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唯一道路
现在,我要跟大家介绍道。
佛法说,修行法门有无量无边,但是通往解脱生死的道路唯有一条。这条道路并非世间人所谓的道路,也不是修行方法,它所指的是心的路程,即是内心修道朝向解脱的道路。根据佛法说,朝向解脱的道路只有一条,这条道路所经历的过程广义的说有三十七道品,狭义的说有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即所谓的:
(一)四念处
一、观身不净
二、观受是苦
三、观心无常
四、观法无我
(二)四正勤
一、已生恶令灭
二、未生恶令不生
三、未生善令生
四、已生善令增长
(三)四神足
一、欲神足
二、勤神足
三、心神足
四、观神足
(四)五根
一、信根
二、精进根
三、念根
四、定根
五、慧根
(五)五力
一、信力
二、精进力
三、念力
四、定力
五、慧力
(六)七觉支(七菩提分)
一、念觉支
二、择法觉支
三、精进觉支
四、喜觉支
五、轻安觉支
六、定觉支
七、舍觉支
(七)八正道
一、正见
二、正思惟
三、正语
四、正业
五、正命
六、正勤(正精进)
七、正念
八、正定
在这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是七觉支和八正道。唯有通过这样心的路程才能朝向解脱。圆满七觉支和八正道之前,要靠其他的修行方法来协助。七觉支和八正道本身并非一种修法,是一种心念的圆满、心念生起的法。当一个人在觉悟时,心中一样一样地有次第生起有关觉悟所完成的法,即觉悟者完成解脱心的路程,也就是所谓的道路。
在讲七觉支和八正道之前,我要先讲修道的分类。
佛法把修道的层次分为五个次第:
(一)资粮道:在此阶段有很多不同的修法,各种各样的修法主要是加强戒和定二方面的修惟,这一类的修法都是属于资粮道的部分。在此阶段的佛子,要多听闻佛法。
什么是资粮道?古代的人出远门,要先准备足够的粮食,才
可以安心地上路。资粮道是比喻在生死轮回的漫长人生旅途中,要朝向解脱,也要具备解脱所需要的资粮。解脱所需的基本资粮是戒和定。因此,在资粮道的修行中,佛子应该累积戒和定修持的功德。
在戒方面,基本上要持好五戒、十善;在定方面,可用佛家的任何修定方法,乃至于向外道学习修禅定,都可以算是资粮道的一部分,只要这个定是属于正定。佛法把定分为正定和邪定二种:即能够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一类的禅定,是正定;如果在修禅定中感应到鬼神,跟鬼神通,专修神通,依佛法说,这一类的禅定属于不正。以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正定也可以产生神通,但是有些人修定是修念力,修神通,他并非入定,但是也会有定力,这不属于正定。
在三十七道品中,属于修戒的主要是指四正勤,属于修定的有四神足,它们都是属于资粮道的范围。
所谓四正勤是:已生恶令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四正勤的修行主要环绕在善、恶方面,即我们需要清理身、口、意中的善、恶行为。
其中,一、已生的恶令灭:已经生出的烦恼,我们要快点把它灭除,比如嗔心已经生起来之后,我们要快点忏悔,然后改过。
二、未生恶令不生:我们要知道还没有生起的烦恼,不让它生起来。比方说,我们有嗔的烦恼,在它还没有现前,就赶快修慈心观,使它将来不生,也就是设法使未生的恶不生起来。我们如此调伏嗔心,其他的烦恼也应当这样来降伏。
三、未生善令生:比方说,你已经知道修慈心观能够对治嗔的烦恼,慈心是一种很好的心、一种善法,如果你还没修持,那你就应该快点去修,让慈心生起,以克服嗔心。
四、已生善令增长:你已经有的善心,要加强它,令它继续增长。
以上的四件事情--四正勤,即在善、恶法中修善舍恶,是属于持戒的范围。
所谓四神足是: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神足是具足神通的意思,这四神足是一个修神通的人所需要的事情。一般上,修神通必须先修定,由定发神通,所以四神足主要是在讲修定。
一、欲神足:修行者一心一意想要修定,这种欲求的心很强,使修行者很专心地修,以完成修定。这个欲望是一种愿望,很强烈要完成修定的愿望的心,唯有这样修行者才能够让心定下来;如果没有这种心,修行者修二下子就不想修了。所以要有很强烈的愿望才能够达到神通。因为很强的愿望使修行者入定,入定后产生神通,所以称为欲神足。
二、勤神足:修行者要很精进,很努力去修,那才可以产生定力、神通,所以称为勤神足。这里的勤神足并非指四正勤,其所指的是很精进地修定,一心、专心地定在定境中;四正勤是很精进地除恶、修善法。
三、心神足:所谓心,是保持一心,即心在境界中保持一心不动,称为心神足。在修禅定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就是要让心在某一个境界中坚持久久,这样坚持到一个时候,心就能够定下来。
四、观神足:所谓观,是用智慧去观察所修的境界;以智慧去观察定中的境界,称为观神足。在禅定中不是静止不动,偶尔会有一些境界变化,有些修行者用这些境界观想变化来修,观神足就是于境界中用智慧观察佛法。
此四神足中的欲神足:有很强烈的愿望;勤神足:很精进的心;心神足:一心保持在境中;观神足:以智慧专心地观察佛法。这四件事情令修行者很快地入定,很快地得到神通,因此,这四件事情称为四神足。
修行者有了以上的戒和定的资粮,才能够进一步上路,在修行的道路上前进。
(二)加行道:加行道主要是指生起五根和五力。在解脱的道路上,如果修行者修好戒,即身的修行清净了;如果定也修得好了,即能够达到四禅,以佛法来说,此时修行者的心也达到清净了。依据佛法说,当修行者身、心都清净的时候,下一步就要清理对世间种种错误的见解--邪见,即要清净
修行者的见。当见也能够达到清净了,接下来就要清净贪嗔痴的烦恼,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使心达到清净--解脱。
我在讲解烦恼的时候,已经讲过修行人在修道的过程中,要清除这些不正的见--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一个人要放下这些烦恼,就要专修毗婆遮那,专门观察世间的种种因缘。这个修法有很多种,但是不管修任何的方法,在放下见的过程中,慢慢会培养出一些心念,这就是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
所谓五根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一、信根:是一种坚强的信心。修行者内心培养出对修道的法的认识而产生信心,对老师有信心,也开始对自己有信心。
二、精进根:修行者对其所修的法门,越修越精进,越修越想修,称为精进根。
三、念根:修行者开始认识到什么是正念,也懂得怎样维持正念,正念经常生起,称为念根。
四、定根:修行者开始能够静下来,能够定下来,有禅定的定力,称为定根。
五、慧根:修行者开始会用心去观察佛法所阐明的道理,这绝对不是学习思惟而已,称为慧根。
当修行者开始生起这五种的心念,那就是他具有五根之后,如果他继续修行,就越来越有力量。当五根越来越有力量之后,会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情况,那就是他非修不可了,这时他的五根已经转变成五力。
所谓五力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当有这些力量在推动的时候,修行者在修行的道路上已经上了轨道,可以说是绝对不会走回头了。当修行者产生了五力,他可以暂时放下世间的事情,专心地去修行。有了五根、五力之后,他会因此而有善根,有因缘,会找到好的老师,教导的法门适合他,就进一步放下知见上的烦恼--见惑。
刚才我说解脱生死的道路就是那么一条,就是要身清净,然后心清净;心清净了,接下来就是见解--知见上清净。所谓心清净,就是心没有烦恼、杂念,心平静如水,这要依靠定力来完成。至于说知见清净--见清净,修行者就要学习
观察佛法,从观察佛法中,自己确定所观察到的世间一切万法,正如佛所说的那样,这样他就开始对佛法产生正确的见解,此即见解的清净。如此他就会放下很多烦恼了,不但如此,他必然要生起另外一类善的心念--修道上要完成的心念,即所谓的道路--修道的道路,就是五根、五力心念开始生起来。如果修行者更进一步修得好的话,就要产生七觉支(七菩提分)的心念的作用。
(三)见道:修行者如要对佛法有所觉悟,最基本的这七种心念--七觉支需要生起来。如果这七种心念没有生起来,他对佛法只是了解,不能称为觉悟。当它们能够次第地生起来,这个人必然开始觉悟佛所说的法。
所谓七觉支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一、念觉支:修行者按照其所修的法门,在里头安住生起正念,而这个正念是他对其所观的法念念都记得,念念都分明。如此念念记得,念念分明的程度,可以在其所修的过程中,达到一天到晚保持某一个念头,观察某一件事情而已。比方说,观察无常,他的念觉支很强的时候,可以从早上到晚上,就只那么观察无常,他对别的东西都不是打妄想、去理会了。为什么他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他的念觉支很强烈地生起来。这样他就念念提起正念,安住在无常的法上观察,此称为念觉支。因为这种正念能够令他觉悟。
二、择法觉支:择法就是修行者在观察世间的时候,要做一个决定,什么法是他观察的,什么是他不需要观察的,即他在决定那一些法是正确的,那一些法是错误的。比方说,现在我在静坐,忽然心中跳出一个念头,念一声"阿弥陀佛",如果我择法的心念很强烈的话,我当时就会很清清楚地知道 "阿弥陀佛"这句话,并非我当前所要修的法门,我很快就把它放下,然后继续修我所要修的法门。当时我做这种决定,称为择法。再者,我在观察五蕴身心,忽然想起《阿含经》中的一句话,我就知道这不是我要的,我要的是回头专心观察自己的五蕴身心,而不是去拿经典中的某句话来想,来了解。
所谓择法,是在现前、当前每一念正念现前的时候,每一念所知道、所观察的法,你都做一个决定,这叫做择法。当修行者要觉悟的时候,此种心念就要很强,他对自己所修的法门都很清楚地做一个决定:"我要的是这些法,去观察这些法。"如果他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很快地能够达到觉悟。比方说,你在观无常,在你的择法中,你所观的任何一样东西,当时你都在选择观察有关无常的性质;如果你择法的心念不够,可能你在看一样东西,看它是谁做的?这样东西合不合用?这样就不是择法,所以择法觉支对觉悟很重要。如果你修得好,你念念都在正念中,即念觉支,念念都在观察你所要观察的法,这样你就能够很快地觉悟。
三、精进觉支:修行者在修行的过程中,越修越想修,越修越想向前进,因为他越观越有味道,从佛法中得到法的乐、法的味。如此他知道自己的心越来越明朗,对世间的观察也越来越清楚,心越来越想出离世间,此称为精进觉支。如果他越修越想染污在世间里,肯定是学错了。所以精进觉支,是他把世间的苦、无常、无我看得很清楚,他越看,心就越远离,越远离就越精进。
四、喜觉支:修行者在修的过程中,亲自观察到、亲自体验到佛法,就会生起欢喜心:我也知道佛所讲的佛法,原来就是如此。此知道是亲自体验、亲身观察到,不必依靠佛所讲述而知道。当他知道后,就会生起欢喜。这个欢喜不只是他知道佛法而生起欢喜,而是他有念觉支、精进觉支的心念,很专一地在观察佛法,就自然而然地身心烦恼、杂念很少,全身非常舒服,心情也会很愉快,这就产生喜的感觉,全身非常轻安舒服,这就是喜觉支。这个喜是从他观察佛法而得来的。
五、轻安觉支:修行者很专心地观察佛法,在世间的一切万法中,专门观察苦、无常、无我这一类的佛法,他当时就慢慢地放下世间的贪着与执著,内心很平静,以前感受到有很多烦恼压迫着,很辛苦,现在整个人很轻松,很愉快,这是轻安觉支。如果一个人要觉悟,最后身心生起很愉快,很轻安的一种感受,这主要是他以前被烦恼压逼住,没有体验到,
现在他知道烦恼压迫不了他,而且确实没有压制他,很轻松。
六、定觉支:修行者观察到最后,就一心一意地观法。比方说观生灭法,他就一心一意地在这个世间,不管观察什么东西,只观察到生灭的法在作用。当他那样的观察的时候,就以所观的法作为定的境来修,我们说他的心安定在所观的法上。一般人修禅定,心是安住在所定的境界里面,那么,这个人修观、修觉悟、令七觉支生起来,心专门专注在所观的法,就以所观的法作为定的对象,慢慢地心也定下来,产生定力,此称为定觉支。这个定觉支与禅定的定--心一境性有差别:禅定是心保持在境界里面,任何境界来,心都不动。但是定觉支是在任何境界来,不是心不动,而是心中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个境界本来就是他所观的法。比方说,他观无常,任何境界来,他所看到的就是无常这件事;或者他观生灭,任何境界来,他只看到它们生起来,然后灭掉了。他的心就专定在这种法上,如此他就产生了定力,产生了定觉支。
七、舍觉支:此时,修行者的心开始没有造作。如果修行者专门观苦、空、无常、无我,那么,世间的一切东西,他看到就是苦、空、无常、无我的时候,当时没有一样东西可以让他执著在其中。因此,他的心对任何东西都看到是苦、空、无常、无我,而产生平等的心,没有造作的心,此称为舍觉支。
以上是修行者觉悟时所要生起的心念,称为觉支,共有七种,称为七觉支,即是:首先,修行者要有正念的念觉支;有了念觉支之后,就生起择法觉支;有了择法觉支之后,就生起精进觉支;有了精进觉支之后,就会生起喜觉支;有了喜觉支之后,就生起轻安觉支;有了轻安觉支之后,就会生起定觉支;有了定觉支之后,就会生起舍觉支。
如果一个人保持正念,不叫做念觉支。但是,当他要觉悟时,自然生起的正念,即是念觉支。不管一个人修任何的佛法,修任何的法门,他的心一定要有次第地生起这一类的心念,要经过这个过程,所以叫做唯一的道路。如果一个人修学佛法,没有体验到这个过程,就不明白:什么叫做觉悟的心?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如果他知道觉悟的心,我们可以说他
看到了解脱的道路。而解脱的道路是如何生起这些心念?即是你朝向这些心念,一步一步向前走,这就是道路。
(四)修道:
当修行者的七觉支生起之后,这还是不足够的。他见道放下知见烦恼,进一步他要清理贪嗔痴等其他的烦恼,此时,他就要进入另外一个道路,即八正道的生活。
刚才我说过资粮道、加行道不能叫做觉悟;修到见道的时候,可以开始说是觉悟。所谓见道,即是刚才所讲的生起那七种心念--七觉支;当修行者生起这七觉支,那他就是有一定的觉悟了。那么,觉悟有深有浅,见道的觉悟是属于浅的,阿罗汉的觉悟是属于深的。浅的觉悟只放下知见上的烦恼,即三结--我见、戒禁取见、疑。当修行者放下这三种见,即完成了初果。初果圣人只是放下这三种见,还没有处理贪嗔痴等其他的烦恼,他就要慢慢地通过修道来克服,最后放下全部的烦恼,才能够证阿罗汉果。
修行者要经历见道后,才进入修道,并非修道后才见道,这在佛法中是一个奇特的讲法,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见道后,他才懂得要修些什么?见道以前,他是千方百计;见道以后,他只要过着八正道的生活。
见道者通过八样事项的生活来继续地修道,让自己的烦恼一分一分地解脱,最后完全解脱证阿罗汉果。
所谓八正道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在这八项事情其实是见、思惟、语、业、命、精进、念和定,全都加上一个"正"字。为什么呢?因为当修行者见道以后,他就知道怎样的行为才是对的,怎样的知见、思惟才是正确的,所以称为正。
一、正见:见道的人最基本、根本的是放下我见的执著,虽然他把我见放下,但是对世间的因果事理、佛法所讲的四圣谛的很多道理,他还不明白,还要再学习、再观察,这就是正见。因此,见道者虽然完成了七觉支,放下我见,他还必须要继续修观行,还是要继续用佛法道理来观察世间。如果他没有保持正见,有时候还会做错事,如此,在业力因果上就会障碍他朝向解脱,因此,正见非常重要。正见有如眼睛,
有如智慧,如果没有眼睛,有如瞎子,就会盲冲乱撞,有了正见就不会容易做错事,这样才有机会进一步地朝向解脱。
二、正思惟:修行者在世间生活、活动,在思想上不可以被烦恼的心影响。在思考东西的时候,应该按照正见,再加上智慧的心来分别、观察,如此来思考事情。打个比方说,如果有一个人已经病入膏肓,没得医治了,你认为他反正都要死啦,不如为他打一支毒针,让他解脱,那不是更好吗?虽然你是以善心来想,不要让他继续受苦,但是你不明白因果的原则,不明白因果的道理,你以为打一针下去,他就没事了。其实一个有正见的人是不会这样认为的。因为正见告诉你,这个人自然有他的因果,要受完他的苦,你为他打那针是杀生。那么,对一个有正思惟的人,他有正见去思惟,就知道不应该那样做;如果那样做,是在那个人的身上造了一个杀业。因此,要有正思惟才不会犯错。为什么怕犯错呢?因为完成初果的人要进一步朝向解脱,就要很小心观察身口意的行为,如果他还犯错造业,他会受果报,他必然不要。
三、正语:修行者不可以讲有恶业果报的话。所谓恶业,即口有四种恶业:恶口、两舌、妄语、绮语。恶口是骂人,两舌是搬弄是非,妄语是讲骗话,绮语是讲不三不四、令人想入非非的话。那么,当一个人要进一步解脱,他在生活中,在语言上都不可以造恶业。如果他不小心犯了,又是有果报。因此,他要完全的朝向解脱,就要过着正语的生活。他明了没有这样,是不能彻底解脱的。
四、正业:这里的业主要是指身体的行为--杀生、偷盗等不良的行为。正业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那么,对于今生要解脱的修行者,他连行淫的行为都不要了。因为淫欲是一种快乐,如果追求淫欲的快乐,那么,他就是迷惑在其中,这样还会轮回在生死的苦海中;如果有修行、修道的人,他知道淫欲是一种苦恼、一种烦恼,他要远离,那他当然不要。杀害众生的人将来要受果报,要解脱生死的人,就知道不应该那样做。所以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是一个要修解脱生死--八正道中一个很重要的法,叫做正业。
五、正命:修行者活在人世间,以正确的方法来维持生命,
称为正命。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应当完全依靠信徒供养,不再去谋生,这才是真正的正命。因为一个人还想维持生命,那对于生死还有执著。那么,要修解脱道的人,对生死看淡了,没有心要去维持生命的长久,只要有得吃,能够一天过一天,那就够了。所谓正命,是修行者在修道的过程中,接受别人的供养,有人供养就吃,没有供养就饿一天,明天有供养再吃也无所谓,这样也能够维持生命。所以修解脱道者的正命并非做一份正当的工作,真正的正命是连一份正当的工作也不要,只接受别人的供养,一心一意修行解脱。再者,如果一个人要修行解脱生死,还要工作赚钱养家,那样也没多少时间修道,这是很难解脱的,所以修解脱道者的正命,确实是要靠施主的供养来维持!
六、正精进:修行者见道之后,要进一步解脱,就要经常在精进中。一般上来说,他要在以下的四项事情上精进:一、还没有修的善法,要继续修,以让它生起来;二、已经有的善法要维持;三、已经有的恶法要弃除;四、还没有生起的恶法,要使它不生。如果没有精进地做,那么,他的这些善法、恶法就会按照以前的方式活动,那样要解脱就慢了。
七、正念:修行者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维持正念现前;如果没有正念现前,他偶尔会迷惑在世间,偶尔又会正念生起,这样要解脱也不容易,所以一个要解脱的人,在他的生活中,每一时、每一刻都要保持正念。
八、正定:修行者的心经常保持在定中,此定可以是入禅定的定境,也可以是观察佛法的七觉支中的定觉支的定里头,都属于正定。
如果今生要解脱的人,这八项事情是他的道路,即是他在生活中要完成这八项事情--八正道。
(五)无学道:
这八正道并非在觉悟的当时生起,而是在见道之后,他要过着这种生活,然后可以慢慢地让他的烦恼习气放下,最后证阿罗汉果。这就是一个人要解脱生死所需要的法。八正道并非修法,而是需要生起的法,即修行者时时刻刻要有这些法现前。阿罗汉的生活必定在八正道中,出于他已解脱生死,
该修的法已修学完毕,不必再修学,所以称为无学道。
刚才我是站在要在今生证阿罗汉果、要解脱生死的人的角度来讲解八正道,这是属于出世间的八正道;如果对一般的佛教徒,佛有讲一个世俗的八正道。所谓的世俗八正道,是对于那些在修行方面还没有上轨道的人,也可以依照八正道所讲的道理来生活。
出世间八正道与世俗八正道的主要差别:
一、正业:对于修道人来说,正业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对于学佛者来说,正业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夫妻之间的淫欲行为,也属于正业,即是世俗八正道中的正业。
二、正命:修道人是靠施主供养来维持生活;对于学佛者来说,只要是以合法的方式维持生活,而其谋生的工作是不损害众生,这样就是正命。
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是一个修行觉悟的人所必须具足的法,甚至于经典中说,往生净土的修行者到了极乐世界,那些鸟、树都会演说佛法:"其音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就算修行者往生极乐世界后,阿弥陀佛变化这些鸟、树为其开演佛法的时候,也是在讲这些佛法,即提醒修行者要觉悟就是要有这些法生起来。因此,不管修行者到哪里,不管他修什么法门,必然要经过这样的历程,这样的道路,所以这是朝向解脱的唯一道路。所以说,修行者先生起五根、五力,然后生起七觉支,最后过着八正道的生活,如此才能完全的解脱生死。
朝向解脱的心中道路虽然就是这么唯一一条,但是,因为众生的烦恼习气不同,佛在阐明佛法的时候,就教导了无量无边的法门,而这些法门主要是针对三种类的众生来说:
一、一些人认为今生要解脱是很难的,佛就教导他们修五戒、十善,暂时保住人身,以备将来有机会继续再来修行。如果以修五戒、十善、布施、忍辱、供养的法,将来得到更愉快、更好的生活,以备将来继续修道,这样的修行方式,称为人天善法。这是佛对这些暂时没办法出家修道的众生无可奈何,只好教导他们先保住人身。
二、教导人天善法的修行,并非佛要的目的,佛的目的要我
们解脱生死。对那些有自信心,能够有把握朝向解脱生死的人,佛就教导他们修解脱的道路--解脱道。
三、有些人不只是要解脱生死,还想利益众生,所以发愿要成佛,这些人的修行道路,称为修菩萨道。
在修道的过程中,一般上是先听闻佛法,当你真正要去修道的时候,只有少数修行者能够依靠自修而有所成就,大多数的人都是依靠所谓的老师--善知识的教导,依靠善知识的教导有好几种原因:
老师已经修行过那些法门,对法门很熟悉;他知道你修行的每一步,知道你修到哪里,他也明了你的修行,如此,当你跟他修学的时候,你虽然不懂得前面道路如何,但是他可以是你的带路人,即他可以引导你朝向解脱。因此佛法中说,修行的第一步不是把佛法搞得精通了,然后就去修行,而是不管你的佛法通或不通,你要修行的第一步,最好是找寻善知识,就是找一位能够指导修持某一类法门的老师,向他学习,这就好像你在世间自修某门学问,自己读书、看书,不一定能够很快地吸收到知识,如果有一位老师从旁指导,那么,就可以进步神速,主要原因是,你有错误,他可以纠正。我们在世间做学问,如果有老师教导会学得比较快,修行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教导,很多人的修行会耽搁时间,或者出了差错也不知道。因此,任何人要修道,最好第一步是找善知识。
当你找到善知识了,你要先认识他所教导的是哪一类的修法,然后你就向他学习他所精通的法门。就是说,善知识们不像佛,佛是一切智者,什么都知晓,一般善知识都是不圆满的,他们只知道某一小部份的修法,那么,你就向他学习他所精通的法门。
当你向善知识求教某一类的修法的时候,你不要以为他是全能的;如果你以为他是全能,你会自我误导了。就是说,在他所教导的法门中,他必须是非常熟悉的,你一定要确定他有这个的能力,至于说其他方面的修法,他不一定能够教导,这个不重要。
当你要投入修行时,那要看你的精进、意志力等等,修道的
心有多强,那么,你就投下多少的心力。
修道的人有几种:一种是想出家,一种是想在家,一种是想修一下,停一下,然后找兼职的工作,找一些生活费,有了一些经费、盘缠,又去修行。如此每个人的因缘都不一样。如果你想很快修行解脱,当然,你的时间不可能整天花在做工上,如果这样,你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自己的心,来修定,来观察佛法。因此,如果你要全心全力来修行,那最好就是出家。
按照佛法的规定,出家的生活是接受供养,不再为生活而操劳、奔波,如此,就有足够的时间安心办道。所以出家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修行生活。
佛有规定出家的条件,如果你因缘具足,就可以出家去修道。如果你没办法做到这一点,你可以以在家身来修道。
在家身修道有好几种:一种是他有足够的修道费用,老实说,生活没着落也没有办法修行,就是在家人要靠自己的经费来养活自己,那么你要先储蓄一笔钱,然后把工作放下,什么也不管了,你就以在家的身份来去修,这样也跟出家一样。在那段时间里,你也可以跟出家人一样,一心一意过着修道的生活。你如果有拨出那样的时间去修,比较能够修出一些成绩。
另外一种人,因为生活的种种问题,没办法完全放下工作而去修道,那他就只能在工作中累积假期,利用假期到一些修行道场跟着善知识,投入在修行的生活中去修道。除了在假期中去修行外,在家工作的时候,也可以观察烦恼的心,平时每天也要定下修持的功课。就是说,你没办法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投入修行,因为你要为工作而忙,那你就每天拿出一段时间来做观察自己的内心、观察世间的思惟的修行;如果这些时间没有拨出来,你要修道是很难的。按照佛法说,一般上要一面工作,一面修行的人,会比较困难,但是佛也有说,如果在这种场合下能够修的人,他的修行力量比那些出家人还要有力量,毕竟这样的人不多!
如果你的生活是如此,那么你真的要好好计划一下自己的时间,因为,一般人就是以一个星期七天来安排,每天早晚做
一些修持的功课。比方说,先诵持经典,然后静坐,修一些观想等等。请记住,每天拨出一些时间来修持,然后利用星期六、星期天去亲近一些善知识,去参学求教,这样子,你就可以一面工作,一面修持。
如果连以上的生活你都做不到,那你说:"我就在生活中、工作的时候修行,不用拨出特别的时间来修持。"当然这也可以,但是要以这种生活方式来修行而有所成就的人,那是太少太少了。就是说,还没有在一个清净的地方,好好观察自己的心,就期望在动乱中能够观察到心念,而能够有所成的人是凤毛麟角,不可求的。因此,我们要有认识:自古以来,多少修行人,他们都是非常认真地抽出一段很长的时间来投入修行,那么,我们也应该效仿,尽量在生活中拿出一部份的时间来修持。
如果这一点你都没办法做到,那么,你说你要修道,那是空口说白话,不能算数了。为什么呢?因为整个修行是要回观、反观自己的内心,那么,你的心是在境界、外境跟内心来回跑,又介入世间,又想观察内心,太难了,太难了。
任何人如果对佛法,对修行有了认识,他必须拨出修道的时间。如果你真的有拨出时间去参访善知识,你就要注意三件事情:
一、任何人接近善知识,就要对善知识有信心,因为修任何法门,信心是第一步。即相信老师,相信那个修法,相信自己,这三件事情非常重要。如果你对老师所教导的方法抱着怀疑的态度,抱着一种试试看的态度,对自己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这样修就特别难了。因此,你一定要先对老师,与他的教导方法很有信心。你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到他的修行道场去多观察;观察这位老师是否真的有教导出一些能够认真修行的学生,那么,多听这位老师教导的佛法,与他们一起生活,从中了解。如果你认为这位老师真的很好,应当一心一意听从他的指导,老师叫你做什么,你要有信心去做,不要在修道的过程中,整天拿佛法来跟老师辩论,因为修道时,要放下一切的理论。
二、如果你修错了,老师以他的修行经验,能够知道;如果
老师的经验不足,可能都不知道。佛曾经说过,在教导修行的老师当中,最好的老师除了精通其所教导的教法外,还要具有他心通和宿命通。当老师有他心通,向他学习修行的人有什么烦恼,他都心知肚明,就知道修行者应当先克服的烦恼,就教导适合他修行的法门。如果这位老师有宿命通,知道修行者夙世的善根,过去修过什么法门,他就从其所修的法门来开始教导,这样修起来就特别快,但是现在要找这样的老师也很难了。现在,所谓的善知识,只能按照自己所修的法门,自己的经验来教导,他不是凭着神通按照你的需要来教导,是按照他的需要来安置道场,然后来教导你。如果你去一个道场参访,老师没有具足以上的神通,那么,你跟他学习一段时间之后,觉得自己修不出成绩,你应该更换善知识,找另外的善知识继续修行。因为可能这位善知识教导的法门不适合你,也有可能这位善知识跟你没有修道的因缘,那么,他教导你,你学起来并不很顺利。那你应该快点更换另外一位善知识,更换另外一个修法继续修行;如果不做更换,长时间在那边修,可能是浪费了你的道业。所以我们在参访修道时,要有这样的认识。
三、当你深入地修一个法门的时候,必然会有所领悟,那时,你就要向善知识报告,互相交流,这样他才能够知道你是对还是错。如果善知识说你的修行全都对了,你也不应当照单全收,应当用佛法来判断。刚才我说,在修行时,你应当一心一意地按照指导,但是当你的修行上了轨道,在每个阶段你都要观察。比方说,善知识告诉你已经证悟初果,同时你也认同,那你应当要自我判断,去观察:我是否真的完成初果?那个时候,你就应当多学习佛法,以佛法来判断,不可以只听一面之词,因为善知识没有神通,他的判断未必正确。关于一个没有神通的判断,我要说一个故事:佛在涅槃前的那个晚上,有一个外道来跟佛参学,五百个有神通的阿罗汉观察后,认为这个外道不行,佛知道了认为他行,让他当晚修,那个外道当晚证阿罗汉果,当晚入灭--涅槃。从这点证明有神通的五百阿罗汉的判断都不正确。因此,我们要了解,阿罗汉都不一定能够完全了解你的善根、因缘,甚至于
有神通的阿罗汉也不一定判断正确,只有佛才能够完全了解,我们不要把善知识当成佛那样来相信。当你向善知识修行时,要把他当成老师,有如佛那样听他教导,但是当他判断你能否修行?能够修到什么程度?那个时候,你自己要了解自己,不能盲从,因为五百位有神通的阿罗汉都不能够判断一个人的对或错,能够或不能够修?没神通的老师更难知道弟子的成就。
如果你没有因缘亲近善知识,你自己修行,这样很容易出差错,因为我们有贪嗔痴的烦恼,一般上修行人都不容易了解自己贪嗔痴的烦恼,何况是在家自己修行的居士。那么,在修行过程中,环境也会影响你。意思是说,修道上要具备某些好的条件,修行就比较快速见效:
一、有好的老师指导修行。
二、有好的道场让修行者过着修行的生活。比方说,有一个小房间让修行人居住,修行人的衣、食、住、行都不必忧愁,不用挂虑,如此就能够安心办道。依据佛法说,当修行人发起修行的心念的时候,会影响、感应到一些鬼神、妖魔鬼怪,也会感应到善神。如果你有一些恶的业、恶的因缘,就会感应到一些跟你有恶因缘的鬼神,当你要修道的时候,它们就会来利用、影响你,乃至使你着魔中邪。发生这样的事故,有时候是道场周围,或那些地方本来就有不良的鬼神,你在那种地方修行就容易出问题,所以修行道场要清净。那么,一个好的道场不但清净,同时也有好的护法天神来护持、护法,在这种道场修行就比较安全。如果你在家里修,那也要看你的住家清净不清净,这些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修道。
如果你想在家里修行,那就要看是否具足条件,如果你的家人经常干扰,那就不容易修了。此外,你的生活要怎样处理,家人是否愿意照顾你的生活,如果他们不愿意,你要自己照顾生活,那你要修行也不容易,所以修行人要具备种种修道所需要的因缘。
修行人在修道时,会出现怎样的差错?一般上,修行人会出现二方面的差错:一种是来自外在的,一种是来自内心的。
一、外来的影响:你修行到一半,你的亲戚朋友来影响你、
干扰你,还有一些鬼神众也会来影响你、干扰你,如果你没有排除掉这些外来的干扰,你很难修。
二、内心的烦恼:当你想修行的时候,就会有某些烦恼翻滚出来。外来的干扰你可以避开,但是烦恼是跟着你跑的,烦恼来了,你就很难避开,只能面对。因此,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顺着烦恼的因缘,而选择修对治的法门,就是你要先有所认识,应当先把某些烦恼暂时降伏,然后才认真修一些法门。比方说,如果你的嗔心很重,不管你要修什么法门都很难,那么,你就要先修降伏嗔心的法门。当嗔心被降伏,你修任何法门,都比较容易上手。所以在修道的过程中,要认识自己应该要先修些什么法门。佛在经教中说,有所谓的二甘露门,任何修行人都应当先修这二种法门,然后再来修其他的法门,这是很重要的事。
二甘露门:
一、数息观(出入息观):因为我们的心散乱不能安定,所以要修出入息观使心安定了,才开始修其他的法门,不管你修任何法门,都比较容易。
二、不净观:如果你不暂时降伏淫欲的心,要修行也很难。因此,你要修不净观,使淫欲的心减轻,才来修其他的法门。
除此之外,慈心观也是一个重要的法门,它能够克服嗔心的烦恼。所以一般上,如果你想要修道,先从这三种法门入手,能够得到比较大的利益。如果你要修这三种观行,你必然要拨出修持的时间,不然的话,修行是很难有成就的。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要调整一些生活规律,其中就是身体的调养。很多人误会,以为修行不顾、不理身体,其实我们是依靠它来活着,那么,如果身体不调养好,出现了毛病,要修行就比较麻烦;所以在修行前,最好把身体调养好。除此之外,在修行的过程中,经常特别用精神,很耗精力,如果精神不足,修行时就频频打瞌睡。因此,修道要具备很多的因素,才能够修得好。
在佛教后期的论师们说,修行需具备以下的因缘:
一、要先调养好身体。
二、食物要适合,营养要均衡,比如你是华人,如果吃马来
人或者印度人的食物,就不适合,肠胃不惯,就没办法修得好。
三、修行的道场的环境要清净,不吵杂,远离人群。
四、要有好的老师。
五、修行者要放下一切世间的杂务,远离凡事。
六、要远离亲戚朋友,这样你才不会在修行的生活中受到他们的干扰、影响。
七、应当把所有的时间放在修行上,不可以修一小时,然后去做其他的事情,过后又再修一小时,甚至于也不可以修一小时,另外一个小时拿来看佛书,过后又再来修一小时,这样就修不好了。你应该全心全意地投入在所修的法门上,这样才会有效果。修行时间的安排也非常重要,即是早上、下午、晚上不同的时间安排,不同的修法,对你的修行都有影响。因为每个人的业习都不一样,所以静坐的时间,经行的时间等等,都要安排适当。
在修行的过程中,有些人会出现一种精神偏差的状况,那么,这些要有老师在场,看到了帮忙纠正。比方说,有些人修了精神太过兴奋,睡不着觉,这些都是修行要注意的事项。
修行不是一件小事情,它是重大的事情,因为它能够影响到你整个身心,转变你的身心,一个好的修行方法必然使整个人的身心一切都转变。修行是跟自己的烦恼作对,如果没有跟烦恼作对的修行,这不能算是修行。修行人在修前、修后必然有一个很重大的转变,这样子的自我大改造,其实是很严重的心理问题,要小心的看待,不能看成是普通的事情!所以往往有很多修行人,修到后来发神经病,那是因为在转变的过程中,他的心受不了,烦恼受不了,结果出现很多问题,这些最好有经验的善知识,能够提前知道修行者的毛病,从旁协助,这样比较不容易出差错,所以一个人认识了佛法,要进一步去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位好的善知识。
不论以什么方法来修行,结果必然会走上一条心中的道路,这条道路必定是:五根→ 五力→ 七觉支→ 八正道。此道是心中的道,有道者的心必曾生起这些法,并从此解脱。所以称为唯一道路。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