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讲究的是禅是面对苦难,面对人生的态度,而并非只是一味的逃避苦难,祈求来生。生活中有诉不尽的烦恼,人生也有道不完的苦楚,有时心力交瘁,有时坐卧不安。而佛禅虽然不能让我们成为神仙,却可以让大家远离尘世烦恼,使心灵净化。所以古代士大夫们在遭遇仕途和人生的困惑时,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接近佛禅。下面这首禅诗,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字字珠玑,颔联讲述深邃的禅理。
题虬上人房唐代:储光羲禅宫分两地,释子一为心。入道无来去,清言见古今。江寒池水绿,山暝竹园深。别有中天月,遥遥散夕阴。
储光羲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20岁中了进士,当过一些地方的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
。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后迫受伪职。乱平,他自归朝廷请罪,后贬谪岭南。储光羲的很多作品都与禅僧和佛寺有关,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清闲幽静、无碍相融的境界,作者巧妙地将禅院风光与禅理融为一体,不仅别有风韵,而且体现出诗人自身在禅学上的造诣。前四句描写诗人与虬上人的交往,后四句既写他们所处的环境,亦表现他们与自然的关系。
“禅宫分两地,释子一为心”,首联虚实结合,实写上人的居所,虚写感悟的禅理。禅院一分为二,上人(释子就是僧人)之心坚定唯一。佛家认为,当身体处于最佳状态,禅定时内心也非常平静。诗人也羡慕这些僧人的清净生活,内心更是无比向往。
“入道无来去,清言见古今”,这两句讲述禅理,禅道中无所谓来去,清言里历现着古今。作者与虬上人交往密切,他们不拘居处,也无意来去,既能随意论今,又可顺口谈古。当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心如墙壁,六根不用,也就心息如一。禅把自然清净的境界,着落于人的内心之中,对外在的殊同不去执著。千古悠悠多少事,都可在字字珠玑的禅学清言中,找到其规律和本质。
接下来诗人描写清幽院景,“江寒池水绿,山暝竹园深”。上人所居禅院布局富有情致,大江既已增寒色,身边的小池更显碧绿;山林既已迷蒙,竹园也更觉幽深。景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暗示着主人公的随遇而适。
景物的特质与禅师不俗的气质是相一致,这里栽种的是象征高洁隐逸的竹子,池水幽深凝绿,寒气逼人,深邃静谧的潭水也启发了宁静、幽思的雅趣。水也是人与自然相融合的载体,让人摆脱现实的种种羁绊,还原本来心性。
“别有中天月,遥遥散夕阴。”苍茫的夜色下,竹园宁静、潭水幽深。一轮皎洁的孤月,将柔美而洁白的光亮洒向遥远的人间,驱散了周遭的阴霾。“遥遥”二字,暗示月亮有意与这个尘世保持距离,不带一丝人间烟火气。一轮明月溢满法界,清辉洒向一切无情有情,仿佛就是开悟后的清净自性。
本诗借写禅院之景,以空明清新之笔将对禅的感悟与所得禅趣诉之笔端,情景交融,回味不尽,赏景则月光水色,悟禅则似醍醐灌顶,使人忘掉了世间纷争困扰,重拾一颗本真之心。在破除种种束缚人身心的俗见之后,他们获得的是一种适意与恬静。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