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讲的三福业是念佛的资粮,就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上的助行。阿弥陀佛在往昔因中发四十八愿,修三福业,这三福业与现实是相结合的。念佛人修行,除了念佛以外,还要结合现实、结合社会、结合你的生活培修福德。
有些人认为我学佛就是关起门来念佛,但根据佛教教义,并不是那么一回事,那是单纯、片面的看法,念佛怎么能与生活脱节呢?怎么能与社会脱节呢?若是脱节,一是你念佛没种资粮,缺乏资粮就缺乏生西的条件;二是世间上的人难免要讥议,批评你念佛人百事不管,什么都不关心,只是等死,死后生西方极乐世界,别人就误解学佛是消极、迷信。实际上关门念佛与佛经是完全不相应的,佛经讲念佛要修三福业,三福业就是实际行动,不与现实生活相违背。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就是世出世间要相结合,出世间智、无漏智是建立在世间智上面的,二谛要圆融。
二谛是胜义谛与世俗谛,胜义谛就是出世间智,世俗谛就是世间智。佛法讲缘起性空,缘起就是世间智,性空就是胜义智,两种要结合,没有缘起你见不到性空,有性空才能真正了解缘起,这叫二谛圆融。所以世间智讲因果缘起,就要种善因,种善因就应有实际行动,而不是说成天念佛其它什么事情都不做,好事也不做了。怎样才是真正学佛呢?不违背因果法则,止恶行善,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证入胜义谛。根据这个原理,我们为了证得胜义智,首先要通达世俗智,因此就不能违背因果、违背现实生活,而是在现实生活中走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明因识果、止恶行善、履行八正道,进一步学菩萨发四无量心,修六度四摄。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行布施就能舍,救苦救难;爱语就是与人相处和合团结;利行就是行为正当,处处利益别人,广利众生;同事就是与众生同甘共苦,生活上处处能够扶助别人。六度四摄就是在行动上的具体表现。
在净土经典里面,三福业讲得很具体,包括了人天善、解脱善、菩萨善。
第一个福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人天善。要孝敬父母,恭敬师长,你念佛不能说连父母和师长都不孝顺和恭敬了啊?另外还要修慈悲心,行五戒十善,不杀、不盗、不邪行、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瞋、不邪见。人天善是学佛的基础,若丧失这个,就不能完成人格,你品德都没有,还学什么佛?念什么佛呢?
第二个福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叫做解脱善。学佛的人,要达到身心解脱,必须身口意三业清净,不染污。我们这个内心像明镜台一样,要想保持干净,就要随时拂拭、打扫,那就要修戒定慧。受持三皈就是要以三宝作为终身的皈依;具足众戒,你们居士就要守五戒、八关斋戒、居士菩萨戒,这些都是有利于众生的,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不犯威仪,什么威仪呢?行、住、坐、卧都要端正,不要染污,不要歪斜。达到三业清净,做到身心解脱,身解脱不为业障所累,心解脱不为烦恼所迫,慧解脱不被无明所染,就要好好守戒,这就与生活相结合了,与履行正道相结合了。
第三个福业: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菩提心是广大心,学佛人最终的目标不是想下辈子好,不是成鬼成神,也不是生天,因为那些都是不彻底的,仍然在三界之中,我们的目的是完成佛道,要成佛果。但如何成佛呢?首先就要度众生。怎样度众生呢?就是把自己这个生命奉献于众生中,在群众中做好事,救苦救难,广行六度四摄,这就是成佛的因,所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化众生而成佛,这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就包括广大的智慧和慈悲,而不是关起门来百事不管,各人打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要处处想到别人的苦,把自己投入到群众中,救苦救难。佛在世时,有一个弟子问怎样才能使一滴水不干枯,佛就说把一滴水投入大海之中就永远不干枯。这个譬比很好,要让我们慧命相续,使我们生命发生真价值,就必须把自己贡献于众生,那么这个人的生命就永远不干枯,生命就永远有价值。《楞严经》上讲“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要把我们整个身心奉献于整个十方尘刹、国土众生之中,才是真正的报佛恩。报佛恩就要学佛法,以佛法的行持来报答佛,你真正能履行佛法,就能真正报佛恩;若不能根据大乘经典指导自己走大乘道路,就不能够报佛恩。
深信因果,对因果的道理要深信不疑,因果道理是佛家的根本准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善多福,作恶遭殃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