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们这些同学广说净觉种种方便,即是前面所阐述的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们现在已经得到开悟,如果佛入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一、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应如何建设道场,安置净居,来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才是合法?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以那种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很好!很好!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
“秘密大圆觉心”即是一切法都是圆觉遍满的微妙法界心,“大”来表示此法最殊胜。佛不轻易为众生开示此大圆觉心法门,所以称为秘密。“欲修行者”,即发心的大乘根性、相信佛的秘密大圆觉心,要修行此法门的人。
或佛住世,或佛入灭后,或末法时期,一切大乘根性的众生,信佛的秘密大圆觉心而欲修此法门者。若在和合僧众同住的伽蓝——即今的寺庙丛林,因为有徒弟、信众等,有很多杂务要处理,不能专心修习,当时就随各人本分,在做事情的时候,小心地思惟观察我(佛)已阐明的佛法。
若复无有它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
以下正示怎样安居,修圆觉行。如果没有其他的杂事因缘,设法安排修行的场所,当立专修期限:长期一百二十天,中期一百天,下期八十天,安排清净的住所。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花,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如果佛住世,当一心想佛。如果佛灭后,即应安置佛像, “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以所安置的佛像来忆念佛的功德及相好,有如佛还住世的情形。
“悬诸幡花”,悬幡悬花作供养,布置庄严道场。“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初修的人,恐怕持戒的基础未巩固,心未清净,不能马上修定、慧,所以开始进入道场的二十一天,礼佛忏悔,即是一心礼佛、拜佛,专心念佛的名号,求佛哀悯加被我此忏悔之心。“遇善境界,得心轻安”,遇到好的境界,比方说见到佛,或闻到香味,或者身心轻安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经过此二十一日忏悔以后,就一直保持正念。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在印度出家人的“安居”分为雨安居和夏安居。雨安居是从七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现在南传佛教的出家众是以此时期为其安居期;夏安居是从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佛教传到中国,出家众是以此时期为其安居期。由于出家众居无定所,寻求居士供养不易,佛制出家众每年安居三个月,集合安居不出外,精进办道,而在家信众则从事供养。三个月满,大众出而聚会,各人有过,自行发露,也应接受僧众指出自己之过,重在忏悔,不可包藏。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此修习圆觉法门的修行人,在结夏安居的夏首——开始结夏的十五天内,参加结夏安居,夏首过后就不可以参加了。“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在安居期间,要以清净菩萨的方式来约束自己,心要离声闻法,不要再依靠徒众。
在《决定毗尼经》中说,持声闻戒,是破菩萨戒;持菩萨戒,是破声闻戒。圆觉法门的修行人要修清净的菩萨戒,不以自己的解脱为重,要以利益众生为重,所以心要远离声闻戒,因为菩萨戒与声闻戒中有某几条戒是不可同存的。比方说,声闻戒中不可以持钱,一分钱都不可以收;在菩萨戒中,菩萨可以拥有很多钱财,以布施给众生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依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佛制出家众在安居的时候,要做安居的羯磨,修圆觉法门的菩萨到安居日也应对佛陈词:“我比丘——男出家众,比丘尼——女出家众,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某甲(自称法名),即是若已出家,男众则应称比丘某甲,女众则应称比丘尼某甲,在家男居士则应称优婆塞某甲,在家女居士则应称优婆夷某甲。此是菩提心清净的安居,不同小乘,所以允许在家二众参与。“踞菩萨乘,修寂灭行”,我今依大乘菩萨之法,来修解脱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同佛一样,证入清净实相,“以大圆觉为我伽蓝”,以佛的大圆觉妙心,当成修行的道场,“身心安居平等性智”,身心安居在没有分别、无差别的平等性智之中。“涅槃自性无系属故”,因为心系属大圆觉妙心,不再系属小乘人所系属的涅槃。“今我敬请”,今我很尊敬地向佛请示,“不依声闻,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为了要修菩萨无上妙觉的大因缘,不依靠声闻的安居方式,当依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所以我不让徒弟和信众跟随。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佛制比丘每年安居三个月,出家众在安居期间,不可以到处去,如果有非常紧急的事情,要向僧团提出申请,僧团允许才可外出。如果自立安居一百二十天,期限未满,即使只提前一天离开,也是破了安居,如此修道就会有障碍。
此是菩萨示现安居,只以前面所安立的长期一百二十天,中期一百天,下期八十天——三期中自立的期限为准,过此期限,就可以随意他往,哪里都可以去。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如果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要修安居期的人,“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修圆觉法门的菩萨道修行者,不关圆觉法门的种种事情、修法,都不可以执取,只能根据原本的修法来修。即是安居期间只专修所要修的法门,不可以涉及其他的法门。譬如当你一心修圆觉的禅那法门,忽然动念想念佛号,或者见到佛菩萨,这些不关禅那法门及非禅那应有的境界,都不应执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明修止。如果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先静下来入定。声闻人入定是心远离六根中的各种境界,只取其中一根的境界把心安住修法上,一心一意集中精神来入定;在圆觉法门中修奢摩他的菩萨,先决的条件是必须知道:一切法本来就在圆觉之中,要以此为出发点来修奢摩他。“不起思念,静极便觉”,不起思维妄念,入定很深很清净的时候,知觉心自然扩大,对境界的觉察慢慢就扩大;“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能知觉的作用就从一个身体慢慢扩大到一个世界,觉亦如是。即是心进入极静的时候,觉得整个身体静下来(比如呼吸停了),接着觉得整个世间也静下来,最后觉得知觉心遍满整个宁静世间。
当此菩萨的觉知心能够遍满整个世界,进一步在这个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个念头,他都能够知道。如果此菩萨能够觉知心扩大到百千个世界,在百千个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个念头,他也能够知道。“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当此菩萨修圆觉法门中的奢摩他,除此圆觉法门的奢摩他境界之外,一切境界都不可以执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明修观。这好像密宗观想本尊、十方佛,或显教的《普贤行愿品》以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以此训练念力,从念力中得到心清净,得到定力。
如果诸众生修圆觉法门中的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依种种方便法门、利生事业,他都去观修。“渐次修行勤苦三昧”,渐次修行,生起三摩地(定),“广发大愿”,并须广发大愿,“自熏成种”,自己熏习自心,通过心念的忆想,久久熏习,方能自熏成种。“种”是指种性,佛法中说,众生因累劫修行而成就各种种性,如:凡夫种性、声闻种性、菩萨种性。声闻又分为: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果;菩萨又分为: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此处是自熏成菩萨种性。“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当此菩萨修圆觉的三摩钵提法门,除圆觉的三摩钵提境界之外,一切境界都不可以执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明修禅那。禅那是指静静地思惟修习;在圆觉法门中所修的禅那,不是在定里,也不在念想中,是在行、住、坐、卧一切动止之中观察圆觉妙心本来寂灭。
“如果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数门即数息法门,就是调和呼吸的出、入息而明记其数,心是要专注在呼吸次数。“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进一步心中了了分明,知道心念的生、住、灭过程与生灭次数。
“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在行、住、坐、卧的一切动止之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对自己心念的生、住、灭,及其前后念次数,念念分明知晓,没有不知道的时候。“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如此修观心念次数,慢慢增进明了,最后乃至百千世界一滴雨水,都能够知道,犹如眼前看到所用的东西。“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当此菩萨修圆觉法门中的禅那,除禅那的境界之外,一切境界都不可以执取。
如果修圆觉法门的菩萨有善根,修行上了轨道,必定要觉悟到圆觉的心遍满世间,这样的心就有能力知道他方世界的事情,这就是修菩萨道与解脱道的差别。此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境界逐渐扩大,随着所知境界扩大而一分一分地破除了所知障。凡夫对自己的身体比较清楚,身体以外的事物就不太清楚了,更何况其他的世界,这是因为我们迷惑在所知的境界中。现在此菩萨破除所知障,其所知的范围就慢慢地越来越广,所知境界越广大则所知障越少。如在威德自在菩萨章中所说“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意思是说无量无边的菩萨法门,都不出这三大种类:一、修奢摩他:先完成定心清净,然后观察觉知的心,觉知的心就慢慢扩大,此是在定中修;二、修三摩钵提:用念力变化,成就菩萨的各种功德;此菩萨明了一切都是心的幻化,是心的幻化而完成万法的因果;最后以心幻化而成就众生、国土等菩萨事业,此修法是在动念中修;三、修禅那:圆觉法门中的禅那是在平时的生活四威仪——行、住、坐、卧中修;此即是在日常生活中观心,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最后完成知道百千世界的一滴雨水,这也就是要打破所知障。关于所知道境界的广大,在经典中记载,佛的阿罗汉弟子所知是有限的,比方说,阿那律尊者的天眼通能够看娑婆世界,不能看到娑婆世界以外的事物。修圆觉法门的菩萨的功德力要做到看到他方世界的事物,这就是关于觉知的心念有多大的范围。若以世间人来说,有些人则比较敏感,坐在这里,周围有什么动静,他都能够知道,他的知觉力比一般人广大。如果一个人在很专心地想东西,就不知道周围发生的事物。修圆觉法门的菩萨内心要很清净,虽然什么都不想,然而心念广大遍十方,觉悟原来圆觉妙心能知一切法。如果什么都不想又不知,就会入无想定而修错了。就是说,此菩萨觉悟到现前的境界里就有圆觉妙心,而此圆觉妙心一向来就能知一切法。因此,修圆觉法门的菩萨的出发点要先肯定:一切法都在觉中,迷惑的当下也在觉中,如此在修行的过程中,一直观察心本来觉悟圆满。
是名三观首初方便。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是名三观首初入门方便,即是总结上面所讲的三观。
此明以何为首的问题,如果诸众生三观都能圆修,勤行精进,即是佛在世间出现了。就是说,这三种法门都能够修的菩萨,是一位非常稀有的利根菩萨!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如果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没办法成就,是因为过去世的种种业障,就应当先勤修忏悔;经常生起希望修道的心,“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憎、爱、嫉妒、谄曲,妨道最甚,所以应当先断。“求胜上心”,先断以上的种种烦恼,才求胜进增上的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障道因缘既除,希求心愿复切,即可于三观之中,随其乐欲修习一观。换句话说,钝根众生还是要按照解脱道的修习次第,先断除以上的烦恼。“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如果修自己乐欲的净观不成,应再修习其他的净观,即在前面所讲的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任选一种来修,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欲求无上道, 先当结三期,
忏悔无始业。 经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惟。 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静,
三摩正忆持, 禅那明数门,
是名三净观。 若能勤修习,
是名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忏, 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消灭, 佛境便现前。
圆觉菩萨你应当知道,一切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限期安居,忏悔无始以来的业障。“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经过二十一天忏悔后,然后正思惟,凡是与修行无关的境界,都不可以执取。其修法有:奢摩他——至静,以定来修;三摩钵提——正忆持,用心忆想,以念力来修;禅那——明数门,观心念;就叫做三种净观。如果能够勤奋修习,就如同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 经中常说:因为有种种的障碍,所以境界不能现前,所以修习不成就的钝根人,当常勤修忏悔无始以来一切罪障。“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只要诸障碍消灭了,佛的境界就现前。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