久久金刚经网

绍兴市人民政府 第一章 佛教

发布时间:2024-07-21 02:20:13作者:久久金刚经网
绍兴市人民政府 第一章 佛教

卷42 宗教

绍兴系多种宗教并存、群众宗教信仰多样之地。 道教流传最早。东汉炼丹方士上虞籍魏伯阳参照“大易”、“黄老”和“炉火”三家理法,撰成《周易参同契》一书,首次系统论述道教炼丹术,被后世誉为“万古丹王”;东晋建武元年(317),著有《抱朴子》的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曾结庐会稽,炼丹修行。 稍后印度佛教传入会稽。东汉中平年间(184~189),由安息国(今伊朗)高僧安世高来会稽弘传佛教。此后,绍兴高僧辈出,名刹林立。高僧中以梁佛教史学家慧皎、隋唐三论宗创始人嘉祥大师吉藏、唐代华严宗四祖清凉法师澄观和五代曹洞宗始祖洞山良价最著名;名刹中,最有影响的有三论宗祖庭会稽嘉祥寺、曹洞宗中兴道场云门寺、奉供江南第一大佛的剡县大佛寺、诸暨五洩禅寺,郡城大善寺、开元寺、龙华寺、戒珠寺等。各种宗派诸如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密宗、三论宗、禅宗等都在境内流传。唐代,越州成为江南佛教活动的重要场地和对外交流的驿站,日本“入唐八家”中的最澄、圆仁、圆珍、空海四家,都曾来越州求法,学成回国创宗弘传,在日本佛教界具有深远影响。1982年,日本空海访华团来绍兴寻根问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佳话。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宗教输入中国。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七年(1850~1868),英国传教士包尔腾、法籍神甫谢培德等人,先后来绍传播天主教、基督教。此后,各国传教士纷至沓来,足迹遍及绍兴城乡,以施粥、施米、施布等方式发展教徒,并广建教堂。至民国8年(1919),绍兴地区有基督教堂(所)124处、教徒2955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多所佛教名寺得到修缮,一些著名法师升座讲经,重大佛事活动相继举行;道教已近湮灭;基督教、天主教会摆脱外国教会势力控制,经过爱国爱教的革新运动,获得健康发展。据1990年不完全统计,全市有宗教信徒5万余名,约占总人口的1.2%,其中基督教徒4.43万名、天主教徒365名、佛教僧尼252名、三皈依信徒约1.25万名;全市有各教各级爱国组织18个,各教活动场所218处。教徒在各个领域劳动、生活和参加宗教活动,爱国爱教,心情舒畅。

第一章 佛 教

东汉灵帝中平年间(184~189),会稽郡已有佛教活动。两晋南北朝时期,郡境所建名刹众多,剡县有五龙院、新建寺、大佛寺,山阴、会稽有戒珠寺、宝林寺、光相寺、嘉祥寺、灵嘉寺、云门寺,上虞有广福寺等。同时,出现一批高僧,有佛教般若即色宗创始人支遁(道林)、般若学派宗师竺法汰高徒竺道壹,以及略后的慧皎、昙斐、洪偃、智永等。隋、唐时期佛学鼎盛,其时越州佛家宗派纷呈,有三论宗、天台宗、律宗、华严宗、密宗、禅宗、净土宗等。宋代流行禅、净两宗,禅宗以大能寺临济派为独步,净土则广布民间,形成禅、净双修局面。明、清,绍兴佛学界主要崇尚禅、净两宗,不少尊宿,有语录行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至1990年,绍兴城乡数十处寺庵得到维修,有开放寺庵35处,僧尼的佛事及生活均得保障。

第一节 源 流

东汉灵帝中平年间(184~189),安息国(今伊朗)高僧安世高游化会稽,宣说教义,收会稽人陈慧为徒,是为佛教传入郡境之始。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嵊县三界建广爱寺,初号正德院。西晋永康元年(300),山阴建灵宝寺于郡城南;东晋初,又建灵嘉寺等。 东晋永和六年(350),佛教般若即色宗创始人支遁,避世江东,云游会稽,应王羲之邀驻锡灵嘉寺,并参加永和九年(353)兰亭修禊。旋入剡山,在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常随禀学。后移石城山,立栖光寺,注《安般》、《四禅》诸经,著《即色游玄论》 等创般若学即色义。晚年,于山阴讲《维摩诘经》。 东晋,会稽郡造像艺术勃兴,竺道邻于山阴昌原寺铸无量寿像。竺道壹于山阴嘉祥寺铸造金牒千像,处士戴逵与子戴于山阴灵宝寺制弥陀及夹侍二菩萨木像,皆称于世。 南朝,郡境佛教尤盛,所建名刹甚多,仅郡治就有龙兴寺、龙华寺、宝林寺、大善寺等。并且高僧辈出,宋有慧静、僧翼,梁有慧皎、昙斐,齐有洪偃、慧基,陈有智永等,译著讲习,传播经教。 隋取百越之地后,僧吉藏来会稽,居嘉祥寺15年,著《中论疏》、《百论疏》、《十二门论疏》,创三论学派。又讲法嘉祥,听众常达千余,人称嘉祥大师。慧远、智凯、智拔、慧灌等名僧,均出其门下。 唐代境内三论宗、律宗、天台宗、禅宗等诸宗交融,嘉祥、云门、大善3寺高僧荟萃。贞观九年(635),吉藏门徒智凯,于嘉祥寺继师承传三论。唐建中年间(780~783),灵澈禅师于会稽云门寺撰《律宗引源》27卷。法师道亮,幼年出家云门寺,受具足戒后留寺学《河中三论》。开元二十六年(738),昙一法师于大善寺弘扬《四分律》。天宝七年(748),天台宗九祖湛然大师驻锡大善寺(时更名开元寺),弘扬天台宗义,并按照昙一法师《四分律》相部宗广泛探究律部。大中初(847),允文律师寓开元寺,宣讲《律乘》。咸通中(860~874),昙休于大善寺弘扬《相部疏宗》,丹甫法师与允文律师驻开元寺弘扬《四分律》。广明中(880),律师元表至开元寺弘传《南山律钞》。 五代后唐(923~936),吴越王钱累世信佛,越州为其辖地,佛教得到发展,净土、天台、律、禅诸宗转盛。天成元年(926),法师行蹈寓开元寺,置看经道场;耿介持律,撰《大藏音疏》500余卷。天成四年,钱于州城蕺山东麓建天王寺,继于州城东南建观音寺。长兴元年(930),于州城另建开元寺,复大善寺。为迎全副禅师,又于会稽云峰山建清化院。长兴二年,钱鏐于新昌石城修殿建阁,装裱金像。后晋天福四年(939 ),吴越文穆王元瓘于州治东建永福院。其时,中国佛教由西北向东 南拓展,会稽、沃洲、东峁诸山,成为江南佛教胜地。 入宋,流行禅、净两宗。云门、能仁、大善等名刹之寺僧,参禅诵经,著重修持。大能仁寺禅宗临济派尤为独步。净土宗则广布民间,形成台、净融合,禅、净双修局面。其时,以净土信仰为宗旨的念佛结社,因修持简易(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和境界引入(进入西方极乐世界),易为百姓接受而风行越地。两宋时期,风行寺院赐额,诏护佛教寺院。淳化五年(994),诏改云门寺为淳化寺;大中祥符六年(1013),诏改灵嘉寺为福庆寺;崇宁三 年(1104),诏改宝林寺为崇宁万寿禅寺。建炎中兴,诏复能仁寺;绍兴元年(1131),敕修宝林寺。 明、清两代,禅宗成为绍兴佛教主流,净土宗亦较流行,多与禅宗融合而流传。其时,绍兴府佛学界风靡禅、净双修。明末,云门寺有曹洞中兴道场之称。云门—系,自湛然(圆澄)以后,颇足与临济派天童—系相颉颃。明时,居士研究佛学成风,著名者有万历会稽陶望龄与钟离瑾。清初,圆澄门下三宜(明孟)、雨石(明方)、瑞白(明雪)继席云门,均为著名宗师。云门圆澄—系之明孟、净斯、净挺、智操等均有语录行世。会稽县平阳寺名僧临济道?血书之《法华经》,被视为佛门珍品。清末民初,绍兴府佛教承宋、明遗风,盛行禅、净两宗。能仁、平阳、石佛、大善等名刹中,尤以禅宗临济一派为盛。 民国19年(1930),绍兴佛学研究会成立。26年“七七”事变后,爱国僧尼、居士纷纷投身抗日洪流。佛教会会长僧宝乘、佛学研究会会长童谷忞首倡募缘集资1500元(折合大米百余石),声援抗日救亡运动。30年4月绍兴沦陷前夕,城区僧尼、居士200余人与各界爱国人士共同举行抗日游行。34年,侵绍日军图谋劫持维卫尊佛造像,佛门居士及时转移佛像,挫其阴谋。其时,佛道慈善凌霄社倡导施医、施药、施棺,居士、中医骆季和应聘驻社施诊,著有《净土三要释义》行世。民国37年(1948),绍兴城区有居士250余人,居家修持学禅,提倡宏布,崇奉信善。居士陶冶公,专赴南京佛教文化机构金陵刻经处研究唯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佛教受到保护。1950年,绍兴城区有居士200人,其中女120人。其后10余年间,戒珠、龙华诸寺香火颇盛,宗教活动不断。1951年,城区宝乘、智静等爱国佛教代表,积极认购爱国公债,发动信徒捐献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1953年,佛学会居士集资举办人民棉织厂于城区老岳庙,安排僧尼就业。1953年,绍兴城区有寺、庵、庙128处,僧50名、尼51名、三皈依信徒127名。1957年10月,绍兴城区佛教协会有会员349名、居士151名。1965年5月,绍兴城区尚有寺8处、庵62处。“文化大革命”期间,龙华寺、万寿庵、长寿寺相继遭到破坏,僧人被拘,佛事活动被禁,法器、佛像被毁;大善寺主建筑被拆除,戒珠寺被占用,39处寺、庵被移作他用。 1979年起,纠正“左”的错误,重新落实宗教政策。1983年,成立市宗教事务处。城区百余处佛教房产陆续归还合法业主;着手修葺药师庵、广福庵等寺庵9处;对僧尼实行 生活补助。1985年,召开佛教界人士座谈会,成立市佛教协会筹备组,尼中根为组长。1986年起,市宗教事务处每年举行宗教界人士茶话会,倾听意见和建议,进一步落实宗教政策。同时,请宗教界人士参政议政,有6人任市、县政协委员,3人当选人大代表。至1990年,全市收藏佛教典籍数千册,维修寺庵数十处。开放寺庵35处,主要有城区之 炉峰寺、药师庵、永福庵、广福庵、福庆庵,绍兴县下方桥石佛寺,新昌大佛寺、华严庵、 弥陀寺、莲花庵、普济庵,诸暨五洩寺、白云禅院,嵊县大明寺,上 虞联丰寺等。 全市寺庵、僧尼数:1950年,寺庵1400处,僧尼2000余人;1962年,寺庵700处,僧尼935人;1987年,寺庵261处,僧尼259人。

第二节 寺 院

存世名寺 大佛寺 佛教禅宗著名寺院。寺址今新昌县城西南1.5公里,南明山(石城山)麓。 东晋永和(345~356)初,释昙光(帛僧光)栖迹于此,自号隐岳,结庐修持,渐成寺舍,以号命寺。同时,剡山僧于法兰建元化寺于旁,即今千佛院(七宝院)前身。支遁晚年,亦于石城山建栖光寺,寺址今无考。齐永明四年(486),剡人释僧护游隐岳,誓凿百尺弥勒像。逾年,成面部雏形,建寺号“石城”。齐永元二年(500),僧俶继之,因战乱频繁而止。梁天监十二年(513),律师僧奉敕来剡造佛,十五年竣工。佛像历经护、俶、祐三世共30年刻就,故世称三生石佛。唐会昌五年(845),建三层阁,赐号瑞象阁。广明元年(880),黄巢焚寺。后梁开平三年(909)。赐名瑞象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赐宝相寺额。石佛原为立像。元元统二年(1334),僧普光以条石砌块,以铜丝为网护于其前,砌成双膝,改为坐姿。佛座高2米,身高13.7米,头高4.8米、耳长2.8米、食指长1.8米、两膝相距10.6米,体态匀称,气度娴雅,匠心独具,壮丽殊特。世称江南大佛。明正统间(1436~1448),寺宇遭兵燹。万历初,僧意圆(德颖)主寺事,重整寺宇,旋毁。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住持达岭(无止)重修大殿,整裱石佛。嘉庆年间(1796~1812),僧祖泐(子秀)募缘重建大悲楼、方丈楼、正厢、天王殿,规模粗具。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1),首立《宗谱》,饰大佛,裱罗汉,修斋堂。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太平天国。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大殿高楼,历时十年,方复旧观。清末民初(1908~1918),住持澄潭(文治)劝募银洋3000元,装修大佛、韦陀、李天王、伽蓝等。民国14年(1952),邑人张载阳于西郊茶亭路口建跨路水泥牌坊,亲书“大佛寺”三字。此名沿用至今。22至25年,住持澄觉(性海)购《大藏经》,修《宗谱》,缮隐岳洞,建侧室。31年,日军侵占新昌县城,佛门冷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寺内有僧300人,住持汝愚。1952年,有僧59人。1957年,成立寺务委员会,僧光照主持寺事。1961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大佛几遭损失。1978年,成立大佛寺管理处。其后,政府拨款并劝募百余万元,按“修旧如旧”原则,整修大佛,增塑文殊、普贤,重塑十八罗汉,重建天王殿、朝阳亭、棋盘亭、智者法塔、南明山房、无量桥及疏浚放生池。1983年4月,国务院确定大佛寺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1985年,通一法师为方丈。重建西厢房、斋堂,立醉乡亭,金饰大殿佛像及西方三圣、四大金刚。1986年10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谒大佛寺,书“大佛寺”、“宝相庄严”、“祖师堂”、“弥勒内院”额。是月,日本佛教天台宗参拜团至大佛寺,参拜智者大师法塔。11月,日本佛教友好代表团来寺参拜。1989年12月起,进一步整修大佛。1990年,有僧87人,住持悟道。 炉峰禅寺 寺址今绍兴城区东南约7.5里处。炉峰,古称天柱山,又名石篑、宛委、玉笥山,以形似香炉得名。康熙《山阴县志·山川》载:“香炉峰自九里马家埠循崖而上。重岩陡崖,旁有鸳鸯石,山下有阳明洞、仙人坛,有僧结庐其上。”初名天柱山寺,始建年代不详。 南朝宋大明元年(457),高僧慧静栖于天柱山寺,著述弘法,有《文翰集》10卷行世。八年,高僧法慧东游禹穴,隐于天柱山寺,诵《法华经》,居阁32年卒。宋时,有僧供奉观音像于此,香火日盛,时人称南天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僧青宝、唐德、了了先后任住持。1952年,僧元香主寺事。60年代初,峰顶尚有殿宇、僧舍十数间,石阶盘山而上。距峰顶百米处,崖刻佛教《心经》,下为入寺通道。两旁峭石壁立,深谷幽邃,山势险峻。“文化大革命”时,佛殿毁圮,僧徒还俗。1984至1988年,重建殿舍800多平方米。1890年,新加坡侨胞徐春荣及香港同胞捐资葺建殿舍1750平方米,殿内供奉观音像,高约2米左右。每年夏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香客如潮,日以万计。1990年底,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寺院题额。时有僧6名。新昌大佛寺方丈悟道兼任住持。 下方桥石佛寺 寺址今绍兴城区西北20公里齐贤镇羊山。隋开皇年间(581~600)建。时越国公杨素,开羊山石以筑罗城。后于孤岩凿弥勒佛像,像高10余米,历时3世乃成。唐中和年间(881~885),武肃王钱以八都兵屯羊石寨,平刘汉宏,讨获董昌,为记其功,建寺覆盖石佛,名灵鹫禅院。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僧法贤开拓基址,立庵绘像。功未竟而逝。万历十一年(1583),僧广尧任住持,敝衲草履,率徒躬自耕植,远近敬信,法席大盛。其弟子鸠工集材,装严石佛金相。石壁多名人摩崖题刻。崖刻“飞跃”二字,传为韩世忠所书,今尚存。 全寺建筑面积千余平方米,有大殿二,东西侧厢房十余间。“文化大革命”时移作他用。后归复。1987年,开放寺院,定为佛教活动场所。1989年,修葺大殿。有僧21名,住持本耀。 五洩禅寺 寺址诸暨西北23公里,五洩山七十二峰处。唐元和三年(808),为迎曹溪第四代灵默禅师建。初名三学(戒学、定学、慧学)禅院,咸通六年(865),赐五洩永安禅院额。禅寺高僧雅集。曹洞宗创始人良价,在此披剃,师事灵默。唐高僧心境禅师参谒灵默,传承衣钵。天祐三年(906),改应乾禅院。五代时,诗僧贯休寓寺9年。宋嘉祐元年(1056),复改五洩禅院。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佛祖楼、龙堂、官厅、僧寮、宾房等。民国初,寺房达百余间,僧百余名。民国30年(1941)5月,日军入侵,焚毁大部禅房及文物古

迹。1949年,有僧18名,住持敏康。 1970年,重修五洩禅寺。1986年3月,开放寺院,定为佛教活动场所。1987年7月,日本铃木哲雄博士来五洩访寻曹洞宗始祖良价遗迹。 大明寺 寺址嵊县城西25公里处,蛟镇附近独秀山。后晋天福四年(939),有姚氏女舍宅为寺,曰崇明寺。宋治平二年(1065),改今额。寺后有一池,池旁有一巨石,仿王羲之书“鹅”字。每年夏历正二月,香客络绎不绝。民国24年(1935),重修。1951年,有僧2名,后还俗。1989年,维修寺院,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12月,开放寺院,定为佛教活动场所。 白云禅院 院址在诸暨西南14公里牌头镇西北斗岩。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建,曾名白云庵。西侧为明初所建龙王殿,北侧有土地庙。清乾隆(1736~1795)时,曹洞宗三十三世福乾和尚任该院住持,并圆寂于此。院左有巨石,顶平如胝,传为福乾生前诵经之台。禅院僧舍依岩而筑,内有庭院小品。咸丰十一年(1861)秋,太平军进占诸暨,白云禅院、龙王殿、土地庙尽毁。同治十二年(1873) ,集资重建正殿、禅院、僧房等。“文化大革命”中院宇遭损。1986年3月,修竣开放 ,定为佛教活动场所。 平阳寺 寺在今绍兴县平江乡平阳村。旧为平阳道观,道人甚众。明初,罹兵燹。清康熙七年(1668),临济宗宏觉禅师建阁七楹,藏世祖皇帝所赐御书于其中,周建殿宇、僧舍,为宇内望刹。时人沿袭观名,因号平阳寺。四十四年,康熙帝南巡至此,赐额“传灯寺”。五十二年,复赐御书《金刚经》一部,藏于寺后奎焕楼。 全寺原占地2万平方米。大殿一,寮舍近百间,寺地产2000余亩。晚清时,尚有僧百余人。民国25年(1936)殿东一侧圮,主持僧福堂及绍兴佛教居士童谷?拟募资维修,因抗日战争爆发未果。其后,殿舍倾圮,仅藏经楼幸存。 平阳寺藏有高僧宏觉禅师血书《法华经》,康熙南巡时赠宏觉禅师田黄钵、僧袈各一,时人号曰平阳三宝。民国30年(1941),“三宝”移至天台国清寺收藏。 1951年后,寺址建茶厂。寺藏千人锅一,外径2米余,重约2吨;大铁钟一,重约3吨 ,均于1958年大炼钢铁时熔毁。1988年,修葺藏经楼,楼上重塑佛像,开放寺院,定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寺院庵堂 (1990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