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智寂静而不动
摘自净土大经科注(二次讲)-第323集(净空法师)
「昙鸾大师註曰」,这个註就是《往生论》的註解,前面论里头这几句话,昙鸾法师有註解。註解里面说,「此三句展转相入」,极乐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又入清净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昙鸾大师说,这三句展转相入。「依何义名之为法」,这一法句,法是什么意思?「以清净故」,法是清净的意思。「依何义名为清净」,什么叫清净?「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叫清净。「真实智慧者,实相智慧也。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这个话我们很难懂,真智无知,体无知,真的是无知,它起作用,无所不知。于是我们就明白了,佛法求什么?求无知。世间人求有知,有知起作用是有所不知,他不知道东西太多了。无知是真心、是自性,是清净心的本来面目,就是真心。
真心无知,但是起作用无所不知,你问他什么,他都知道。世尊给我们的例子,我们要细心体会。你看世尊四十九年讲这么多经,我们看了之后,真是无量智慧,赞叹他,他无知。经从哪里出来的?经从众生感应出来的,众生有感,他就应。菩萨心有感,应的是大乘菩萨道;声闻、缘觉有感,应的是小乘经论。无论什么人,你有感他就有应,你没有感,他就不应,不应的时候是无知,心是定的,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
在中国,六祖惠能大师也是无知,就是证得无知,证得无知就是明心见性。佛教的经典他一部也没听过。听《金刚经》,五祖跟他口述,我们看到,他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这句话在《金刚经》里面大概是五分之一,《金刚经》五千多字,等于是说了将近一千字的时候,他就开悟了。悟了之后,《金刚经》全通了,不但《金刚经》全通,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讲的《般若经》全部通达,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通达了,世出世间的事情没有一样他不知道的,不问不知道,一问全知道。所以一般看到无知,好像什么都不知道。是的,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知道;你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不知道,妙在此地。这就是佛法所求的是戒定慧,他要求定,世间人心浮气躁,不能够理解。
「无知」,我们参考资料里头有一段,从《佛学大辞典》上节录的。「真智寂静而不动」,真实智慧是从这里来的,是从寂静当中来的,是从不动当中来的,不动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就动,起心动念是迷,就是一念不觉,起心动念是不觉,它动了。所以我们今天在学校里讲的这个爱字,特别把爱字当中那个心,把它讲清楚、讲明白。爱字里面的心要不动,就是真爱、是性德,是佛菩萨的大慈大悲,是宗教里面讲的神爱世人。很多人把神爱世人都搞错了,以为神爱我不爱他,都这么想法,他全搞错了。神爱世人,那个爱是真爱,真爱是没有起心动念。
心一动就迷了,这一动,我们中国人叫它做情。情怎么样?迷了,它本来是智,动了的时候就迷,智就变成情。情就是起心动念,极其微细,我们中国老祖宗知道。这一动,动了怎么办?动了要把它落实在道义,跟道相应、跟义相应,这就是圣贤,跟道相应的是圣人,跟义相应的是贤人。这个就好比佛教里面的声闻、缘觉,他没有到菩萨的境界,他是世间圣贤。用情没有用错,用在正面上没有用在负面上,这是好的,虽然不出六道,他绝不堕三恶道,他享受的是人天福报。佛教菩萨,菩萨有情,就是说他有起心动念,叫他觉,觉而不迷。这个比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讲得高,觉讲得高,觉里面生智慧,智慧能把情化解。实际上,情就是智,迷了的时候智慧叫情;觉悟了的时候,情就是智慧,是一体,两个作用,悟的作用、迷的作用。菩萨虽然有情,他觉而不迷,他起的作用跟佛很接近,完全起的是正用,正面的,没有负面的,这是好的。凡夫这个情跟觉不相应,跟道义也不相应。从前人讲道义,现在没有道义了,跟什么?跟欲相应,这个麻烦大了,跟欲就是七情五欲,说粗一点的话,就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跟这个相应。这个相应就造无量的罪业,果报在三途。我们常说,用错了心,从外面来看都是这个爱,爱里头的心不一样。诸佛如来的爱是真智寂静而不动,这个很难懂。
真智寂静而不动,在菩萨当中,哪一个等级的菩萨跟它相应?大乘经常常讲,八地以上。七地是不动地,八地以上见到宇宙的源起,就是阿赖耶的三细相,阿赖耶业相怎么来的、怎么回事情?转相、境界相怎么产生的、怎么形成宇宙的?这些非常非常微细,一念当中它全成就了。有次第,次第太快了,我们没办法觉察到,就是一念当中完全成就。从迷到整个宇宙的出现,一念。一念多长的时间?我们要记住,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三十二亿百千念,我们用中国的算法三百二十兆,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这么快,这一弹指,我们怎么能知道!这一弹指,从一念不觉到整个宇宙的发生是一念之间,一弹指已经有三百二十兆个念头发生了。从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认清楚,整个宇宙是假相,不是真的,遍法界虚空界是幻相,梦幻泡影,不是实在的。既然不是实在的,你可以受用它,决定不能执着,你执着就错了,不能分别。不分别、不执着,在这个里头应用自在,一切随缘,那是真智现前,真智寂静不动,现前了。
「绝一切分别,谓之无知」,于一切法都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是平等的,有分别就不平等。不平等是烦恼,不平等就造业,执着,那个业就造得更重。佛菩萨在这个世间,随缘建立佛法,像建了个道场,释迦牟尼佛没有物质有形的道场,他有精神层面的道场。有没有分别执着?没有,这就对了,这就是真实智慧、真实之际、真实利益。如果有一念分别就堕落下来,那不叫佛,那叫菩萨。菩萨明瞭事实真相,建立道场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所以他很如法,他在道场,建立道场,弘法利生,得大自在。如果有分别、有执着,他就不自在,不自在就是造业。业要是全为众生是善业,里头掺杂一点点自私自利,想在里头得一点好处,得一点名利,那就造恶业。恶业再小都是三途,非常可怕,善业就三善道,总而言之一句话,你出不了六道轮迴。所以必须绝一切分别,离一切执着,这叫无知。因为这里说是无知,讲的知,所以只讲到分别不再讲执着,执着已经不是知的范围,而是行的范围。
「《起信论》曰:若心起见」,你看心,起心动念了,起一个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讲得好!马鸣菩萨讲的,这是真正明心见性之人。心里头起个见,起个见就是有分别、有执着,你能见到一部分,还有你见不到。我们现在不就是这样的吗?我们有见,念念心起见,前面这个念头灭了,后头又生了,不是相续而是相似,这个搞清楚,没有相续的。为什么?它不是真的
。这个相,一个五蕴起来立刻就灭掉,第二个五蕴又起来,跟前面那个相似,不是完全相同。我们从小圈圈看好像是相同,放大看就不同了,你放大到整个宇宙,就不一样了,所以它是相似相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是佛给我们总结的。整个宇宙怎么回事情、真相如何?真相如是。了解真相之后,对于一切法至少要做到不分别,不执着,我们就得定了。这个定不是大定,声闻、缘觉的定,也不错了,超过世间四禅八定。如果这里面有分别执着是世间禅定,世间的四禅八定,四禅,色界天,四空定是无色界天,感得的是这个境界。摄心一处,佛所说的,制心一处,止心一处,多难!我们自己可以实验,你试试看,把心放在一处能做到吗?宗门里面最普遍的,参话头,把心放在话头上,就在这一句,念念不离这一句,希望其他的念头全没有,就得定了。实在讲,把心系在一个话头上,不如系在阿弥陀佛上,所以念阿弥陀佛跟禅宗参话头没有两样,都是要把心拴在这个地方。心像野马一样,像猿猴一样,把它拴在柱子上,不准它乱跑,就这么个意思。
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果然念佛功夫得力了,那就是什么?那心真拴住了,真在这句佛号上,这就叫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不乱,执着没有了,你看执着这个烦恼断掉了,他那个定功跟阿罗汉一样,事一心不乱是阿罗汉的境界。理一心不乱是明心见性菩萨的境界,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像惠能大师那个境界。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我们功夫没有到事一心,只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时确实二十四小时心里只有佛号,没有别的东西。但是烦恼没断,只是烦恼被我们念佛这个功夫控制住了,烦恼不起作用。不念佛的时候烦恼起来,念佛的时候烦恼不起来,这叫成片,功夫成片就决定往生,你往生有把握。
功夫成片也有九品,上上品到下下品也有九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不一样。但是佛的加持力,没有一个众生不得佛力加持。佛的加持力是相对的,你有一分功夫,佛加持一分;你有十分功夫,佛加持十分。所以我们功夫成片浅,不是很深的这个功夫,从哪里看?不念佛的时候就会有妄念现前,这就是我们功夫不够。但是这样的功夫,阿弥陀佛一加持,不念佛的时候心也清净的,只能加持到这个样子。如果是功夫成片,有上品这个能力,上三品,上三品的能力可以自在往生,我现在想往生,求佛来接引我,佛就来,我有寿命不要了,真自在。佛力加持,功夫成片,把你提升一级,就提升到事一心不乱;得事一心不乱的人,往生的时候,功夫提升到理一心不乱,肯定,就是加一倍,佛帮助你的这个力量是加一倍的。我们至少要争取到这句佛号念念相续。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