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金刚经网

《寒山拾得颂》深义

发布时间:2022-11-08 12:06:04作者:久久金刚经网

  《寒山拾得颂》深义

  空海(惟传法师)

  【寒山拾得颂】歌词是开悟者所写出来的,里面的含意很深、很深!大家慢慢吟咏,又能够体会其中深义,处处都会开悟、见法。欣赏中国高僧大德的智慧,都有禅宗的禅味、精髓,但是现在禅门已经衰败了。

  夜客访禅登峦峰,山间只一片雾朦胧。

  水月镜花心念浮动,空不异色不异空。

  回眸处灵犀不过一点通,天地有醍醐在其中。

  寒山鸣钟声声苦乐皆随风,君莫要逐云追梦。

  拾得落红叶叶来去多从容,君何须寻觅僧踪。

\

  如果大家有宗派之分、南北传之分,南传的人会瞧不起北传的人,就分享不到寒山、拾得两位高僧大德所写的,这一首【寒山拾得颂】歌词的精华与智能,其中蕴含着禅宗的精髓、禅宗的精华。如果我们紧抱着某一个宗派一门深入,这歌词里面活生生的佛法,声声都在唤醒我们,众生还是体会不到。如果你有地理区域的分别,认为是中国人的,我们不是中国人,又会区别出来,这些智慧又没办法分享到。

  所以,我们学佛要来到超越宗派、超越宗教。大家都是为解脱而来,在空海的心目中,没有宗派、没有宗教之分,只要在人世间真实存在的人物,所展现出来的智慧是实在的、对众生有益的,空海就会跟大家分享,在过去一、二年来,所讲述的课程都是包括古今中外的智慧者,对人类有贡献的智慧、法宝。只要我们知道,也都会跟众生分享。佛陀讲经说法也是一样,对众生有益助的,而且是事实的,他就会讲;对众生没有益助的、不是事实的,佛陀他不会讲。

  寒山、拾得是两位比丘的名字。顾名思义,拾得就是捡来的,出家人在寒山这个地方捡到两个小孩子,于是就取名一个叫寒山、一个叫拾得。他们本来都是孤儿,但是不管他们的出身如何,却是在佛门里面非常精进用功。因为很脚踏实地认真修行-闻、思、修、证,到后来开悟了、智慧眼打开了。当然,有人认为寒山、拾得是菩萨转世,这个说法我们予以保留。回溯到历史上的人、事、物考证上,是真正有记载过这两个人,至于是什么菩萨转世,我们都予以保留,因为这些说法跟他们的体悟关系不大,最重要的是他们所体悟的内容。

  「夜客访禅登峦峰」的「夜客」,是指无明众生,《三宝歌》形容世间是一个娑婆世界黑暗、暗淡无光,就像一般人没有接触「解脱道」,不知道解脱之路往哪里走。虽然有太阳的照射,但还是看不到解脱之路。众生处在无明的世界,处在黑暗的世界之中,佛陀点亮黑暗中的灯塔,让众生能够从暗淡的世界,走向解脱光明之路。「夜」是形容娑婆世界,众生处在无明苦海世界里面,「夜客」就是一般的众生,包括你、我、他。如果你还在寻寻觅觅,还没有来到解脱自在,都算是「夜客」里的一份子。

  「访禅」寻师访道为参禅,「访」是大江南北、天南地北,到处去找寻要拜名师,要学佛、学解脱,于是一直到处寻寻觅觅找寻解脱之路,叫做「访禅」,找寻真理、找寻解脱之路。「登峦峰」因为众生要寻师、访道、参禅,所以像唐三藏这样跋山涉水,然后用生命去求法,不只是「登峦峰」,还要「八千里路云和月」,经过西域到印度去留学。「登峦峰」是在叙述众生寻寻觅觅上山下海,就是要找寻解脱。「峦峰」包括非常深奥的法海,寻寻觅觅进入了佛门,或是进入宗教修行之门,这里有一个山头、那里也有一个山头…,有很多的山头,这个山头没有找到,就越过另一个山头,再不断的找寻。「登峦峰」就指各大山头之间。

  「山间只一片雾朦胧」还是寻访不到。在娑婆世界一直寻寻觅觅找解脱之路,或是在各各宗教团体寻找解脱之路,但都只是看到一片雾朦胧,「奇怪!每一位法师都在讲自己的法门很好,每一个宗派也讲自己的法最究竟,但是这个法门怎么跟那个法门不一样,彼此又在那里批来批去…」结果在佛法大海里面熏习几年之后,还是茫茫然、失去了方向。引导的人推崇自己的法门最好、最好,但是问他迈向解脱要多久?却是要三大阿僧只劫!

  我们有一位学员心得分享说过他以前接触宗教信仰,一位很强调念佛的人告诉他说:「你这么有道心、这么有信心,以后不管怎么样,在你往生的时候,我一定设法把你送到西天去的…」。这位学员讲到他以前就是一直在寻师访道,结果后来引导他的法师先他往生,当那位法师病重之时,这一位学员还没有接触「解脱道」,就想说师父快要死了,就去问问师父看有没有更重要的交代,说:「师父啊!你是否还留一手没有讲的?不然你现在要走了,我不知道以后要到哪里找?我现在没有信心,你要告诉我要怎么到达西方,要给我保证…」结果有一句话「鸟知将死、其鸣也哀」、「人知将死、其言也善」,这时候这位法师就告诉他说:「对不起!我自己也不知道要往哪里走?我没办法帮助你!」这位法师是真的这样跟这位学员回答。

  因为讲、讲、讲到后来,他一样也是「雾朦胧」。所以,很多宗教、宗派都会讲出一套解脱之路,或是认为他们的法门才是最好、最究竟,但是一问及引导之人要多久才能够解脱?如果是回答「三大阿僧只劫」,表示他现在还没有到达,还是处在无明的世界,处在朦朦胧胧的世界,还是不清不楚。假如你自己都还不清不楚,怎么引导众生呢?因此,前面这两句都是在叙述寻师访道为参禅的众生,在茫茫大海里面一直在寻寻觅觅,还是看不清楚解脱之路,因此「山间只是一片雾朦胧」。

  「水月镜花,心念浮动」是解脱者感叹众生为什么生起「心念浮动」、很多的打妄想?甚至构筑一个梦幻世界。一般众生在构筑梦幻世界,很多修行人还是一样在构筑梦幻世界。因为众生看不透「水月镜花」,这里是一个形容词,就像你要在水中捞月,要在镜里面寻找那些花,但是你能够得到那些花吗?众生不容易看清实相,被幻象迷惑住了。你看到是水里面的月,看到是镜里面的花,它是一个缘起的幻象,但是众生看不透,结果一直在那里追逐、追逐,而不知道所追逐的,是一直要在水中去捞那个月,在海里面要开凿一条河流,一直在镜里面要去得到那些花。

  这些是在透析世间的实相,但是一般众生看不透、看不懂,结果被水中月、镜中花骗得神魂颠倒,被一些甜言蜜语就牵引着鼻子走,心被外境牵引着走,你就在那里「心念浮动」。看到一些幻象,却看不到实相,看不到真正的月亮,看不到真正的花。一部经典文字出来之后,就一直在水中月、镜中花里面一直钻研,而看不到真正的花,看不到真正的月亮。

  有一位善知识跟我们引导月亮、指引月亮,就把目标锁定在善知识的手指上面,看不到真正的月,叫做「见指不见月」。「月」讲的是真理实相,真正的花、真正的月是真理实相,但是众生都一直迷止在水中月、镜中花。

  看到这些幻象之后,众生「心念浮动」,就在那里起贪!水中月就好像水中的宝,看到那里好像有很多的珍宝、很多的名利,就一直在水中要捞那些月,就在滚滚红尘里面一直在追名逐利,叫做「水中捞月」。看不透实相,于是构筑一个颠倒梦想的梦幻世界,心念因此而浮动。如果了悟真里实相之后,就会来到如如不动、远离颠倒梦想。

  「水月镜花」是一个颠倒梦想的世界,开悟者继续告诉我们要看清实相,「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含意很深!如果能够真正了悟其中含意,就不会颠倒梦想,而远离颠倒梦想的世界。问题是要了悟「空不异色,色不异空」,一定要有深厚的闻思基础,否则这一句顶多只是成为标语。大家会念、会背《心经》,就是体悟不到。所以,佛陀为了让众生了解「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水月镜花」,以及看透实相,要讲经说法几十年。我们所有的闻思就是让大家看透「水月镜花」,让大家了悟什么叫做「空」跟「色」。

  「色」就是现象界的一切,包括任何的花花草草、山河大地,要去透视一切的人、事、物跟「空」的关系。在「阿含解脱道」课程,有讲到现象界的一切是来自于「空」,以「空」为背景、以「空」为舞台,然后又回归到「空」,含意都很深!不要这样读过一遍,就以为没什么。如果真正好好去体悟,能够让你了悟真理实相,让你远离颠倒梦想。《心经》的境界非常高,当然现在只是一个解释,如果要透视、详细了解,什么方法最快?请看「阿含解脱道次第」84片光盘,把「三无漏学」好好深入去看,就能够了解。

  当真正了悟真理实相之后,就会处处见法、开悟了。开悟的时候,「回眸处灵犀不过一点通」表示已经有见法。以前一直要找彼岸,以为彼岸是在他方世界,以为净土是在他方世界,于是心都一直向外、向遥远的未来、向他方世界,向遥远、遥远的未来在找寻。但是有一天,当你了悟之后,「回眸」回过来发现,一直在寻寻觅觅的彼岸,竟然就在此岸、就在这里、就在当下。「回眸」代表一个人的开悟、见法。本来心都向外看,有一天当你停下来、静下来,好好看清眼前的一切,这时候「灵犀不过一点通」,那一种「言语道断」的体悟,当下只要跟你一点、跟你一提,处处都见法、处处都开悟,这时候你处处都会心微笑。因为你打开了智慧眼、打开了法眼,知道净土在哪里了,知道极乐世界在哪里,知道彼岸在哪里。

  这时候,一样会深深体会「天地有醍醐在其中」,都是开悟者所叙述的境界,你以前看不到什么,认为花草有什么特殊、有什么奇怪,没什么啊!践踏在土地上,也认为它们没有生命,是因为没有打开法眼、你看不到。天地包括「空」,虚空的「空」。一般众生以为虚空没有什么,科学家、天文学家的虚空也是一样,虽然有发现到一些微妙,但还是不容易体会到「醍醐」。佛教有一句话「『空』能够生妙有」,「空」不是空洞的空,也不是头脑里面一个抽象概念的顽空。

  「『空』能生妙有」是指整个虚空、整个法界。【寒山拾得颂】是以「天地」来形容,在无边无际的虚空里面「有醍醐在其中」,虚空不是顽空,更不是断灭空。一般众生没办法理解,一提到「空」,就惧怕啊!认为「空无一物,什么都空,什么都没有…」。所以,很多人都很惧怕「空」,对「空」没有正确的了解,而开悟者告诉我们,在「空」里面有「醍醐」。因为有「醍醐」,因此能够生妙有,这都是在叙述「大地风云经」,叙述法界的奥妙。老子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慢慢体悟「天地」就是老子所讲的「道」,「有醍醐在其中」,因此能够生妙有。佛教所讲的「生妙有」,就是老子所讲的「生万物」,整个都是法界的缘起甚深,非常深奥啊!

  前面两句是开悟体会,慢慢再去现观「大地风云经」,看看整个法界所跟我们启示之后,你就会臣服啊!会赞叹啊!「醍醐」很奥妙啊!「天地有醍醐在其中」。所以,不要落入断灭空,不要落入顽空,法界大自然是非常深奥的,你、我、他都是天地的「醍醐」慢慢酝酿出来。如果你能够见法,体悟到活生生的佛法,这时候对现象界的一切生、灭、变、异,就能够很清楚体悟,包括世间的种种苦乐在内。

  「寒山鸣钟声声苦乐皆随风」寒山的钟声,每一声都在唤醒人类醒过来吧!醒过来吧!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钟声是唤醒大家醒过来,都是在当下协助大家醒过来。除了醒过来之外,要溶入「无常法流」里面,让每一响钟声能够穿流而过、穿流而过,真的活在当下,心与空相应,一声一声的钟声会穿流而过。

  世间的「苦乐皆随风」,包括别人谩骂我们、攻击我们、批评我们,也一样让它随风而飘,不会中箭、不会起瞋。众生是在宣说无常法流,如果我们能够体悟到「空」,体悟到「无常法印」,人家的批判、人家的攻击,这些一样就像一阵风吹拂而过,你不会抓取、不会起瞋。一般众生就是没办法让它穿流而过,别人批评你、责骂你一句话,马上「中箭落」马,没办法让它像风这样穿流而过。

  但是,每一响钟声都在唤醒你,钟声一叩之后,嗡、嗡、嗡…过去啦!都在告诉我们、都在讲经说法,问题是众生没办法真正体会。所以,一个逆境或是一句逆耳的声音,就让你深陷在苦海;一句夸赞或是一个顺境,就让你忘了「我是谁」,于是成为境界的奴隶,这些现象就是众生没有了悟实相,没有体悟「无常」,没有体悟「缘起」,没办法让那些苦乐的境界随风飘,就在贪与瞋的世界打滚浮沈。如果能够了悟实相,世间的顺境也是在讲经说法,逆境也是在讲经说法,不管是顺境、逆境,你都能够坐在「无常」的法流,处处见法,而且在动态之中,能够维持一个平衡。

  要能够来到这种境界,一定要有相当的开悟,还有相当的定力。比如你在海边冲浪,要顺着浪起浪落,你要随顺着它,但是要保持相当的平衡力,我们禅修就是要让大家清醒明觉活在当下,就是要学习定力。如果没有定力,虽说「声声苦乐皆随风」,我知道、我知道啊!问题是境界一来,马上又栽下去了。没有定力,是没办法在大风大浪之中,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很快就被淹没掉了。

  所以,我们学佛纵使懂得了多深的佛法,佛学知识懂得再多,藏经再看多几遍,假如禁不起境界的考验历练,一样啦!所学都只是一些抽象的观念知见。这里所讲的都是实修实证,告诉我们要处处去见法,而且都要能够真正做到,不管顺境、逆境,都能够维持一个很坦然的心境。

  「君莫要逐云追梦」这一句话又是很强的一棒唤醒大家,因为寒山、拾得他们看到世间很多的学佛者、很多的宗教师,是在构筑一个梦幻世界,让众生一直在追那些云、追那些梦。当我们没有了解实相的时候,就会不断在「逐云追梦」,在【阿含解脱次第】课程有讲到修行人也是在构筑梦幻世界,就是在唤醒大家不要去「逐云追梦」。问题是,没有下过很多工夫,就是体悟不到这一句话。因为当我们在「逐云追梦」的时候,自己也不知道,不知不觉、不以为然,问题就在这里。

  当一个人在「逐云追梦」的时候,他会很肯定、很笃定,认为这样是正确的、是对的。如果因缘不成熟,你跟他点醒说他是在「逐云追梦」,他也不以为然,认为「我就是要一门深入啊!我就是要…」因缘不成熟、苦吃得不够的时候,一样会继续「逐云追梦」。所以,寒山、拾得唤醒大家要醒过来啦!了悟真理实相,活在每一个当下,不要去追逐梦幻世界。这是一句很强的一棒,也是很由衷的唤醒大家,醒过来!醒过来!了悟真理实相,就能够来到涅槃的寂静世界,就能够来到彼岸的世界,所以请大家不要去「逐云追梦」。

  不要很笃定的认为我们自己没有在「逐云追梦」,这样又会错失掉反省的机缘。寒山、拾得在唤醒我们,警惕自己是否在「逐云追梦」。如果我们没有在「逐云追梦」,早就应该解脱自在,早就逐渐的见法,越来越安心越自在了。如果学佛修行已经超过五年、十年以上,还没有来到安心自在,要反观自己是不是在「逐云追梦」呢?如果有这样的深切反省、这样的觉醒,你就会踩剎车,然后重新检讨、重新反省,这样就好办啦!

  「拾得落红叶叶来去都从容」这里是使用他们的名字,「拾得」是一个人名,刚好是捡来的。「拾得落红」就是捡起树叶,枫树在秋天、冬天的时候,叶子会变红、飘落下来。那些树叶从嫩叶,然后转为绿色、然后黄色、红色,于是飘落下来,每一片树叶都有生、灭、变、异。就算飘落下来,也是有一份飘落的美,里面含有诗情画意。一般看到「拾得落红」,看到生、灭、变、异,都会想到是坏的、负面的、不好的。看到「无常」现象展现的时候,就会联想起秋天的萧瑟、冬天的凄凉,会兴起哀叹、哀伤的感触。

  由于内心抗拒「无常」,来到山中看到枫红落叶飘落下来,就兴起一种哀凄感,感叹「啊!真是无常!世间是苦海啊!我要到另外一个树叶不会掉落下来的地方…」不希望见到「无常」的展现。但是这里士在唤醒我们,法界大自然的「无常」运转,包括一片落叶,一样有生、住、异、灭的一个正常运转轨道,你不让它「生」,它也一样会生,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它就「生」。到秋天、冬天的季节,你不让它落,它也一样照常会落。你认为「生」是好,看到新鲜的绿叶才漂亮,看到落叶就觉得不好,「好」跟「不好」是人类贴上去的。

  现在讲一个比喻,现象界很多都是一样。就像一般在家人,家里诞生小孩就觉得好高兴,说「喔!我要做爸爸了,我要做妈妈了,我要做奶奶了…」看到诞生,就很欢喜。万一家里发生亲人死亡,就是悲伤、悲惨、凄惨啊!但是我们看看整个法界大自然,所展现的生住异灭、成住坏空,都有一个很规律的运转。一片树叶要生成、要长成,到要变黄、变红、飘落…,都是很从容,不因为你的持咒、加持、灌顶,树叶就不掉落下来。所以,法界大自然一样都是不断在流动变化。「从容」的里面含有中性的意味,「中性」是空海补充上去的,要体会到「中性」的意涵。无常法流、无常法印是「中性」的,这样才能够「从容」面对「无常」变化。

  如果这一句话听得懂,你就开悟了。面对世间一切人、事、物的无常变化,能够从容应对,一定要有相当的体悟,体会「无常」是中性的,心境才能够来到如如不动。「如如不动」不是木头人,不是没有觉受,家人突然遭受病故意外,一般人就是在那里呼天抢地、啼哭哀嚎,如果你有见法、身心稳定、了解实相,家人突然遭到变故,一样会冷静理智、从容处理。该怎么处里,就会怎么处里,会用慈悲心、寂静的心来处理,里面是含有智慧的。一般众生遇到喜事,一样是冲动、冲动,忘了「喜」背后的副作用,忘了「喜」背后的缠缚。所以,众生在面对「无常」的时候,很难从容面对。

  「君何须寻觅僧踪」一般众生在还没有大彻大悟之前,是需要善知识协助我们成长,引导我们见法、开悟,学习的过程是相当需要的。但是如果真正了悟真理实相,看到活生生的佛法,就会来到「自依止、法界依止、莫异依止」,不会一直迷止在「见指不见月」的偶像崇拜上,或是一直紧跟着某某大师的屁股后面,追逐了十年、廿年,还以我的大师是某某很有名的大师为荣。

  如果真正了悟活生生的佛法,都是在大自然一切境界之中,一切的人、事、物里面,一样不会依人不依法。这一句话一样唤醒我们要看到活生生佛法,都是在现象界里面见法,不是在经典文字堆里面见法。法不是在某个人的身上,而是在任何人身上都有,在现象界的一切里面都有。如果能够真正开悟、见到活生生的佛法,你一样会来到「自依止、法界依止」的境界。

  这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问题是有的人看到「君何必寻觅僧踪」,认为我们只要「自依止」,只要依靠自己就好了,不用去跟人家学习。当你有这样一个念头之后,又容易长养很多很多的「我慢」,有时候是因为我们的头低不下来、腰弯不下来,不愿意虚心向人家学习,然后去找出这一句话当作借口,认为寒山、拾得他们说不要去「寻觅僧踪」,所以我没必要向任何人学习,还在跟人家学习是还差得很远。又背着一把剑在砍别人,辩称「我们要自依止啊!为什么要去皈依?为什么要举办那些皈依?那没用啊!…」。

  一方面要回来反省检讨自己,我们真的来到开悟了吗?我们真的大安心、大自在了吗?我们清清楚楚了悟真理实相、了悟解脱道了吗?如果在还没有真正见法、了悟解脱道之前,就认为不需要寻觅僧踪,不需要去向善知识学习,靠我自己就好…。这里面很容易被我们自己的「我慢」,被我们错误的意识、判断所误导,里面在透露一个很强的「我慢」,而我们自己不知道。

  所以,在还没有真正「明心见性」,来到大安心、大自在之前,我们是需要虚心的学习,要先学会当学生,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寒山拾得颂】所讲的境界非常高,也是很实际,相当好!问题是真正要能够做到「声声苦乐皆随风」,很从容面对世间一切人、事、物的变迁,是到达解脱者的境界,贪、瞋、痴、我慢,包括无明,都消失都止息。能够来到这样的境界,当然不错!遇有这样的功力,就不需要再追寻僧踪,因为你已经大彻大悟、大自在,不需要啦!

  如果还没有到达这样的境界,我们就要虚心的学习,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我们的头低不下来、腰弯不下来,真正的善知识不会现前。因为就算他现前,也会被你排斥掉,我们要认真虚心学习、身心柔软,一步一脚印的闻、思、修、证,会很快!将来透过闻、思、修、证之后,就能够跟这些高僧大德同游涅槃路,祝各位早日解脱自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