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中【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这断经文主要是说佛教比丘(出家人)如何舍掉贪念,从而成就菩萨道
。当年佛陀在世的时候,佛弟子们身心清净,过着托钵乞食的生活,就像佛经上说的“三衣一钵”。由于印度处于热带地方,所以平时不用穿太多的衣服。直至现在,印度大多数人也与当年一样,只是在身上裹一块布为衣服。
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由于中国气候比印度寒冷,印度的衣服显然在中国起不到保暖作用,所以,我们中国人只能穿自己的衣服,在外面披上袈裟披,就等于是佛经里说的衣服和戒律。
在印度最冷的时候,比丘晚上睡觉时,只需把三件衣盖在身上就可以抵御寒冷;天热的时候盖一件即可。
睡觉时,地下垫的东西叫“具”。这个“具”被现在人用来拜佛时铺在地上误当拜垫用了,其实这就是以前比丘睡觉时铺在地下的垫被。
当时出家的比丘不需要房子,每晚只能在树下睡觉,而且佛陀规定,每颗树下只能住一个晚上,第二天必须搬走。这是佛为了不让比丘们贪恋谋处地方,对一切境缘决定不起贪恋之心,从而才能离得开这个世间。
托钵,就是拿着饭盆外出乞讨食物,别人施舍什么就吃什么。如果乞讨的食物过多,一天吃不完,佛规定不能留到第二天吃。
如若外出托一次钵能吃好几天,长期以往,比丘会生出懈怠、懒惰之心。所以,比丘们每天都要出去托钵,乞讨食物。
而当天吃不完的食物则用来喂鸟兽,布施给鸟兽,不可以留到次日。这就是佛在世时,教给比丘们断绝贪爱的方法。
佛教传到中国后,人们把印度的衣服,缩成原来衣服二分之一的大小。也就是我们如今看到佛教典礼当中,和尚们穿搭的衣服,其实这也是为了纪念、不忘本的意思。
由此可见,佛法可以随着时代、地区、随一切民族风俗习惯而改变,并不是定法。只是其原则、原理不变,但修行的方法,是可以随着大家的生活方式而变通的。
比如佛教传到日本后,袈裟就变得更小了,而且日本人现在多半穿西装学佛,他们把袈裟做成与书本一样大小,做佛事之时挂在胸前,不用的时候则放进口袋里,非常方便。
如今,我们中国出家人穿的衣服,就好像是一种制服,其实并不是以前比丘所穿的衣服,而是明朝的服装。
满清入关后,汉人向满清投降,当年洪承畴跟满清政府谈判,其中投降有三个条件:
「男降女不降」,男子投降,梳辫子剃头,穿满洲人衣服;但汉人的女子还是穿明朝的衣服,结婚时也是用明朝的凤冠霞帔,这就叫男降女不降。
「生降死不降」,生的时候投降,死后还是用明朝的服装入殓,此风俗至今还有。
「在家人投降,出家人不投降」,可见出家人一直穿了几百年的明朝服装,正因如此,如今才变成了出家人的制服。所以,今天日本出家和尚穿西装不足为怪,因为佛法确实具有时代性。
其实对于中国出家人的服装,早些年台湾佛门里面也曾经提出过要把现在的服装废弃掉,但有些老和尚坚决不同意,他们担心服装废除后,出家人穿起在家的衣服,
可以随便进入歌舞场所,无人识别,从而没有约束,造业的机会就多;但穿了出家人的衣服后,和尚去到何处都会顾及自己的身分,从而知道收歛,起到时常提醒自己的好处,因此才保持到现在。
所以,学佛的人要明白,佛法里面讲的服装不是现在的服装,而是“三衣一钵”。懂得这样的常识之后,对于其他国家出家人的穿着也就不会见怪了。
但出家人相同之处一定是剃头,绝对没有留头发的,这几乎也是全世界佛教都在遵守的一条戒律,其目的就是为了舍贪。
『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中的“菩提”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是觉悟的意思;“道”就是心,「成菩提道」就是成就觉而不迷的真心;断掉迷而不觉的妄心。
所以,佛在生活上教导、约束出家人,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他们「成菩提道」。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