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卑躬屈膝地去讨好别人;有的人为了维护虚荣,竭力强作体面;还有人为掩饰自己的无知,不懂装懂。这些人把自己包装起来,每天带着面具,生活在虚伪与无聊的心理状态之中。人若愈想维护自己的体面,反而更容易失去自然纯真的生活;愈想树立良好的形象,反而更容易迷失自己,否定自己,造成心理矛盾的困扰。长此以往,他们会感到生活得没有意义,从而给自己的精神生活造成很大的损害,人真正需要的是禅者的回归本来面目的生活。
禅告诉我们,人必须把掩饰在真我之上的那张虚伪面具撕下来,这样才能生活得轻松和自由,显露出朝气和活力。著名的洞山禅师曾有一偈:
洗净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百花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峰深处啼。
这首偈子可以说是一首唤醒人类心灵的好诗。洞山禅师意在告诉我们,必须洗去心中的种种虚妄,要如实地接纳自己,不必讨好人,也不自大狂妄,而是要依真我去生活。人应该像杜鹃鸟的啼叫声;子归!子归
!一样,回归到真正的自己,把种种名誉、权势、地位和高下的观念抛开。这些诱人的虚妄心一旦放下,就能体会到;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真趣。人之所以发展出种种攀缘和虚妄,是由于不安。不安则源自不能正视自我,不能正视视自己是由于相互比较。人一旦陷入比较,就会执著,就会固执,就会争强好胜,就会动用各种心机,自然也就使自己的心胸变得狭小,目光短浅。因此,人必须把自大的毛病除去。
人类最忌讳的是自我心中所衍生的心机和成见,就是禅师所谓的烦恼和无明。佛经里有一则故事:
佛陀有一次说法时,一位女子坐在他身旁入定了。
文殊菩萨就好奇地问佛陀:;这位女子为什么能在您身旁就入于三昧,而有智慧第一之称的我为什么不能呢?
佛陀回答说:;如果你能把她从定中引出,她就会答你所问了。
于是文殊菩萨就绕此女子三匝,并鸣指开静。可是这女子不为所动。文殊又把她托至梵天,尽其神力,但都不能使她出定。
佛陀说:;看来现在就算有再多个文殊,也没有办法使她出定了。如果一定要她出定,在下方世界,过四十二恒沙国土,有一位罔明菩萨可以办得到。
不久,罔明菩萨从地下涌出,向佛陀行礼后,便到这位女子跟前,鸣指一下,她马上就出定了。
这个故事中的罔明就是无明,它能破坏禅定,妨碍智慧。它会导致人类丧失心灵的自由,而沉醉于各种心机、执著和虚伪。
禅者告诉我们,要净化自己的意识,才能发现真正的自己。
赵州禅师有一偈说:
佛性堂堂显现,住性有情难见;若悟众生无我,我面何如佛面?
当自己放下;我相时,自己就不再被不安的凡心所束缚,不再被傲慢的贡高心所牵引,不再被防卫性的心理反应所妨碍。这时,看世间的一切荣华便有如春天的繁花,花开花落,毕竟是无常的色相,只有具备一颗真心,回归本来面目,才能独具慧眼,看到生命的无尽欢乐。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