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观音"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又称"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是佛教六观音之一。
佛教认为,众生的苦难和烦恼多种多样,众生的需求和愿望不尽相同,因此,就应有众多的无边法力和智慧去度济众生。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讲《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时,为利益一切众生,"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千手千眼具足","发誓愿已,应时身千手干眼悉皆具足",变现出如意宝珠、日精摩尼宝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杨柳枝手等。无论众生是想渴求财富,还是想消灾免病,千手观音都能大发慈悲,解除诸般苦难,广施百般利乐。在佛教看来,只要虔诚地信奉千手观音,就有"息灾","增益","敬爱","降伏"等四大好处。
千手观音最初的艺术形式是依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变相》,即《千手眼大悲变相》制作的。其经和像虽在唐初就由印度传法僧携入中土,但历经多种曲折和艰辛,才于一百年后在华夏土壤扎根。即便如此。唐宋寺庙壁画及石窟寺中此类题材仍然较少。目前见于画史记载最早者可能是四川名画家左全于唐宝历年间(825一826年)在成都三学院文殊阁绘制的,惜已荡然无存。有专家认为,在尚未发现更早的图像资料以前,敦煌盛唐时期诸如79、113、148等窟的《千手经变》,可以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千手经变》图像。
四川石窟中,保存较好的千手观音像数量不少。安岳的卧佛沟、千佛寨,富顺的罗汉洞,资中的重龙山,夹江的千佛岩以及大足宝顶、北山等处的石雕千手观音像都是较为出色的作品。其中,又以大足北山石窟佛湾第9、273号龛,宝顶石窟大佛湾第8号龛等较具代表性。
北山佛湾石窟第9号龛的千手观音像开凿于晚唐。龛高2.9米、宽2.8米、深0.9米。龛内正壁的千手观音头戴花冠,冠中现一化佛。身上化出毫光两道,分左右射向龛顶,萦统二飞天。胸饰璎珞,身着天衣,双足踏莲,善跏跌坐于金刚座上,金刚座素面,四方形,高1.1、宽1.5、厚0.5米。具四十二手(多残),肩上两手合托一坐佛于冠顶,胸前两手合十,稍下两手置腹下,再下两手置膝上施禅定印,其余各手分执瓶、铃、轮、镜、弓、柞、盾等法器。背托桃形身光,外沿阴刻火焰纹,内刻手臂多条,以示千手。掌心各一眼,以示干眼。观音座下右侧跪一老者,瘦骨磷峋,手捧口袋,作求物状。左侧跪一饿鬼,双手捧碗,作乞食状。
龛左右壁有三层造像。上层内侧各镌五佛立云端,即十方佛。外侧各刻羊头人身的雷神、手持佛尘的雨师及手持风袋的风神、悬镜的电母。中层各刻骑于青狮背上的文殊和骑于白象背上的普贤,以及骑在牛背上的摩醯首罗与鸠摩罗天。下层各刻一菩萨二侍者二金刚像。
北山石窟佛湾第273号龛凿造于五代。龛高1.sl米、宽1.1米、深0.73米。龛内主像千手观音与前述第9号龛的造像模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此龛左右壁造像内容远不如第9号龛丰富,仅各刻有一男女侍者。女侍者站立,捧物。男侍为"波斯仙",身高0.45米、肩宽0.13米。高鼻深目,长髯瘦身,胡貌梵像。左手执长杖,右手持串珠。另龛顶壁上扁状莲花形宝盖左右侧各有一飞天,体态优美。
宝顶石窟大佛湾第8号龛的千手观音覆盖于南岩东端"大悲阁"内,凿造于南宋,是其同类题材的登峰造极之作。
此龛系摩岩龛,左右侧为大椭圆形。龛高7.2米、宽12.5米,造像崖面88平方米。主像干手观音通高3米,作跏趺坐。座呈金刚须弥式,高0.7米。四力士左右抬座,观音前额竖开一眼,八尊小佛饰于冠上,两条飘带由冠顶垂于肩,胸前八手或合十,或施印,或抚膝。观暗慧目下视,面相慈祥,大有拯救众生于苦难的慈悲胸怀。
观音左侧有一男像,着交领宽袖袍服,戴方巾,执笏。其左有一女像,首戴冠,顶猪头,着圆领儒服。观音右侧有一女像,拱手捧物,穿圆领宽袖长服。其右有一女像头顶象头。龛左下角一老者跪地,手提口袋,观音一手掌中有铜钱施与。右下角跪一饿鬼,双手捧钵,观音一手掌中施以食物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