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佛学“十二缘起”之有支
有,没什么费解的,就是存在。也是有、色有、无色有三种有。
概括的说,有是现象的存在,与行、有为一样,意指一切的存在。因十二支皆是有的存在,所以把十二缘起亦称十二有支。
在此意识上,有可分为业有与报有。业有,是指善恶业的存在,报有是指善恶业果报的存在。
可是,如同前面行支所说的,业有包含了身、语、意三业,及它们残留的余力,而残留的余力会形成知能、性格等素质。这里的有,是指来自取支(取舍选择的实际行为)残留的余力,它不但是过去行为习惯的蓄积,也限定了未来行为的发展。故“有”下便是“生”了。
取与有这二支,可说就是前面第二支的行。爱支就是第一支的无明。亦即自无明产生行,而行之中含有实际行为的余力。似此,自爱产生的实际行为就是取,而自取产生的余力就是有。
【缘取有有】之有,决定了有是存在之意。这样的有,有什么意义呢?学术上说法不一。
若依业报说探究这个存在的意义的话,那就有,有作为善恶行为的存在(业有)与作为此业之结果——苦乐等报果的存在(报有)二种有了。
依佛学专家们的论述,将十二缘起中之有,有作为业有者,有作为报有者,亦有作为包含业有与报有两种者,更有其他说法。
然此时之有,既不是报有,也不是业有本身,而是业有中的一部分。
业,与十二缘起之行相同,而此行如前所述,可分为善恶的行为及其行为经验被保存集积之潜在力。行是含有行为经验与行为经验集积的潜在力。但此处所言之有,则仅有潜在力之意,而不含行为经验。因为善恶的行为,是爱是取的缘故。取舍憎爱的爱与取的善恶业,集积而成的潜在力,即是有。某个人之现存在,是这个人过去的行为经验之集积,故某个人之现存在即是有。
所谓某个人的人格、性格,就是有。因此,【缘爱有取,缘取有有】,即是指爱憎取舍之善恶业造某个人的人格与性格一事而言。而以现存在的人格为基本,规定某人的未来。此事以【缘有有生】一语道破。
再来看十二缘起图,对有支就有更直观的认识了。这是一个怀孕的孕妇。说明什么呢?表示强业力影响必然引生后果,在因中已有感果的能力的意思,存在的有之业因。
又有一种解释,虽语义不同,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
有,即后有。由往昔造业在识中熏下业的习气,再于今生经过爱、取的润发,便产生了强大的势力,必定要引生的后有。虽然结果还未出现,但由此运作的轨道已经确定。所以于因上安立果名,称为“有”。说的仍是这个意思。
这种解释是根据什么确立的呢?它是要说明,前面由无明之行不断熏习我们的心识,这个时候是因位识。造了这个业以后再不断地被爱、取滋润,它的力量就越来越大,大到下一生一定会感果,这时候叫有支。也就是说,万事皆苦的道理。
普通世间的人觉得苦就会发瞋心,我们现在了解了佛法所说的苦,就不会执着眼前,可以去掉贪瞋,这是很不一样的。只要有支产生了以后,当这一生的生命结束的时候,下面才会感悟生。
换句话说,下一生一定是这个有支,也就是苦集所感的果。可是这个有支并不是马上生起,必须要死了以后才会生起。而这个死是怎么来的?一定是前面有个生,有生就有死,死下面紧跟着又生。这个轮回就是这样地死了以后又生,生了又死,不断地流转。或者说是能引所引、能生所生这样地流转。不然的话,何以把它分成十二因缘,而且每一支前后因果关系这样不停的轮转,就是因为它是无头无尾的。仍是个因果轮回的有啊!
十二缘起图上以孕妇示现有,告诉我们,孕妇虽然尚未生产,但是已经具有了生子的势力。以取为缘会转成有,好比种子经过水土的润发,必然会到“果实非生不可”的阶段。【本地分】上说的好:“由取力故,即令彼业于彼彼生处能引识名色等果”。
缘起,通觉了世间的杂染,也觉悟了出世间的清净,无论凡、圣都没有跳出缘起的法则。而缘起的无我乃佛法不共于世间法、外道法的特质所在,是出世佛法正见。
生死轮回观是学习佛学文化必备的基本认知,当属世间正见。但众生以迷缘起理故而起我见,造生死杂染业,流转于五趣之中。正见缘起,了达无我,就能“毕故不造新,无量生死息”。这是生死轮回与缘起无我的分水岭,界定了佛法与世间法的差别。
由现在的行业又生未来的身心,未来既然有生便决定有死。于是,死死生生,生生死死,轮回不断,循环不已,如环无端。这便是有耶。
有无无有否极空
地水火风是主翁
生死死生六三数
如来如去当下中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