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金刚经网

反映精神需求 宗教信仰在旅英华人生活中不可或缺

发布时间:2024-08-05 02:19:28作者:久久金刚经网

据《英国侨报》报道,常年旅居海外,生存的艰辛与精神的漂泊使华人总是期盼一种“家”的感觉。很多华人以宗教信仰的方式聚集在一起,相互帮助,分享经历。而举目无亲,无人诉苦的境况便使华人更倾向于向信仰寻求解脱。不可忽视,华人基督教会及佛寺是了解英国华人生活不可缺少重要部分,更是反映英国华人的精神需求的一个窗口。

基督教、佛教为华人两大主要宗教信仰

从英国当地一份华人教会报刊中教会名录的不完全统计,在英国的华人大大小小的基督教会组织有近200家,仅伦敦地区就有30多家,包括伦敦中华基督教会、基督教伦敦华人宣道会、英国循道会君王十字堂等。现今的在英华人基督教的组织者主要是从香港,新马泰等地区的华人学生群体,在60,70年代期间从小范围的“查经班”逐步演化而来。在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过程渐渐演变出了现今的在英新一代的华人基督教会。而在英国的佛教机构也为数不少,据文献资料显示,佛教传入英国也已经有100多年历史,目前英国有四百多个佛教组织和佛教中心,包括伦敦佛光山、曼城佛光山、真渡雷藏寺、真言雷藏寺等20多家以华人为主的组织。

在英国的华人基督教会,华人教友来自各行各业,年龄层分布也较广,而记者走访多家佛教组织了解到,来寺庙的信徒女性较多,真渡雷藏寺的邓先生介绍大多在40-50岁以上,多为在伦敦从事餐饮服务业,也有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或经商者。伦敦佛光山的觉如法师表示,来寺庙的主要是当地华人,相较而言,在英国信佛的年轻人比国内多,有刚参加工作的,也有在读大学生。

信教原因各不同家长为孩子入学信教

记者走访多家寺院、教会,在随机采访中了解到,华人信教的原因众多,目的也各不相同。

就佛教方面而言,大部分人受家庭影响较多,有少数人想通过参加宗教活动多认识些朋友。有很大比例的人是出于种种个人原因(身体,平安,事业,婚姻等)来拜佛求解

真渡雷藏寺的莲腾法师介绍,很多人是本来没有宗教信仰的,只是对佛教有兴趣,路过有缘进来看看,了解之后就开始修法。然而他也表示,大部分来寺院的华人普遍是来求保佑、工作、事业、婚姻。真正想要学佛法的相对较少,真正能坚持做秘教修法的功课还是很少。在伦敦工作的张小姐表示,自己平时不太来参加活动,只有想到了,或者生活中碰到一些困扰,才希望来这里拜拜菩萨求个平安顺利。会信佛是因为从小家里的影响。每次来拜过佛后,心里会很平静。一位来自舟山地区的王女士(化名),来英从事餐饮业工作,皈依了八个月,她表示信佛之后不贪心了,看事情变淡了。曾经来英国打拼是为了让孩子们能一起过来,随着潜心修法之后觉得孩子有自己的自由,也就想开了,现在孩子们在国内大学毕业也找到了工作生活得都不错。

而在基督教会,华人信教的原因也各有不同,不少人是受家庭、朋友的影响入教,期待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朱甜甜在家中排行老二,因为母亲是基督徒的缘故,她们也都养成了周日去教会做“礼拜”的习惯。她说:“在她的印象里教会里的人都很善良,她这个性子最交不得爱勾心斗角的朋友。”

除了受家人、朋友、传教士的影响之外,华人加入基督教会还有其他方面的多种因素。

齐女士的女儿今年3岁多,今年即将升入小学reception读书,为了让女儿在教会学校读书,齐女士在申请学校前每周都去教会参加活动,帮忙做教会内的一些工作。她表示学校没有明确规定来读书的孩子家庭必须信教,但是有信仰的家庭会优先考虑,因此自己为“保险起见”也开始慢慢接触教会,她表示,去了教会之后感觉教会里的人都挺好,也并不排斥。只是自己的信仰还没有太巩固,孩子确定了入学后,她去教会的次数也没有以前频繁了。

此外,不少由于教会有信众的“奉献”,资金来源比较充裕,能够为免费为信众提供多种多样的社区服务,例如学习英语、参加讲座、法律咨询、协助找工作等。只要参加教会的活动,就能免费享受到这些服务,这对新移民来说无疑是最实际的,以至不少新移民在遇到问题时,都会马上想到要找教会协助解决。

对于华人近年来的“扎堆”信教,在很多西方人眼里,在英华人的信仰问题也是很具有争议性的。特别是基于大历史背景下的欧洲人对信仰的态度。一位德国友人称在他的眼里,英国华人之间日趋盛行的加入华人基督教的行为真的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步。很多原本没有信仰背景的华人加入了基督教,并且大部分人在决定成为信徒之前对西方基督教的发展起源和历史背景简直一无所知。他说道:“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随之而来的黑暗统治,神学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层面的全方面统治和蔓延让现在的很多西方社会的年轻人选择了加入了无神论者的队伍。”

与人为善多种活动促进社区凝聚

新移民初到异乡,有时候生活落差比较大,心境难以平衡。教会正好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寄托,缓解他们的压力,加上有经验的牧师、法师等热心人士向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使他们感到这是一个温暖的地方,并主动参与教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各个团体也通过活动在实际行动中帮助华人社区的弱势群体,改善其生活质量,促进了社区间的凝聚力。

英国慈济佛教慈善团体的李宏耀医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在英国一共有500位会众。慈济也是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关爱会众,很多人来也是想多交些朋友。慈济比较在意培养慈悲心,去行佛(去做善事)。他们每周六在伦敦当地的华人活动中心有同修活动,还会定期组织向流浪者发放热食。李宏耀医师表示,了解佛法后,会有一颗感恩的心,变得不再斤斤计较,个人比较心也不再那么重。“比如我之前对父母可能关爱不够,也不善与他们沟通,但现在懂得感恩后,尽量做到与父母每周打一通电话,行孝不能等。我也会鼓励会众去关爱他人。”

莲腾法师也表示,有些人生活不如意,来寺庙做义工帮忙,之后因为帮助别人变得很快乐,觉得自己活得很充实。曼城佛光山义工俞才安先生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几年前,有一位中国女留学生从卡迪夫来曼城找工作,不幸遭遇车祸被一位土耳其籍司机撞死。父母从国内来打官司,但因女孩没有遵守交通规则而败诉,他们走投无路下找到曼城佛光山,俞先生请自己的律师帮其打了两年的官司,最后获得了1.5万镑的赔偿和父母来英国的所有开销。

伦敦佛光山的觉如法师认为佛寺是一个可以为大家提供温暖与交流的平台,在这里会员们像家人一样一起交流探讨佛法,在遇到困境时相互鼓励。

在英的华人基督教会内有众多机构也为华人信徒提供各方面的帮助,例如福音戒赌中心帮助有赌瘾的人士戒赌等。

部分英国华人对于信仰的需求反映了英华人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缺失的一种补偿。教会、佛寺内的一种温馨如家的感觉,在人情越来越冷漠的时代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当越来越多的华人社团沉浸在“名利场“中,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心相待,其凝聚力与向心力便自然地削弱了。海外华人团体作为自发的社团团体,大公、博爱是力量的唯一源泉。也应多关注华人精神方面的需求,为华人塑造可靠、温馨有人情味的氛围。

新马泰、香港等地信徒回流大陆信徒递增

作为早期移民来英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和新马泰地区的信徒们,因为各方面环境的影响,逐渐出现了“回流”的趋势。

回流现象的发生与英国的整体经济环境有所联系,从信徒们的个人角度出发,记者通过采访也得知不少信徒因为需回家乡照顾长辈与父母而开始回流。大多数港澳台和新马泰地区的信徒都是独生子女。这些被父母辛苦的攒起来的“血汗钱”供养长大,远渡重洋来英深造的信徒们,在父母逐渐垂垂老去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归国赡养老人们。最后一种情况应该实属最无奈的。‘子欲养而亲不在’作为信徒的他们,在纯正的信仰基础的前提下,他们更愿意选择回国这条路,回到父母的身边。

而在由于大陆“留学热”及移民人数愈加增长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大陆新侨加入了教会。

张先生和张太太曾在约克大学留学,毕业后两人在英国的教会结了婚,并留下工作。他们表示自己接触基督教也是受热情的传教士影响,一开始传教士来到校园传教,开始处于好奇和锻炼英语的目的,他们每周和传教士约见,由传教士给他们传授、介绍经文。随后逐渐地,他们每周都固定来到当地的教会参加活动,最终洗礼正式成为教徒。”他表示,目前还担任着教会内的一些义务工作。他介绍随着大陆留学生越来越多,现在教会内还专门开设了中文班,教会内也有不少会讲中文的传教士。

华人二三代移民改去西方教会

近年来,随着华人移民进入第二代、第三代甚至四五代后,这些英国出生的华人,俗称BBC(BritishBornChinese)都成了黄色皮肤白色里子的“香蕉人”。这些华人后代的生活方式也更加英国化,都不愿意参加英国本土的华人教会,取而代之的是这样一大批潜在的信徒“流向”了英国本土的西方教会。

在英国循道会君王十字堂的礼堂前的台阶上,围坐着一群穿体恤短裤的黄皮肤孩子们,嬉笑声中,不难发现他们都在用着流利的英语交谈着。教会的执事说,这就是他们老一辈信徒的后代们,生在这个国度,长在这个国度。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在大部分的华人教会,除了广东堂和国语堂之外,也开设了英文堂,为了照顾到日益增加的华人后代的语言需求,也是为了防止信徒的流失。(文:韩梦佼凌怡戴山)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