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金刚经网

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土的流传

发布时间:2022-11-05 18:23:33作者:久久金刚经网

  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土的流传

  于凌波

  一九九九年十月,弘一大师纪念学会主讲

  “第三届弘一大师德学论文发表会”论文

  一、 净土思想的源流与发展

  净土,指的是清净、庄严、没有五浊染污的国土,这又称为净界、净城、清净国土、清净佛刹等。与净土相对的是秽土,秽土又称染土、杂秽土、不清净土,是充满烦恼污秽,不净苦恼的国土。(大智度论)三十九,立有清净、不净清二世界。清净世界无三恶道。(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九亦云:“彼复有二种,一清净,二者不净清,于清净世界中无那落迦、傍生、饿鬼可得、亦无欲界、色界、无色界,亦无苦受可得,纯菩萨僧于中止住”。

  在原始佛教时代,“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多佛思想尚未兴起,所以没有他方的佛陀及其净土。由原始佛教进入部派佛教时代,有些部派主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许多佛陀出现。大众部一派且认为除了释迦佛出世的娑婆世界土外,十方种种世界都有佛陀出现,这就形成了以后大乘佛教十方三世的多佛思想,同时也有了各方净土的出现。

  如果探索净土思想的渊源,可以说仍起始于原始佛教陀住世时代,源于当时念佛与生天的思想。佛陀住世时代,于菩提树下证悟真理,游化之初,对于皈依的信徙常说“三论”---戒论、施论、生天论。因为当时印度社会的情形,由于传统的四种阶级(种姓)制度,国人贫富极度不均:社会思想混乱,邪说充斥---如以唯物论为基础的顺世外道,主张人生应追求欲乐,导致社会风气堕落,男女关系杂乱。所以说施论在于改善贫富差距,说戒论在于纠正社会风气:说生天论,以佛教的立场,生天不是究竟解脱,但在婆罗门教传统的生天思想深入人心的时代,佛陀也不得不从俗的称赞生天之乐。生天虽不究竟,犹胜于五浊恶世。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二称:“声闻法中说念欲界天,摩诃衍中说念一切三界天。行者未得道时,或心着人间五欲,以是故佛说念天,若能断媱欲,则生上二天界中,若不能断媱欲,则生六欲天。”这是佛陀为未得道者、或眷恋五欲的人,所施设的方便教法。后来佛陀为皈依者说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就是三念---念佛、念法、念僧,后来又加上念戒、念施、念天,就成为六念处。六念处中有念佛思想,也有生天思想。到了后世,由念佛、生天思想的结合,而演变为念佛往生净土的思想。

  在佛经中,往生净土的记载,肇始于兜率内院的弥勒净土,这足以证明净土之说,是由念佛、念天演变为生天,由生天演变为往生净土。由此看来,净土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佛教时代。净土思想渊源虽早,但在佛陀灭度后的数百年间---由原始佛教历经部派佛教的四、五百年间,在小乘佛教众多部派的经典中,并没有关于净土思想的记载。直到公元世纪开始之后,大乘思想兴起,大乘经典(大般若经)出世,才有了一些与般若思想相应的记录。如(大般若经)第二会愿行品云:“有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波罗蜜多……作是愿言:我当精勤无所顾恋,修行布施波罗蜜,成熟有情严净佛土……我当精勤无所顾恋,修行六种婆罗蜜多,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这是以修六度来严净佛土的说明。继而(华严经)出世,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于功德云比丘处,说到了念佛三昧及见佛。在(华严经?人法界品)称:“此普门光明观察正念诸佛三昧…………悉能赌见一切诸佛及其眷属,严净佛刹…………”到了(法华经)出世,才初见阿閦佛与阿弥陀佛的名号。(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法华经?药王菩萨品)曰:“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龙树菩萨住世时代,已经有净土思想的经典流传。龙树造(十住毗婆沙论),在(易行品)中有谓:“阿弥陀本愿如是:‘若人称念我名自皈,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继庄严、法华经典之后,净土经典出世。可能净土经典出世的时间,尚在华严、法华等经典之前。但是净土思想,却是经由庄严、法华等经而彰显的。如四十卷(华严经)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曰:“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再如(法华经化成喻品)中说:在三千尘点劫之昔,有一位大通智胜佛,其王子十六人中之第九子成佛,号阿弥陀佛。同经(药王菩萨本地品)中说:闻药王菩萨本地之事而修行者,命终即生安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净土经典中,说释迦佛所教化的国土之外,十方三世诸佛,各在其国土教化众生,各方均有净土。这类经典,如说东方净土的(阿閦佛国经),说琉璃光净土的(药师如来本愿经),说西方弥陀净土的净土三经---(佛说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弥勒大成佛经)。

  以上四种净土,西方净土是阿弥陀佛大愿力所成的佛化净土,依据阿弥陀佛的深宏誓愿,任何人具足信、愿、行三条件,如法念佛,临终时一定会蒙阿弥陀佛接引。与西方净土相对应的是东方净土。东方净土有二处,一者是阿閦佛的妙喜净土,此又称不动如来净土。依佛典所载,若有人勤修六波罗蜜行,讽诵(阿閦佛德号法经),且发愿往生其国者,临寿终时,阿閦佛即念其人,令得所愿。另一东方净土为药师佛的琉璃光净土,此又称药师净土,又以此一净土在恒河沙国土以外的东方,故又称东方净土。又以此一净土在恒河沙国土以外的东方,故又称东方净土。依据(药师如来本愿经)所说:此一佛土,“一向清净,无女人形,离诸欲恶,亦无一切恶道苦声。琉璃为地,城阙垣墙,门窗堂阁,柱梁斗拱,周匝罗网,皆七宝成。如极乐国,净琉璃界庄严如是。”此外还有弥勒菩萨,于上生兜率天宫之后,以其历劫修集之福因,感得兜率众院庄严清净的弥勒净土。在中国,于以上谁佛净土之中,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后世成为净土思想的中心,兜率天内院的弥勒净土亦曾盛行一段时间;而东方的妙喜净土与琉璃光净土,并没有成为一种盛行的信仰。于此,再进一步探究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

  二、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

\

  弥勒菩萨筹备名是弥勒?阿逸多。弥勒二字,是印度梵语Maitreya的略译,全译为弥勒帝棣,或译为梅咀丽耶、末怛唎耶者,这都是从Maitreya一字音译而来。意译慈氏,或译慈尊。慈氏或慈尊,只是弥勒的姓氏,慈尊名阿逸多。阿逸多是梵语Ajita的音译,意译为无能胜,合称为慈无能胜。依(弥勒下生经)所载,弥勒生当佛世,是婆罗门种姓,为波罗捺斯国辅相之子。他生具三十二相,咨容挺特,深为父母喜爱,事为国王而闻,心怀嫉妒,深恐此子长成,“名相显美,傥有高德,必夺其位。”故想趁其年幼时设法除去,国王此一意图,为宫中左右所悉,告知修梵摩辅相,辅相深为忧惧。弥勒胡一舅父,名波婆梨,是南印度波梨弗多国的国师,其人聪慧高博,智达殊才,有五百弟子,常随受学,辅相乃将弥勒送至其舅父教养。波婆梨见弥勒容貌殊胜,智慧过人,心甚爱之,因授其经,数年之间,全部通达。时释迦牟尼世尊在王舍城灵鹫山说法,声名四着,波婆梨命弥勒带着十五名同门,往见释尊。弥勒礼拜释尊,见释尊相好庄严,非同凡常,心中叹服,闻佛说法,得法眼净。弥勒与十五同门依释尊出家,成为释尊的常随弟子。

  弥勒为释尊弟子,大小乘经典中多有记载。但(大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的记载则说:往昔劫中,弥勒学佛原在释迦之先,但因释迦精进,故先弥勒而佛。而弥勒在最后身菩萨道中,为释迦弟子,继释迦之后而成佛。释尊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说(弥勒上生经)时,在大众之前,为弥勒授记,将来成佛,字犹弥勒。经文中说:

  “尔时,世尊,出广长舌,放千光明…………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说此院罗已,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弥勒,闻佛所说,应时即得百万亿陀罗尼门,即从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住之佛前。尔时,优波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碍,此人命终当生何处?佛告优波离,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应正遍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往生兜率天上。”

  释尊为弥勒授记成佛,佛经中记载的很多,而最早的记载,见之于(中阿含经)卷十三的(说本经):

  “佛告诸比丘,未来久远人寿七万岁时,当有佛,名弥勒如来…………尔时尊者弥勒,即从座地,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于未来久远八万四千岁,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世尊叹弥勒曰:善哉!善哉!弥勒!汝发心极妙,谓领大众,所以者何,如汝作是念,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此外,如(贤愚经)卷十二载:“…………于时弥勒,闻佛此语,从座而起,长跪白佛言:愿作彼弥勒世尊。佛告曰:如汝所言,汝当生彼,为弥勒如来,如上教化,悉是汝也…………于时在会一切大众,见佛世尊,授弥勒记,当来成佛。”

  释尊为弥勒授记,当来成佛。所谓当来,是在这个世界海水减少到三千由旬时---即是阎浮提岁月的五十七亿六千万年之后,弥勒自兜率天内院降生世间,出众学道,在龙华树下证道成佛,龙华三会,度化众生(弥勒上生经)说:“五十七亿六千万岁,后乃下生于阎浮提,如弥勒下生经说。”

  释尊为弥勒授记,并说:“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天上。”兜率天,是欲界六天的第四天。兜率天有内、外两院,弥勒菩萨常住内院说法,外院为众欲乐处,不易闻法。弥勒菩萨于上生兜率天宫之后,以其历劫修集之福因,感得内院庄严净土。(弥勒上生经)上说:兜率天上,有五百万亿天子,以天福之力,造作宫殿,有五百万亿之多。宫殿外有七重垣墙,都是七宝所成,从那七宝垣墙上放出五百亿光明,每一光中现出五百亿莲花,每一花中又化作五百亿七宝行树,每一光中出生五百诸天宝女,每一宝女住立树下,手执百亿宝无数音乐,出妙乐音,演说不退转地*轮之行。

  (弥勒上生经)上也说:时有天神名牢度跋提,愿为菩萨建善法堂。发愿已,额上生出五百亿宝珠、琉璃、玻璃等,这些摩尼宝珠,回旋空中,化为四十九重微妙宫殿,一一栏楯,万亿梦梵摩尼宝所共合成。诸栏楯间,自然化生九亿天子,五百亿天女,一一天子手中,化生无量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上,有无量亿光,其光明中具诸乐器,如是天乐不鼓自鸣。此声出时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音,演说十善、四弘誓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

  内院七宝宫中,有狮子座,高四由旬,皆以珠宝严饰…………四维上下,各有万千大梵天王,各持名贵珠宝,化作宝铃,悬诸宝帐,无数天子、天女,各执宝花,散狮子座,各楼阁中,有百千美妙女,手执乐器,演扬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时十方诸天,报监往生兜率天宫,亲近弥勒菩萨,进修佛道。

  最后,释尊在(上生经)中说:“此名兜率陀天,十善报应,胜妙福处。我若住世一小劫中,广说一生补处菩萨;报应及十善果者,不能穷尽,今为汝等略而解说。”弥勒净土的庄严微妙,由此可见。

  弥勒净土的宫室庄严,音乐美妙,已如上述。但如何才能往生弥勒净土呢?(弥勒上生经)上说:“佛告优波离: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应持五戒、八斋、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一一恩惟兜率陀天上妙快乐。作是观者,名为正观。”

  佛陀上段经文说(意译):“我(佛陀)减度后,我的许多弟子中,精勤修行,威仪不缺,扫除佛塔,香油涂地,用名香妙华供养三宝;修三昧下定,或读诵经典。能这样修行的人,应当至心希望往生弥勒净土。他们应当一心系念弥勒菩萨形像,种亿弥勒菩萨名号,受持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屈伸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给路趺坐。”

  往生兜率净土,是否也像往生西方净土一样:“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呢?或者说,行人如果依法修持,如何知道决定再生呢?释尊在(弥勒上生经)中说:“未来世界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造之形像,香、花、衣服、缯盖、幢、幡、礼拜、系念。此人命欲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闲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华,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

  三、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

  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的记载,在诸大乘经典中随处可见,所以净土三经---(阿弥陀佛)、(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中,叙述的特别详细。西方净土,又称西方极乐世界。根橡(无量寿经)、法藏因地第四)所载,往昔世自在王如来住世时,有国王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可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发下了四十八度生大愿,普度有情。四十八大愿具载(无量寿经),其中与娑婆世界的净土行者关系密切者,有下列诸愿:

  一、国中无三恶道愿:设我得佛,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

  觉。

  四、国人形色皆同无有好丑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十五、国人寿命无量长短自在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十八、十方众生十念必生其国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十九、十方众生发愿欲生其国者,临终必来接引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二十、十方众生回向功德必往生其国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二十七、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其数无量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极微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三十一、国土清净照诸世界愿: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三十二、杂宝宫殿普薰愿: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花街,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所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三十八、国人衣服随念不须裁染洗涤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眼,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

  以上所录,是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中的十愿。四十八愿的每愿之未,皆称设不尔者,“不取正觉”,不取正觉,就是不成佛。但是(阿弥陀经)中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可知他所发下的四十八愿,每一愿皆已实现。据(无量寿经)所载,法藏比丘为了成熟有情,严净佛土,曾请世自在王佛,为其广说二百一十念诸佛国士内种种情状,且显现给他看,作为蓝本。经思维摄取五劫之久,其后乃成为西方净土的极乐世界。在此世界中,正依二报悉皆庄严清净。自正报一面来说,西方极乐世界等人,身相端严,寿命无限,具六神通,常住正定,不坠恶道,莲花化生,乐如漏尽,无不善名,道心不退,得无生忍,智慧辩才,威力自在……自依报一面来说,西方极乐世界,国土平坦,七宝为地,气候温和,六时雨花,宝莲充满,化佛说法,万佛严丽,无三恶道,宫殿庄严,国土清净,浴池香净,池水随意,法服随念,化鸟演法。

  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法门,是“易行难信”的法门,释迦世尊在(阿弥陀经)中说:“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甚为难。”所以此一法门,完全是建立难信心上。往生净土的三资粮,曰信、愿、行,而信居首位。亦即是由信生愿,由愿生行,信若不真,则愿、行皆不成立。本来,佛教法义,并不是不能怀疑,尤其是在禅宗,有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之说。唯独净土法门不能怀疑,正如澫益大师所说:“得生与否,端赖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持名之深浅是正行,正行在于得一心不乱;正行之外还要有助行,因为(阿弥陀经)有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就是在念佛的正行之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以积聚善根福德。果然信、愿、行三者具备,念佛至“一心不乱”,则“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四、南北朝时代是弥勒信仰的全盛时期

  净土信仰在中土流传,始自东晋后业孝武帝、安帝时代。说到净土法门的流传,首先使我们想到慧远大师,在庐山与大德居士刘遗民等结社念佛,是净土法门流传之始。不过,庐山结社念佛,是西方净土流传的开始,这是晋安帝元兴元年(四○二)的事。但是在此之前,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已经在中土流传了,而最早信奉弥勒兜率净土者,则是慧远之师的道安大师。

  中国的弥勒信仰,是随着佛经释译而传入的。西晋惠帝太安二年(三○三),月支人竺法护译出(弥勒下生经)。东晋安帝元兴元年,鸠摩罗什译出(弥勒成佛经)。稍后,刘宋时代沮渠京声复译出(弥勒上生经),随着这些经典的流传,弥勒信仰在中土兴起。一代佛学大师“弥天释道安”(三一二至三八五),就是弥勒净土最早的信奉者。道安大师是佛教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安师以前,中国佛教的弘传是以西来沙门为中心;安师以后,中土佛教的弘传始以中国僧侣为中心。

  道安住世之时,声名远播,鸠摩罗什未来中土之前,在西方域已闻道安之名,称之为“东方圣人”。道安对于汉译佛经,其意有不明之处,欲请弥勒菩萨为之决疑,因此他发愿往生兜率内院。(高僧传)卷五,(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传称“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像)前立誓,愿生兜率。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十七日,忽有异僧,形甚庸陋,来寺寄宿……安请问来所住处,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即见云开,备睹兜率妙胜之报。尔夕大众数十人悉皆同见……至其年二月八日,(道安)忽告众曰:吾当去矣!是日斋华,无疾而终,葬城内五级寺中。”

  道安的弟子昙戒,也信仰弥勒兜率净土。(高僧传)卷五(晋长沙寺释昙戒)传称:(事安公为师,博通三藏,诵经五十余万言,常日礼五百拜佛,晋临川王甚知重。后疾笃,常诵弥勒名不辍。弟子智生侍疾,问何不愿生安养?戒曰:吾与和尚(指道安)等八人,同愿生兜率,和尚及道愿等皆已往生,吾未得去,是故有愿耳!言毕,即有光照其身,容貌更悦,遂奄尔迁化,春秋七十,仍葬安公墓右。)

  道安大师往生兜率后十七年,慧远在庐山东林寺结白莲社,开中土念佛往生的弥陀净土法门。(高僧传)卷六(晋卢山释慧远)传称“即而谨律息心之土,绝尘清信之宾,并不期而至,望风遥集,彭城刘遗民、豫章刘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荣民、张季硕等,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远乃于精舍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乃令刘遗民着其文曰:‘惟岁在挤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霜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这是晋安帝元兴元年(四○二年)的事,是年远公六十九岁。

  自东晋道安、慧达二师以后,弥勒的兜率净土,与弥陀的西方净土,两种信仰同时在中土流传。弥勒净土的信奉者,除了道安大师师徒外,以后则有法显,及唐代玄奘、窥基等知名高僧;而弥陀净土的信奉者,自慧远大师庐山结社后,到东魏、随、唐、则有昙鸾、道绰、善导、怀感、承远、法照等净宗大德。这些高僧大德,都是信奉兼弘扬的人。不过根据史料探究,在南北朝时代,是弥勒兜率净土的全盛时期,而弥陀的西方净土尚没有成为民间普遍的信仰。随代统一以后,弥陀的西方净土日渐盛行,而弥勒的兜率净土就日趋衰微了,这可从云岗及龙门的石窟造像,看得出二者间的消长。

  早在云岗造像之前,弥勒像即在中土出现。梁代宝亮(名僧传钞)载:“……元嘉十六年(四三九),龙花寺道矫,罄率衣资,造夹苎弥勒佛倚像一躯,高一丈六尺。”而宝唱的(比丘尼传)载:道琼于元嘉八年(四三一)在瓦官寺造弥勒行像一躯,宝盖璎珞。山西云岗造像,始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四六○至四六五)。当时在云岗凿窟造像,以三世佛为主要题材。三世佛,过去佛是多宝佛,现在佛是释迦佛,未来佛是弥勒佛。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四九四),在洛阳伊水的龙门山上,营造龙门石窟,仍继承云岗造像的传统,以三世佛为主,所造之像以释迦及弥勒居多。到随唐时代(公元七世纪开始)弥陀信仰日渐盛行,此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净土法门,就成为民间信仰的主流。而龙门石窟的造像,也随着民间信仰的转移,阿弥陀佛的造像超过其他造像。

  当代学问僧幻生法师,在其(弥勒信仰及其应化事迹)一文中,列有龙门石窟造像的分期统计表,表中分为北魏时代(自孝文帝迁都洛阳始至北魏灭亡止的四十年间,即四九五年至五三五年),唐代----自唐高宗永徽元年,至武后久视元年计五十五年(六五○年至七○四)。在北魏时代的四十年间,龙门石窟的造像,释迦佛四十三尊,弥勒佛三十五尊,无量寿佛八尊,阿弥陀佛无。在唐代的五十五年间,释迦佛九尊,弥勒佛十一尊,无量寿佛无,阿弥陀佛一百十尊。造像数字的消长,可以看出民间信仰的趋向。不过此处有一点要加以说明的,唐代以前的弥勒造像,全是瘦身立像,印度、中土皆然。在龙门石窟十多万尊的刻像中,没有后世布袋和尚那种形式的坐像。

  以上是北魏的情形。在南朝,有名的傅翕傅大士的故事(梁武帝时代的尊宿,宝志和尚共称梁代二大士,号称弥勒下生。)在佛教中家喻户知,此处就不再赘述。在南北朝盛行一时弥勒信仰,到了随代统一后,在民间忽然消沉下来,人们不再信奉了。盛行两百年的弥勒净土信仰,何以会突然衰微下去呢?探究其原因,当与南北朝后期,北魏宣武帝延昌年间,冀州沙门法庆,利用“弥勒下生”之说,组织从事判乱活动的弥勒教有关。法庆曲解(弥勒下生经),宣称“新佛出世”,聚众作乱。这以后,假藉弥勒下生之说从事判乱活动的事件史不绝书。此处以篇幅所限,这一段史实就不再往下叙述了。

  弥勒信仰在民间式微,是受野心家曲解经义的影响,但无碍于高僧大德的信仰。像法显、玄奘、窥基诸大师,都是弥勒菩萨的信仰奉者,祈求往生兜率内院等人。此外,唐末后梁时代,布袋和尚的应化事迹,限于篇幅,也不再往下细说了(五代以后以至现在,寺院中的弥勒坐像,实在是布袋和尚的像)。

  五、随唐二代弥陀净土发展为全民信仰

  西元五八一年,北周灭亡,随文帝统一天下,南北朝分裂的局面于此结束。四十年后,唐朝取代了随朝,佛教自此进入昌隆的黄金时代。这时随着弥勒信仰的式微,弘扬弥陀净土的高僧辈出,遂使此一念佛法门成民间普遍的信仰。

  自远公大师于庐山结社念佛之后,弥陀净土法门就在民间流传。南北朝时代的末期,东魏昙鸾(四七六年至五六二)大师出世,他是弥陀净土承先启后的人物。昙鸾是山西大同雁门人初学仙术,曾赴江南访隐士陶宏景,陶授他以仙经十卷,他携之北归。后来在洛阳遇到译经的三藏法师菩提流支,他询问有没有胜过仙经的长生不死之法。菩提流支授他以(观无量寿经),嘱之曰:“依此修行,便能解脱生死。”昙鸾乃烧去仙经,从此即精修净业,自行化他,逐渐得到许多人的皈依,随他修念佛法门。东魏主孝静帝尊称他为“神鸾”,并敕住太原大寺。昙鸾晚年住汾州玄中寺,时往介山之阴聚众讲经,继续弘阐念佛法门。昙鸾着述颇多,主要者有(净土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略论安乐净土义)等。当时昙鸾是在东魏境内的西弘化,故此一念佛法门尚未成为全国性的信仰。

  昙鸾寂后,弘扬净土法门的,先后有慧远(此为随代净影寺慧远)、智顗、吉藏等,各有关于净土教藏等着述。如慧远者有(无量均经疏)二卷,(观经义记)一卷;智顗着有(观经疏)二卷,(阿弥陀经义记)一卷。吉藏着有(无量寿经义疏)等。不过继承昙鸾大师弘扬净土念佛行持者,是唐初的道绰大师。

  道绰大师(五六二年至六四五),是唐初净土宗的开拓者。他是山西太原人,俗家姓卫,北周武帝保定二年生,十四岁出家,广习经论,精于(涅槃经),曾开讲涅槃经二十四遍。随炀帝大业五年,他到汾州玄中寺,玄中寺是昙鸾所建,道绰见到记载昙鸾念佛往生种种瑞应的碑文,极为感动,遂中止“涅槃”,讲说,转而信仰净土,修念佛法门,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观想礼拜,精勤不懈。是年他已四十八岁,此后他日诵佛号七万声,前后讲(观无量寿经)二百遍以上,到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八十三岁的时候始安详往生。道绰着有(安乐集)上下二卷,这是他讲说(观无量寿经)时的别记,此书义趣有三,一为摧破异见邪执,二为对破诸师谬解,三为开示未来要路。

  继承道绰弘化事业的是善导大师(六一三年至六八一)。善导是山东临淄人,俗家姓朱,幼年从密州明胜出家,习诵(法华经)及(维摩经)。偶读(观无量寿经),觉得此观念法门最易超脱,遂转修净土。他常依(观经)修十六观,并亲赴庐山,访东林遗迹。以后周游各地,参访高德。及闻道绰在山西弘扬净业,即赴山西玄中寺相访。道绰授他以(观经)奥义,善导即在玄中寺依道绰修行。贞观十九年道绰圆寂,善导乃赴长安盛弘念佛法门。他以赆资所得,雇人书写(阿弥陀经)数万卷分赠各方,又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善导持戒严谨,尊佛制日事乞食,澡浴以外,不脱三衣。他每日合掌胡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善导于唐高宗开耀元年示寂,着有(观无量寿经疏)四卷、(往生礼赞偈)一卷、(净土法事赞)二卷、和(观念法门)一卷。(观无量寿经疏),亦称(观经四帖疏),主要叙述净土法门的教相教义,故又称教相分或解义义分。

  善导的弟子怀感,生卒年代不详,原为长安千福寺沙门,初学法相,博通经论。及谒善导,奉命入念佛道场,精诚念佛不懈,三年后得念佛三昧。他撰有(释净土群疑论),通释关于往生净土的诸种疑难,书未成而示寂,同门怀恽继成之(注宋高僧传卷六)。怀感之后有少康,也是唐代净土宗高僧。少康是缙云仙都人,七岁出家,十五岁受戒,广诵经论,后来在洛阳白马寺读到善导的(西方化导文),乃专修净土。他将募化所得之钱,令孩童念阿弥陀佛一声,即与一钱,一年后凡男女见康,皆合掌称念阿弥陀佛,时人称为“后善导”。他曾与文谂共撰(往生西方瑞应删传),集自东晋慧远至唐邵愿保四十八人之事迹……唐代净土宗高僧还有承远大师(七一二年至八○二),俗家姓谢,四川广汉人。他初在衡山的一处大岩石下修行,躬负薪樵,赢形垢面,所居的茅舍称为“弥陀台”,他在茅舍中专修般舟三昧。久之远近风闻,从之受教化数以万计,代宗时代的法照国师也是他们下弟子,代宗也尝参礼遇他,赐其道场名为“般舟道场”,及赐以“弥陀寺”之额。他于贞元十八年入寂,世寿九十一。柳宗元为他撰写碑文,之石于寺门。他们下弟子千余人,以法照、日悟、知明、惠诠等最为着名。

  法照又称五会法师,其生卒年代及籍贯不详,唐代宗永泰年间,入庐山修念佛三昧,一日于禅定中蒙佛开示,乃往南岳弥陀台师事承远,每夏九旬勤修般舟三昧。他后来创“五会念佛”之法,往来于五台山及长安之间,致力弘扬念佛法门,受到代宗皇帝的尊崇,故自宫廷以至民间,皆广行念佛。他示寂后,敕谥大悟和尚。撰者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三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

  东晋远公大帅结社念佛之初,并未标明开宗立派之意,当时是但期同愿,无取传承。故千余年间,此一法门虽传布日广,但并没有师资授受的系统。到南宋时代的四明宗晓法师,以异代同修净业功德高盛的几位大师,立为莲宗(净土宗又有白莲宗之名)七袓,而以慧远大师为初袓。以上介绍的唐代几位大师,善导为莲宗二袓,承远为莲宗三袓,法照为莲宗四袓,少康为莲宗五袓。

  有唐一代,由于以上高僧大德的弘扬,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净土法门,乃传布于各地。盛唐时代,东西两京(长安与洛阳)及各大城市,“家家观世音,世世阿弥陀。”净土法门遂遍及于天下,成为民间普遍的信仰。

  六、净土法门为当代佛教的主流

  自随文帝统一南北,到唐武宗李瀍当国,佛教已昌隆了两百五六十年。西元八四五年,是唐武宗会昌五年,李瀍因受道士赵归真、刘元靖等的影响,共谋摧毁佛教,敕令祠部取缔全国寺院,勒令僧尼还俗,这是佛教在中国的第三次法难。在这次法难中,破坏佛寺四万四千六百余所,僧尼还俗者二十六万五百人。废寺中等钟磬铜像,交由盐铁使铸钱,铁像交本州改铸农具。这时唐代开国已逾两百年,如日中天等国势已成过去,国运如日薄西山。内则宦官擅权,外则藩镇割据,继之以黄巢判乱,终至于朱温篡唐,开启五代十国的乱局。在此百余年间,兵连祸结,烽火不息。后周时期,又发生了周世宗柴荣的法难,这对佛教犹如雪上加霜。这时寺院荒废,经籍散夫,昌隆了两百数十年的佛教,至此零落殆尽。在此期间,佛教各宗皆衰,唯有栖止山林的禅宗,及遍及民间的称念阿弥陀佛法门,犹能维持宗风于不坠。及至宋代统一,太祖太宗两朝,有意振兴佛教。太祖诏示天下,(周世宗)显德二年当废未毁之寺院听存,已毁寺院之佛像许移置保留,又度僧八千人,遣使赴益州刻印藏经。太宗当国,继太祖立志,诏度天下童子十七万人,遣内侍往五台山重修寺院,造金银文殊菩萨像奉安于真容院。时天竺沙门曼殊室利、施护、法天等来华,诏于太平兴国寺侧建译经院以居之。且于译经院旁增建印经院,梵经译出后即予刻印。无奈此时天竺已乏可供翻译的经典,中士也少阐释法藏等高僧,以致效果不彰。以后历宋、元、明、清数朝,佛教仍处于保守状态,无复随唐时代盛况。所教外别传的禅宗,念佛生西的净土宗,历千年而宗风不衰。尤以清末民初以来,禅宗净土,有逐渐融合的趋势。佛门四众,念佛者虽未必参禅,而参禅者率皆念佛;其他各宗,亦皆以念佛法门为行持,使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成为当代佛教的主流。

  尤值可述者,弥勒兜率净土的信仰,亦有复兴的趋势。民国高僧太虚大师,他就是弥勒净土的信奉者。大师撰有(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观)一文,其中有云:兜率净土之殊胜有三,一方净土,有愿皆得往生,但何方净土与此界众生最为有缘?未易行知。弥勒菩萨以当来于此土作佛,教化此界众生,则为与此界众生有缘可知。特现兜率净土,故应发愿往生以亲近之也。二者兜率净土,同在娑婆,且在欲界;此变化净土在同处同界故,与此界众生有缘,而此则专化此土欲界众生也。三者弥勒净土,是由人上生。故其上生,是由人修习十善福德成办,即是使人类德业增胜,社会进化成为清净安乐;由此可早感弥勒下生成佛,亦为创造人间净土也。

  太虚大师生前,住持奉化雪窦寺时,定雪窦寺为弥勒道场,与普陀、九华、峨嵋、五台并称为天下五大道场。现在奉化雪窦寺前,有碑大书“弥勒山”三字,并注明此为佛教第五名山。近代高僧中,慈航菩萨也是弥勒净土的信奉者;现在台北华严莲社董事长成一长老,也在提倡弥勒净土,着有(弥勒净土法门集)一书,风行甚广。行见未来,往生弥勒菩萨兜率内院,也是娑婆众生修持法门之一。

  历史上曾有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劣胜的比较,事实上,佛说十方净土,平等平等,无有差别。修持何种法门,无非是由各人的因缘而定罢了。

  (摘自于凌波佛学论文选集)

  中华宝筏 第二十三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