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金刚经网

净土法门法师:菩提心怎么发,专念怎么念?

发布时间:2024-06-04 02:19:30作者:久久金刚经网
净土法门法师:菩提心怎么发,专念怎么念?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的这段经文,是全经最重要的一段。今天在此地学习稀有难逢。前面讲极乐世界正报、依报,叁种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也就是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十方世界没有能够相比的。我们明白了,不再怀疑,真正发愿求生净土,这个愿怎么发,怎样求生,这是全经最关键的经文。佛在此地告诉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发心专念。菩提心怎么发,专念怎么念,经文很简单,就这八个字,加上下面一句,也不过十二个字。

我们看念老的註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此为全经之纲宗,已详论于明宗章矣」。前面详细说过,时间很久了,我记得两年前。这句话是全经的总纲,也就是净土宗的宗旨,最重要关键的核心。念老举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告诉我们,「《弥陀要解》以信愿持名为《小本》之宗」,小本《阿弥陀经》,蕅益大师在註解《阿弥陀经》的时候告诉我们,这部经是以信、愿、持名为教学的宗旨。宗是什么?宗有叁个意思,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弥陀经》主要的说什么?重要的是说什么?崇高无上的是什么?是信愿持名,信愿就是这个地方讲的发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一个意思。「本註则以(《无量寿经》的註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大本小本宗旨相同,没有两样。「信愿即《观经》中之叁心」。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心?「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叁者迴向发愿心」。菩提心,我们自己要问问,我们发了没有?

下面念老接着说,信愿就是《观经》裡面讲的叁心。在大本裡头文字用得更简单。叁心,第一个至诚心,第二个深心,第叁个迴向发愿心。什么是至诚心?根据《四帖疏》,《四帖疏》是善导大师造的,他给我们解至诚心,「至诚心者,真实心也」。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要用至诚心才能得到。我们学佛学了几十年,得到什么?这是从根本上求。经教裡面告诉我们的,我们没得到。我们读得很熟,我们讲得头头是道,没去落实。我们用的什么心?妄想、杂念、分别、执着,我们用的是这个心。这个心是什么心?六道凡夫心,学习佛菩萨的经教也不能脱离六道轮迴。为什么?我们用的是轮迴心,轮迴心就是生灭心,就是念头,你看前念灭后念生,一个接一个,日夜不间断,晚上作梦他还在造业,我们用的是这个心。用的这个心,求大乘佛法不相应,求小乘佛法也不相应。

佛教传到中国主要是大乘,小乘经也来了,学习的人很少。《大藏经》裡面的四阿含,小乘经。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中国大藏经裡面的小乘经,跟南传巴利文小乘经对照、相比,大概南传的比我们多五十几部。诸位要晓得,叁千多部经只多五十几部,可以说小乘经全部传到中国来了,漏掉的不多。大乘佛法全传到中国来了,南传佛教没有大乘经,印度也没有了,大乘完全移植到中国来了。歷代有成就的人不少,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一直到上一个世纪末还有。出家的海贤法师,我们没见过面,听说,这个听说不是假的,是真的。还有没有?我相信有,我们不知道。这些真正修行人、成就的人,没有名闻利养的心,他不需要宣扬,默默的做出来给有缘人看到。什么是有缘人?跟佛菩萨用同一个心的是有缘人,这个心就是这裡讲的菩提心。菩提心的体,菩提心的根,就是真诚,这裡讲至诚,真诚到极处叫至诚,也就是真实心,真心,不是妄心。真心是什么样子?明心见性的人就见到,就把它找回来,就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裡面(家庭、事业、社会)处事待人接物用上了。

真,不是假的;实,不是虚妄的,叫真实。这个解释还是不容易体会。四书裡头解释的我觉得很好,讲「诚意」,诚意是什么意思?不自欺也,不欺骗自己,这就是真实。一般人很容易欺骗自己,欺骗自己成了习惯,他没有感觉,这是什么塬因?从小没有人教。我算是比较幸运的,赶上最后一班车,传统文化最后一班车。时间太短了,不到一年,只有七、八个月,以后就再没有了。那什么年龄?六、七岁的时候,现在有个模煳的印象,再也见不到了。我的弟弟小我六岁,他就完全不知道,连个模煳印象都没有。民国初年的时候,中日战争爆发之后,我们这些人过着流浪的生活,逃难,日本人在后面追,我们在前面跑,机关枪的声音都听到,我们经过那样的日子。那个时候中国传统的气氛有,讲学的人没有了,像私塾这种学校没有了。我在传统私塾念书大概就七、八个月,以后学制改了,政府在农村办短期学校,两年毕业,编的是新的课程,私塾千百年遗留下来的教科书不用了,这些教科书就是所谓《叁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必修课程。因缘生居士把从前私塾裡头教科书会集起来大概有一、二十种,把它印成一套书,有七册,总名称叫《传统文化根之根》,根本的根本。我们现在希望能恢復汉学,教材教什么?就把老东西统统搬出来教。新的要不要编?不要编了,我们怎么编都编不过古人。为什么

?古人用至诚心,我们今天用妄心。至诚心裡面没有是非、没有善恶、没有虚伪,往深处讲,它没有起心动念,外面有感,自然有应,这个应不通过思考,思考是妄心,就是说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问,他直接就答覆你。

现在学佛难,念佛不能往生,什么塬因?就是没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号常常丢掉、常常忘掉,妄念时时刻刻现前,生烦恼不生智慧,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道理在此地。起心动念都是把自己利害摆在第一位,于我有没有好处,于我有没有损害,他考虑这个。每个人都考虑自己的利害得失,事业怎么会成功?纵然成功,你细心观察,是一时的、是短暂的,禁不起考验,禁不起这个社会风气影响,自己做不了主。古人苦口婆心教我们,家和万事兴!不和,所以不会有成就。不和的地方,我的选择就是离开,不离开,我们的定力有限。没有很深的定力,不能不受影响;定慧不足,只有找深山,找人迹不到之处,一个好的环境帮助我们修行。道场人多,人多是非多,是非多你就不能不受影响,不受影响那是有功夫的人,有定有慧。近代有定有慧,我们就学海贤老和尚,他定慧具足。一生住在一个小庙,茅蓬,也有四、五个人共住在一起,四、五个人不一定是修同一个法门。这些长者都给我们做出榜样,各人修各人的,法门不一样,依据的经典不相同,能够在一块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尊敬,难!互相讚叹,没有批评。修行的时间不短,在一起共修有五、六年,各人个个都有成就。他们一共四个人,都有成就,有修禅的,有修净的,有修教的,有修密的。都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懂得这个道理,恭敬心就生起来;不明这个道理,我这个法门比你殊胜,你不如我,互相在比高下,那就坏了,全功尽弃,你怎么会成就?

这一次难得,我在香港听说大家要办学,这是我们多少年的期望,就是宗教回归教育。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在世为我们示现的是办学,他老人家为我们示现、表演,叁十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菩提树下。开悟之后,他就在鹿野苑教学,把他的至亲,憍陈如这五比丘,跟他都有关係,不是父亲指派的,就是母亲那一边指派的,陪他,也是保护他,加上释迦牟尼佛本身,六个人。所以把这五个人找回来,他自己从持戒、得定、开慧,把他的开慧跟大家做报告,这就开始教学了。开始教的那个时候是小学,讲什么?阿含,时间十二年,这是小学,释迦牟尼佛办小学办了十二年。十二年这些人提升了,小学的根扎下去了,向上提升就办中学,一条龙的学校,中学讲方等,方等讲了八年。再向上提升讲般若,般若是大学,般若是释迦牟尼佛主要讲的一部经典,大乘经,智慧,真实智慧。真实智慧从哪裡来的?从真实心流出来的。

妄心裡头流出来的是烦恼、是习气,而且这个习气有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不是这一生,生生世世,根深蒂固,没有智慧习气转不过来。唯有智慧观照,把习气照破,知道这个东西是假的,不是真的,才能把它放下。习气一般讲五大类,贪、瞋、痴、慢、疑,慢是傲慢,疑是怀疑,这五种习气是从无始劫累积下来的,一世比一世严重,用我们现代话可以说,这个习气一年比一年严重。见思烦恼习气断掉了才证阿罗汉,才超越六道轮迴,你就知道难,实在太难!阿弥陀佛慈悲,想出一个救度这些苦难众生,简单容易成就的法门,这就是净土宗。净土宗是阿弥陀佛建立的,我们根据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向他老人家学习,真容易。真容易,也真不容易!不容易的是什么?不容易是你烦恼在干扰;容易是只要你不受烦恼干扰,你自己能做主,你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那叫真信。

真信这个「真」字重要,我们的信都不是真信,为什么?我们对这个世界还贪恋,还不肯放下,烦恼习气非常深重,只可以说跟阿弥陀佛结个缘分,来生后世遇到了再接着修。来生后世等多久,那得问自己,自己如果心行不善,欲望这个观念很强,贡高我慢、目中无人、自以为是,这些烦恼习气会把你拉到叁途。一到叁途,不管是畜生是饿鬼,地狱就不必说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佛不说假话,也不会吓唬我们,佛说老实话),叁途一堕五千劫。我们人身失掉了,下一次再得人身要多久?五千劫以后,麻烦可大了!环境如是,我们度众生度不了,佛菩萨都无可奈何,我们凭什么?最重要的是度自己。

我们如何真正能够做到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容易,只要你能够放下,万缘放下。从哪裡放下?从起心动念放下,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难!你去试试看。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成佛了,法身菩萨,你就回归自性,不起心不动念回归自性。起心动念是阿赖耶,是妄心,那是六道轮迴,起心动念在六道轮迴。不起心不动念成佛;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是菩萨。我们起心动念,接着就分别执着,就造业,造什么业?轮迴业,善业叁善道,恶业叁恶道,叁善道、叁恶道统统出不了六道轮迴,就这么回事情。你要真正明白,搞清楚了,害怕。才知道弥陀这个法门,信愿持名,这法门的妙、高!这法门能救我,能救一切众生,上度等觉菩萨,下度阿鼻地狱众生。只要你能信,只要你愿生,只要你肯念这句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别换题目。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