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苑寺佛像。
佛像。
精美的莲座下部。
陆放翁诗 碑。
觉苑寺壁画。
壁画一角。
精致的石雕方柱。
剑阁县觉苑寺全景。
壁画一角
。觉苑寺壁画。
金牛道在翠云廊的呵护下蜀性渐浓,地势逐渐平坦。从剑州古城(今普安镇)沿108国道继续向西,行至武连镇境,经武侯坡来到一片开阔之地,便是觉苑寺。根据觉苑寺第三重大殿所存 六棱石柱登台 、 陆放翁诗 碑、 维修觉苑寺大殿及壁画记 、《剑阁县续志》记载:觉苑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名弘济寺,宋元丰年间赐名觉苑寺。元末部分殿宇被毁,明代天顺初年(1457),僧净智及徒道芳到此,重建殿宇,重塑佛像,绘制《佛经》于大雄宝殿四壁,更名普济寺;清康熙初年(1662),殿宇经维修后,复名觉苑寺。
觉苑寺三重大殿,栉次递进。逍遥楼为觉苑寺第一重大殿,过去是天王殿,藏经楼,可惜,泥塑、墨线素描罗汉图等毁于 文革 。入大雄宝殿,阳光透过,院子里那株千年紫薇像一位力士,侧立殿前,多了几分肃然与沧桑。觉苑寺第三重大殿原为观音殿,现盛放众多文物碑刻:魏征故里石碑、种松碑,赵炳然棺木等均存于此。
一
首屈一指
唯一完整的佛传图典
觉苑寺的大雄宝殿里三尊跏趺而坐的混金彩塑佛像,为佛、法、僧 一体三宝 的如来塑像,代表着前世、今生与来世。
供奉于佛像前明代的香炉,镂空雕塑,分为四层。香炉底部雕花 曼陀罗,出自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典故:拈花一笑。
当然,最为精妙绝伦的当属寺中壁画。壁画由释迦牟尼佛本传故事全套组成,共14铺,共计269个故事。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佛本身故事。讲述了释迦牟尼佛从出生到佛祖托梦由他来传佛法、再到他出家以及修成正果的全部故事。壁画内容若以四字概括,即为人生百态。
初看之人,总觉得壁画像一本无字天书,每铺壁画上面虽然有四字题榜,却只能交代一个大概,若没有一点佛学基础,面对这精美的画面真不知所措。好在有内行 原剑阁县文化局长母学勇相陪,他曾住寺三年组织维修壁画,花八年时间遍阅佛教经典,首次解开了觉苑寺佛传图谱之谜,著作《剑阁觉苑寺明代佛传壁画》被著名红学专家冯其庸先生点赞并推荐。
右前壁是释迦牟尼佛前世五个故事:《上托兜率》《释迦垂迹》《瞿昙贵姓》《买花献佛》《布发掩泥》。紧接着是五个投胎转世故事;习文学武的16个故
事;当太子纳妃及出家11个故事;修行成佛26个故事;普度众生99个故事;回国行孝、涅槃26个故事;传法东土、集结法藏26个故事。共计十四铺,209幅,1694个人物形象,面积179余平方米。总体上采用工笔重彩,线描(游丝描,铁线描,钉头鼠尾描等)与沥粉堆金结合的通景式构图法,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完整地勾勒了释迦牟尼佛一生的生活、传法轨迹。
连环图之间无明显章节,仅以山、水、云、树、屋宇、梦幻为界。造型优美,运笔娴熟,构图奇特严谨。是国内最具系统性、丰富性和完整性的佛传壁画。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甚至可能是唯一一部完整的佛传图典。 其他地方也有,但都不如这里系统和完整。印度也找不到这么完整的佛传故事,敦煌也不完整。 母学勇很肯定地说。我国现存的以佛传故事为题材的壁画众多,如山西多福寺、崇善寺、五台山,四川新都龙藏寺等,都集中表现了此类题材。规模较大的山西繁峙县岩山寺,也只有36个故事;敦煌有大量佛传壁画,却没有209个完整故事的图谱。 纵观整个中国佛传壁画发展史,四川剑阁觉苑寺壁画无论从寺观佛传壁画还是石窟佛传壁画而言,其数量最多、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在目前国内同类题材壁画中首屈一指。
二
几经毁损
民众集资得以完成壁画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壁画将明代现实生活场景融入其中,看那人物肖像,亭台楼阁,描叙场景,分明就是明朝生活图景,尤其是壁画中小孩的 锅铲头 ,至今仍是川北小孩的发型。所以,众多专家考察后说,觉苑寺壁画不仅是一部佛教艺术大全,还是一部研究明代政治经济、民俗文化、农业宗教的百科全书。历代文人仕宦、文史宗教学者、艺术大师都对觉苑寺趋之若鹜。
民国二十七年,张澜参观后,惜其价值,怜其保护不周,捐银300元,嘱地方好生保护。著名画家邵宇在上世纪80年代参观壁画后,深为感慨, 这是我看到的明代壁画中最好的一处。如果说作者是民间艺人,那也是造诣很高的大画家。 同行的黄翔等十多位艺术家一致赞赏,认为觉苑寺画师画技水平已在画家仇英和唐寅二人之上。
至今,武连一带还流传 吴道子一夜挥笔成画 的故事。相传唐贞观年间弘济寺竣工后,住持僧请来著名画家吴道子,要他在大雄宝殿四壁作画,吴道子在寺庙里呆了整整一个月都未见动笔,到了四月初八,佛祖生日即将来临,住持有些着急,前去催促。吴道子调好各种颜料,一夜之间便画好了全部壁画。
但是,唐庙已毁,现存觉苑寺建筑大
多为明清建筑。现存壁画作于明代准确无疑,最后一铺壁画内容以及署名明明白白:明代觉苑寺住持净智和他的徒弟道芳。传说不会空穴来风,至少透露出觉苑寺有绘制壁画的传统,唐代石(金)牛道已经非常繁荣,弘济寺很有可能曾邀请吴道子在此作画。现存壁画 天衣飞扬、满壁风动 的样子,确有吴道子遗风。
画家之谜与画匠之谜,一直是未解的谜团。
1985年《剑阁县文物志》记载:觉苑寺壁画为明代英宗天顺初年(1457)大殿重建后,由民间艺人集体绘制。但如今展示在我眼前的壁画浑然一体、天衣无缝,怎么看都是一人所作,这是怎么回事呢?
觉苑寺壁画描绘的是佛本生故事,我猜想画师本人或许是一位佛教信徒,佛教徒做功德而不留名是常事。在母学勇指导下,我慢慢研读壁画,发现画到第10幅时,住持就没钱了;从11幅起,靠信徒捐牛、捐羊、捐钱得以继续画下去;到40幅时,靠当地民众集资才得以完成壁画。捐赠的财物在图题下有记录,例如《金剛哀恋》题图下写着:由信士张忠施银一两;《嘱咐国王》题图下写着:由信徒王整施驴一头。
在这种背景下,署名集体创作就不难理解了。
寺庙壁画的千年演变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画师是没有报酬的。支撑画师的力量,来自信众的期盼、自身的信仰以及中国画匠虔诚的情怀。画师在认真研读佛教经典的基础上,广采博览,吸收众多名家手法融会贯通之后再融入自己的审美、思想,创造性地绘制了壁画,在绘画艺术上不乏突破性、发展性亮点。在不改变佛教文化精神的前提下,画师尽可能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价值观, 中西合璧 式展现佛传故事。
比如在第19个故事《游观农务》中,画师用精美而生动的线描展示出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农夫、犁铧、耕牛是中国式的,甚至是川北式的,而太子、祥云、神仙则是印度式的。第24个故事《路逢老人》中,太子与一蹒跚老人相遇的瞬间,浓郁的生活气息跃然眼前。若非生活在底层,很难有如此精妙的表达。第100个故事《化诸淫女》,第129个故事《度除粪人》的讲述,充分表达了画师对社会底层人民给予的无限同情,并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而得度。这些平民思想的表达,使得觉苑寺笔画淡化了宫廷氛围,增加了世俗气息,更具大众性。这样的民本思想出现在500年前,出现在一个唯皇权至尊、唯大夫至贵的封建王朝,其艺术境界不言而喻。
儒释道的融合在画师笔下也随处可见。《饭王得病》《佛还观父》《殡送父王》这些佛传故事,通过释迦牟尼佛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融入了中国儒家的孝道文化。《白狗吠佛》讲述一个人因惜财如命,死后变狗自守其财,融入了中国道教的天人感应、因果感应观。第135个故事《鬼母寻子》讲述鬼母总去抢食民间小儿,佛设法把鬼母500子中的最小一子藏起来,让鬼母直观感受丟子痛苦,从而达到教化大众的效果。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佛教在艺术上已经中国化,在文化上与中国的儒、道文化融为一体,水乳交融。秦蜀古道也是一条佛教传播之路,于金牛道而言,千佛崖石窟尽显佛教的中国化,觉苑寺壁画则凸显出佛教的地方化。
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我国壁画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壁画在庙堂墓室流行。最早可考者为汉代,其时佛教传入,塑像及壁画随之茁壮蓬勃。大致南方以寺庙壁画发展为主,北方则多石窟造像。著名佛教艺术胜地,除敦煌千佛洞因山壁无法凿刻而为泥塑及壁画外,北方之云冈、龙门、麦积山、天龙山、巩县石窟寺皆先后开凿。南方佛画先导,如晋代戴逵、戴颙父子增损塑像,使其具有我国艺术之比例尺度,达到光颜圆满之境界。顾恺之画维摩诘像,光照一室,成为千古楷模。现我国内地所存之古壁画已不多,唯甘肃敦煌之南、鸣沙山莫高窟遗存不少六朝以后之壁画。
五代十国时,寺庙壁画未衰,从五代迄宋,壁画受绘画发展之影响,佛教内容渐形衰退。如唐宋二代均奉道教,释道之画并行于世。而殿庭壁室花卉走兽,四时风景之普遍,多少使壁画内容发生变动。辽、金、元寺观壁画尚保存者,有大同华严寺、稷山青龙寺、兴化寺、洪赵广胜寺、水神庙、芮城永乐寺等。明清以降,士大夫作品见于寺壁者如凤毛麟角,匠人绘画一则投世俗之所好,二则沿用民间传说,除释迦、观音、罗汉、药王外,另有关羽、张飞、西游记、封神榜、施公案等小说中故事角色塑画。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