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金刚经网

与陈锡周居士书

发布时间:2023-05-14 09:55:21作者:久久金刚经网

  这一篇,是念佛法门的纲要,必须细读。

  如来出世,说法度生,原欲一切众生直下了生脱死、亲证无上觉道而已。

  参阅《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可知此义。

  但以众生根机不等,不能究竟畅佛本怀;只得随顺机宜,循循善诱。大根则称性直谈,为说佛乘,令其即生圆证佛果,如:华严经之善财,法华经之龙女等。

  华严善财:见《八十华严》第六十卷至第八十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四十华严》卷四至四十。

  善财童子于福城东,遇文殊师利而发菩提心,从此渐次南行,历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参普贤菩萨,而入法界。

  法华龙女:见《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文殊入海弘经,龙女以宝珠献佛,即于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

  次则为说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令其渐次修习,渐次证果。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说一佛乘,乃畅怀;众生根钝,无已,乃方便说三,令得渐次证入也。

  又其次、则为说五戒、十善,令其不堕恶道,受人天身,渐种善根,随其所种善根大小,将来于三乘法中,随宿善力,发诸现行,或依菩萨乘,修六度万行,而得亲证法身;或依缘觉、声闻乘,悟十二因缘及四谛法,而得断惑证真。

  令修五戒十善,令其不堕恶道,更是方便中之方便,还是要修出世三乘,断见思惑,证偏真涅槃,虽是“化城”,已胜人天多多,何况将来决趣“宝所”。

  此诸法门,虽则大小不同,顿渐各异,然一一皆须自己修习力深,断惑证真,方可超出轮迥,了生脱死。

  是谓依处力修行,竖出三界,难行道。

  若三界内见思二惑丝毫未尽,则生死根本未能斩断,纵令定慧力深,依旧无由解脱。如三果圣人,尚生五不还天,经许多劫,方证四果。若证四果,则生死根本断尽无馀。

  见思二惑:见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详见四教仪集注卷四。断见惑,证初果须陀洹;断欲界九品思惑中前六品,证二果斯陀含;断欲界思惑九品尽,证三果阿那含,生五不还天;断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尽,证四果阿罗汉。

  五不还天;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一无云,二福生,三广果,凡夫所居;四无想,外道修无想定者生此。五无烦,六无热,七善见,八善现,九色究竟,是谓五不还天,三果圣人所居,亦名五净居天。

  无烦天,寿命一千大劫;无热,二千大劫;善见,四千大劫;善现,八千大劫;色究竟,一万六千大劫;故云“经许多劫”。

  然只是小果声闻;尚须回己所证小果,趣向如来大道,于十方世界,乘愿受生,广行六度万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随己功行深浅,或渐、或顿,以次证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诸位。至等觉已,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便入妙觉位而成佛矣。

  圆教初住,即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法身、般若、解脱);从此历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而破四十一品无明;妙觉、则破四十二品无明尽,三德圆证,而成究竟佛果。

  如来一代时教,所说法门,虽则无量无边,其证入地位,毕竟不能超越于此。

  约教而论断证,总不出此。细读天台四教仪、教观纲宗,可知。

  虽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最为圆顿直捷;然见性成佛,乃约本有法身,不涉凡圣因果修证而论。若依修证地位而言,亦与教家了无异趣。

  古德有谓:宗门之开悟——明心见性,与教下之大开圆解同。则开悟之后,仍须依解起行——水边林下长养圣胎,故其修证则与教下无异。

  而末世之中,人根陋劣,知识鲜少,悟者尚难其人,何况实证?

  今之习禅者,多在宗门语录、公案上打转;而又缺乏古时禅林之大冶洪炉可资锻练,所以成就者希。

  如来知诸众生、唯仗自力了脱之难,故于一切法门之外,特开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但能信愿真切,即五逆十恶极重罪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若能念佛十声,或止数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况彼修行世善,不作诸恶者乎?

  《观经》云:“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若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若是精修梵行,禅定力深,则往生品位更高,见佛闻法最速。即大彻大悟,断惑证真之人,亦须回向往生,以期圆证法身,速成佛果。

  所以华严会上,最后、普贤菩萨,说十大愿王,导华藏海众,同生极乐也。

  其馀法门,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大法则小根不能修。唯兹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生了生脱死,便绝无企望矣!

  经云:末世亿亿人修行,罕一成道;惟依念佛,可得度脱。可知、末世众生,若无念佛法门,焉能出苦?

  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又极简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

  今时有不信此念佛法门者,就是没有净土善根的人。

  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萨,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

  蕅益大师曰:“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弥陀要解》)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厌群臣;虽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报。修净土人,亦复如是。由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太子堕地,贵厌群臣”。谓刚出生的太子,其尊贵已超过群臣。

  欲说净土修法,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则不是疑法,便是疑自。

  慈云忏主撰《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的决疑门中,明三种疑:一、疑师,二、疑法,三、疑自。欲明疑法、疑自之义,请阅决疑门便知。见《净土十要》。

\

  若有丝毫疑心,则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实益也。

  慈云忏主云:“疑为信障,世间小善尚不能成,况菩提大道乎?”

  由是言之,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讲求,以期深造其极乎哉。

  “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五根五力,信为第一;七圣法财,信亦第一;“无信不足启愿”;宜急讲求,以造其极!

  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娑婆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八苦之义,大体可知;兹录省庵大师八苦诗,读此诗,同时可以体会到:娑婆之极苦,极乐之至乐。

  八苦诗生苦

  业风吹识入胞胎狱户深藏实可哀

  每遇饥虚倒悬下频惊粗食厌山来

  声闻到此心犹昧菩萨于中慧未开

  誓割爱缘生极乐华中产取王婴孩

  老苦

  万事输人已退藏形骸自愧少康壮

  朱颜一去杳无迹华发新来渐有霜

  流泪暗思童稚乐见人空话壮年强

  宁知净土春长在不使身心昼夜忙

  病苦

  四大因时偶暂乖此身无计可安排

  残灯留影不成梦夜雨滴愁空满街

  自昔欢娱何处去只今苦痛有谁怀

  岂知极乐清虚体自在游行白玉阶

  死苦

  识神将尽忽无常四大分离难主张

  脱壳生龟真痛绝落汤螃蟹漫慞惶

  甘心狱户为囚侣束手幽关事鬼王

  何似华开亲见佛无生无灭寿难量

  爱别离苦

  生离死别最堪伤每语令人欲断肠

  虞氏帐中辞项羽明妃马上谢君王

  泪深江海犹嫌浅恨远乾坤未是长

  诸上善人俱会处愿教旷劫莫分张

  怨憎会苦

  苦事人情皆欲避谁知夙业自相招

  有钱难买阎翁舍无计能求狱卒饶

  兵败张巡思作鬼身亡萧氏愿为猫

  何时得预莲池会积劫冤雠好共消

  求不得苦

  穷达由来有夙因转生希望转因循

  扬帆屡见沉舟客挂榜偏伤落第人

  毕世耕耘难果腹频年纺织尚悬鹑

  乐邦衣食天然好不用区区更苦辛

  五阴炽盛苦

  逼迫身心苦事多哀声无地可号呼

  肝肠断处情难断血泪枯时根未枯

  临海廿年持使节过关一夜白头颅

  何当净土修禅观寂照同时离有无

  ——见《省庵大师语录》卷下。

  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皆有之。

  前七种,是过去世所感之果,谛思自知,不须详说,说则太费笔墨。

  第八、五阴炽盛苦,乃现在起心动念,及动作云为,乃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相续不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五阴者,即:色、受、想、行、识也。色、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识,即触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等法,于六尘境,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故名炽盛也。

  五阴盛苦,较难了解。道源老法师,在“佛堂讲话”中,有很好的解释。浅显易懂。兹照录如下:

  ‘第八“五阴炽盛苦”:“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色阴”是身,“受想行识”四阴是心,简单讲一句,这是身心之苦。我对于此苦,另有一种很浅显的解释,叫做“健康苦”。世上的人,大多不知道有苦,若对他说“生苦”,他说生时我不知道。若对他说“老苦”,他说我现在还没老。若对他说“病苦”,他说我从来没有害过病。若对他说“死苦”,他说死还未到。若对他说“爱别离苦”,他说我的家眷团聚没有别离。若对他说“怨憎会苦”他说我没有怨恨憎恶的人。若对他说“求不得苦”,他说我凡事都很如意。如此说来,这种人就没有苦了吗?有的,有的是“五阴炽盛苦”。我们试看,现在社会上的凶杀案、抢盗案、奸淫案,真是太多了!为什么有这种案件发生呢?因为有一般人的身心太健康了。他们受了心理上的支配,生理上的冲动,坐卧不安,无事生非,所以才造出许多杀盗淫的罪业来。他们的身心不能安宁,好像给火烧着似的,故曰:“五阴炽盛苦”。’

  又、阴者,盖覆义,音义与荫同。由此五法,盖覆真性,不能显现;如浓云蔽日,虽杲日光辉,了无所损;而由云蔽故,不蒙其照。凡夫未断惑业,被此五法障蔽,性天慧日,不能显现,亦复如是。

  此释“阴”义,旧译作五阴。亦译作“五众”,如法华经譬喻品“五众之生灭”,此五众即五阴。新译作五蕴,般若心经“照见五蕴皆空”。阴、盖覆义。蕴、积聚义。若二义合释,则更为明显:由积聚五法,盖覆真性,致令真性埋没于五蕴山中;正所谓:“五蕴身中有真佛,无奈人人不自识”!

  此第八苦,乃一切诸苦之本。修道之人,禅定力深,于六尘境界,了无执著,不起憎爱,从此加功用行,进证无生,则惑业净尽,斩断生死根本矣。

  《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无所住、即无执著。若能如是,则生死可了。

  然此功夫,大不容易,末世之中,得者实难。故须专修净业,求生极乐,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莲花化生,无有生苦;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其实?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皆演法音,随已根性,由闻而证;亲尚了不可得,何况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皆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则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乐。至于身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离当处,便能于一念中,普于十方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中,徧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虽说世谛语言,皆契实相妙理,无五阴炽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故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

  圆瑛法师曰:“以娑婆之极苦,对彼西方极乐,二土较量,令知胜劣,而生欣厌。如八苦者,则:彼国众生,但受莲华化生之乐,而无胎狱生苦;但受相好具足之乐,而无衰朽老苦;但受自在宴安之乐,而无痛患病苦,但受寿命无量之乐,而无分段死苦;但受海会相聚之乐,而无爱别离苦;但受上善俱会之乐,而无怨憎会苦;但受所欲如意之乐,而无求不得苦;但受观照蕴空之乐,而无五阴炽盛之苦。二土对较,苦乐悬殊,净秽自分,取捨宜定。”(见《阿弥陀经讲义》)

  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喻。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

  中峰大师曰:“净土之为教:仰承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力,摄取十方一切众生,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信者:信有西方净土;信有阿弥陀佛摄取众生之事;我等众生,信有往生之分……如是信者,是为真信。”(见《三时系念佛事》)“信”义,净宗典籍皆有说明,《弥陀要解》明宗中,详明信愿行义,宜参阅。

  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

  今时的邪知谬见更多了!不便一一细述。但总不出以凡情测圣境耳。

  既知娑婆是苦,极乐是乐,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娑婆世界,一切众生,于逆顺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秽污本有妙觉明心,乃无底之厕坑。既造恶业,必受恶报,久经长劫,轮迴六道,乃不赦之牢狱。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

  明净秽而令生欣厌,求生西方之愿,方能真切,故以厕坑、牢狱譬此土,必须急求出离。

  “有一愿”,即第十八愿。文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佛度有缘人,无缘不能度。不求生者,如能强度,则世间众生早己度尽矣。故云:“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古人有偈云:“引开大路透西方,西方本是我家乡,家乡望子回心转,转见初生一老娘”。以“老娘”喻接引导师。又有偈云:“西方步步踏莲华,指路开门谢释迦,三复叮咛无别嘱,一心念佛早归家”。皆以西方极乐为本有家乡,至为亲切,我等皆是“穷子”,久已舍“父”逃逝矣!

  欲生西方,最初须有真信切愿;若无真信切愿,纵有修行,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已。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

  永明禅师《禅净四料简》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明信愿竟。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道源长老云:‘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端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我们在这两句话中,就可以知道,西方得生或不得生,但看有没有信愿。换句话说,只要有信有愿,无论念佛多少,西方一定得生。足见信愿二字,是何等重要了!’(《佛堂讲话》一)

  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

  六字洪名,不离心口;净业行人,应当如是。

  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又、睡若出声,非唯不恭,且致伤气,不可不知。

  以上指示日常念佛,下文开示早晚定课。

  虽则长时念佛,无有间断;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即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偈,念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将毕,归位,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

  《净土文》,通常是指朝暮课诵中“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乃至“广度众生,满菩提愿”文,是宋、慈云忏主作。全文一六四字。

  念净土文者,令依文义而发心也。若心不依文而发,则成徒设虚文,不得实益矣。

  念回向偈等,皆当依文发心,方能利益。

  净土文毕,念三皈依,礼拜而退。

  一堂功课,至此结束。

  此为朝时功课。暮亦如之。

  修净土者,早晚功课皆当如是。从发心日起,尽此一生,不令间断。

  若欲多多礼拜者,或在念佛归位之时,则礼若干拜佛外,九称菩萨,即作九礼,礼毕,即发愿回向。或在功课念毕礼拜,随己之便,皆无不可。但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

  礼佛须五体投地,所谓“拜如山倒,起似云升”。

  此下为最忙的人示十念法:

  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

  《小净土文》,谅即指前文所说之净土文;以朝暮课诵本中,此文之后,有“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故云“但念”。

  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

  慈云忏主:法号遵式,字知白。台州宁海叶氏子。深通台教。常修忏法,积劳呕血,感观音而疾愈。临终念佛坐脱,时年六十有九。师生于宋太祖乾德二年(九六四),寂于宋仁宗明道元年(西纪一○三二)。事迹详见《净土圣贤录》卷三。

  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借气摄心,既有大益,极忙人固可行,就是通常修净业者,亦不妨依行之。

  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

  依此法则,订定早晚功课;平时,则忆念佛号,勿令忘失;久而久之,自能心佛打成一片。

  又、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堤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方与佛合。如是之人,决定往生。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方与佛合。

  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馀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而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弘一大师《净宗问辩》中明念佛人现生利益,有:瞽目重明,沉疴顿愈,冤鬼不侵,危难得免等。(见《弘一大师讲演录》)

  此念佛法门,一代时教大乘经典,尽皆赞扬。小乘经中,绝不提起。有不通教理者,斥为小乘,乃无知邪说,不可听从。

  一、小乘教典中,不说他方佛土;二、往生极乐,必须发菩提心;故知净土法门,决非小乘。

  又、乩坛所说,多属灵鬼依托当人之智识而作,若说世间道理,则是者尚多;若说佛法,则非己所知,妄造谣言。如《金刚经直解》后,所附之“先天古佛”宝号,乃灭人慧命,瞎人正眼,极恶无比之魔话。以此施人,罪过无量矣!

  印祖《文钞续编·复江景春居士书》曰:“扶乩,乃灵鬼作用。其言某佛、某菩萨、某仙,皆假冒其名。真仙,或偶尔应机,恐千百不得其一,况佛菩萨乎?”——与陈锡周居士书竟(附)关于小净土文的字数问题

  笔者在前面二七七页《读印光大师文钞记》中,曾提及慈云忏主所作的《净土文》的字数:“全文一六四字”;后来有人问:据今时流通的“课诵本”,只有一五六字。“一六四字”,是否错误?

  据当今流通课诵本中的“一心皈命”净土文,实是一五六字,没错。笔者的“一六四字”,是据台湾光复前的瑞成版课诵本算的,也没错。为啥会多八个字呢?因为末后“广度众生满菩提愿”两句是“重句”读的,即:“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后面还有“愿生西方净土中”的四句偈,才接“十方三世一切佛”等三句。从前狮山元光寺的晚课都是这样念的。

  查《禅门日诵》(俗称《大课诵本》)的净土文,与四十年前瑞成版课诵本全同,瑞成本可能是依《禅门日诵》。而云棲“诸经日诵”亦同,仅略去“愿生西方”偈而已。

  今时的课诵本,可能是据《灵岩山寺念诵仪规》,以仪规中“广度”二句不重读,即接“十方三世”三句。再查慈云忏主原本,亦只“一五六字”。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