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录2014大经科注300集
我们知道儒家这部《四书》,就是“儒学概论”,或者“儒家概要”,方老师告诉我,它有究竟的理论《中庸》,有精妙的方法《大学》。《大学》、《中庸》这两个代表整个儒家。“儒”讲什么
?就讲这个。其他经论都是细说,这是总纲领、总原则,孔子把它落实了,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孟子也落实了,跟孔子一样,“学而时习之”,“时习”就是落实;“不亦说乎”。佛家法喜充满,在大乘佛教,代表佛教的“佛学概论”、“佛教概要”是什么?《大方广佛华严经》。确实《华严经》里头有圆满的理论、有细密的方法;还带表演,善财五十三参是表演。你看男女老少怎么表演的、各行各业怎么表演的,妙极了!无论你是什么身份,你在这个世间干哪一行哪一业,你去找,那里头有,你怎么样去把《华严》落实,真落实的时候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生智慧不生烦恼。
所以我常常想到,朱夫子编《四书》,灵感来自《华严经》,他学佛,他读经的,从看到《华严经》这个门道,把《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合起来,孔子、孟子是表演,一个圣人表演,一个贤人表演,道理《中庸》,方法《大学》,妙极了!自古以来,真正成就大学问的,都是用《四书》扎根。朱夫子以后都用这部书,一直到清朝,都用这个扎根。
大乘佛法,《华严》;道家老庄,《老子》、《庄子》,主要的内篇的七篇,那儒、释、道的三个根。无论是哪一家,大概这三个根都具足,儒念《四书》;念《老子》、《庄子》,道;念佛经,我想多半是《华严经》,他也读《四书》。所以儒、释、道的根都相同。然后他喜欢在哪一方面,他会有成就,没有根不行。
伦理道德的根那是小孩的时候,大概是上学以前,中国小孩上学七八岁,学《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这些东西都是在七岁之前。
认字,小孩大概三四岁的时候,家长教他认字,方块字,就是现在的《说文解字》,一天认几个,母亲,家里长辈来教他,让他对文字产生兴趣,为什么要这样写法,为什么要读这个声音,它有什么意思?学这个玩意。
七岁上学了,中国教小朋友的教材,有十几二十种,古大德所编的,《三字经》、《百家姓》,这一类的,《千字文》,教小孩念,不讲,要他做到、要他念熟。七岁上学的时候,读什么?基础打好了,读《四书》,也不讲,就教他念,老师督促遍数,念到一千遍了,问小朋友,你念的这个念得很熟了,什么意思?小朋友会讲给老师听,老师点头,就通过了,这门课就毕业了,可以学第二门了;如果老师觉得不满意,再读一千遍。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有悟处。他根扎得好,他有悟处,他会讲,讲得跟古人的注子不错。所以没有老师印证,找古注来印证,古人注子,看他注的,跟我自己想的是不是一样,一样,没错;不一样,那就好生研究,是我的正确还是他的正确,来做比较,找二三种注解都可以,做印证。你看这都是向内,不是向外。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