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尊敬僧的意义
僧在通指佛教所有的出家人,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戒叉摩那尼等,不论男女老少,都在僧的范围内。在家佛教徒通常称呼出家人为“师父”或“法师”,出家人的身份于在家佛教徒的心目中,是介于教师与父母之间。那么,在家中佛教徒对“法师”、“师父”,应该有怎样的礼节呢?由于僧与法、佛并列为三宝,僧的地位与法和佛一样。佛陀曾说,不要把他看作跟别人不同,“我亦僧数”——佛陀也是僧的一部分。因此,对僧的礼节,有些地方,跟对佛的礼节一样,比方:佛教徒见了佛要顶礼,见了出家众,同样也要顶礼。当然,有些佛教徒,心中可能会不以为然。佛陀是教主,是德行圆满者,佛弟子顶礼他是理所当然;但,出家众修学程度不一,如何能跟佛陀比,何以也要在家佛教徒向出家众顶礼呢?
的确,僧人中,要分别真情为,有菩萨僧、声闻僧、凡夫僧、福田僧的不同。在人们的观念里,菩萨僧与声闻僧,实在是值得尊敬顶礼;至于普通的凡夫僧,跟一般人并没有两样,只不过是出了出家相而已,如何也跟圣贤僧,乃至佛陀同受信徒的礼遇呢?当然,这是有它的道理的。我们来看一段经文——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说:“善男子,世出世间有三种僧:一、菩萨僧;二、声闻僧;三、凡夫僧——文殊师利及弥勒等,是菩萨僧: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是声闻僧——若有成就别解脱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见,能广为他演说,开示圣道法利乐众生,名凡夫僧,虽款能得无漏戒定及慧解脱,而供养者敬无量福——如是三种名真福田僧。
“复有一类名福田僧,于佛舍利及佛形象,并诸法僧圣所制戒深生敬信。自无邪见,令他亦然,能宣正法,赞叹一乘;深信因果,常发善愿,随其过犯,悔除业障。当知是人信三宝力,胜诸外道百千万倍,亦胜四种轮圣王,何况余类一切众生,如爵金华,虽然萎悴,犹胜一切诸杂类华,正见比丘亦复如是,胜余众生百千万倍;虽毁禁戒不坏正见,以是因缘,名福田僧。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养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无有穷尽,与供养前三真实僧,所获功德正等无量”(见大正藏第三册二九九页下及三 OO页上)
从这段经文中,就可以知道,虽然是个凡夫僧,跟普通人似乎没有两样,但因为他深信佛法僧三宝与戒律;心中没有邪见,也劝除他人不要有邪见,并且讲说佛未能宣扬成佛的难得;做事情又不敢违背因果,所以他心中是充满善念的;自己偶一不小心有了过失犯错,就会马上忏悔改过。如此的出家人,虽然是凡夫,也值得我们加以礼敬;就算有些出家人毁犯了重戒,但只要不失正见,仍然是众生的福田,尊敬、供养于他,依然获福我量!
相反的,如果有人看了出家人犯了戒、做了坏事情,就加以蔑视、呵骂,这是佛陀所不允许的。〈〈地藏十轮经〉〉卷三曾谈到一个出家人——
“若有破戒,行诸恶法,内怀腐败,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而诸有情睹其形相,应生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聚。何等为十?(文长不录,请见大正藏十三册七三六页中)——善男了,于我法中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睹形相,生此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宝聚。是故一切国王、大臣、宰相,决定不合以鞭杖等打其身、或关闭牢狱、或复呵骂、或支解其身断其命。
“复次,大梵!若有依我法而出家者,犯戒恶行、内怀腐败,如秽蜗螺……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坏倾覆、如是比丘,虽破禁戒,行诸恶行,而为一切天、龙……人、非人等作善知识,示导无量功德伏藏。如是比丘,虽非法器,而剃须发、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贤圣。因见彼故,无量有情种种善根皆得生长;又能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磐正路。是故依我法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我尚不计转轮圣王及余国王、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特等捶拷其身、或用牢狱、或复呵骂、或支解其身断其命,况依非法。”
“大梵!如是破戒恶行比丘,虽于我法毗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余势,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
“是故大梵!如是破戒恶行比丘,一切白衣皆应守护、恭敬、供养;我终不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我唯许清净众,于布萨时或自瓷时驱摈令出,一切给施四方僧物、饮食资具不听受用,一切沙门毗奈耶事,皆令驱出不得在众。而我不许国其鞭杖系缚断命。”(见大正藏十三册七三六页下至七三七页上)
三宝虽然以佛为首,并且依佛而有法、僧;但佛陀圆寂之后,三宝则以僧为首,佛与法皆依僧而立。《华严经忏仪》卷三十六说:“今末法之时,僧宝上首,若皈于僧,了成总皈三宝之福;乃至破戒僧,说应皈敬,何况持戒之僧。”(见续藏一二八册六五四页下)
当然,因果报应是公平的,不会因为是出家人造恶业就不必受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出家人仍然跟一般人一样。只是,出家人自有出家人的功德,只要袈裟仍在身,虽然犯了禁戒,暗行恶行,在家人依然必须尊敬其身份——就当作佛陀的后代,来加以尊敬吧!有一份恭敬自有一份功德,何乐而不为?至于犯戒造恶的出家众,有一天,自然会受到他应得的报应,不用担心会不公平。
佛陀,圆寂已久,佛法——佛经又都是古代的语文,不是现代的每个人都看得懂,难得有人发心出家,专心研究佛法、修持佛法,进而弘扬佛法,这不值得人们尊敬吗?
出家,是要舍离世俗的种种欲乐,并且,辞亲割爱;另外,也要忍受误解佛法者的讥讽,和某些外道的恶意攻击。出家,岂是容易的?
由于出家的不易,所以,佛陀要求人们对出家众,不论圣凡、不论男女老少,乃至持犯戒者,都一律以平等心加以礼敬。佛法的流传,主要是靠僧众的弘扬,虽然在家众也可弘扬佛法,但却不能彰显出佛法所要到达的目标——清净五解脱的相貌。而出家众,一件袈裟或一身长袍,无牵无挂的, 自然带给他一种清净、解脱的感觉,便人心向于佛法。
(2)行为上的礼节
所以,在家佛教徒对僧的礼节,也是不可少的。在家人遇到出家众,如果是在室内,应该行五体投地的顶礼;只要是出家众,不分男女老少,都要一律顶礼。顶礼的时候,是向着佛的方向顶礼,所以,也等于是在向佛顶礼。顶礼的时候,要说:“顶礼师父三拜”,或“顶礼法师三拜”,受顶礼的法师会说:“一拜就好。”那么,一拜之后,就不要再拜了。有些法师较谦虚,会说:“问讯就好。”那么,就不要顶礼,依法法师的意思,问讯就好了。
能够对出家众,不论男女老少,也不分识与不识,见面时,都行五体投地的顶礼不但可以折服自己的我慢,也是一种难得的修养,自然会给人一种良好的印象,法师如果要开示你,必然也会认真点。因此,如果要向法师请示,一定要顶礼。这表示你的谦虚受教。
就算不顶礼,见了出家众,也应该行个问讯礼。如果在家佛教徒见了出家法师,连个问讯也没有,那就不知会给予人怎样的感觉了,人家可能会觉得你不是个佛教徒——至少,不是个正信的佛教徒吧?要不然,怎么连个佛教徒初步的礼节也不知道呢?要不然,怎么连个佛教徒初步的佛教徒,而你竟然没有这种初步的礼节,那么,你给人家的印象,将会更坏了,别人一定会认为你贡高我慢!不然,就是认为你没读书,程度低,连这种礼节都不知道!想想看,一个小小的礼节,会给人产生这么大的印象,礼节是不是很重要呢?那就不问可知了。
因此,在家佛教徒见到了出家法师,不论识与不识,最越剧骊,都要行个问讯礼,不可因为跟法师很熟,就可以免了它,也不可以因为跟法师不认识,就视若无睹。
同时,问讯的时候,要记住;对长辈的问讯,必须合掌兼低头、弯腰,成九十度鞠躬才行,不可只是合掌,身首都不动,昂然而立,这是长辈对晚辈之礼。譬如:当在家众对法师问讯,法师合掌,便算是是回礼了,不必也低头弯腰九十度鞠躬。常见到很多在家众见到了也家法师,都是昂然而立,只是合掌,这实在不成礼节——不是问讯礼、不是在佛教徒对出家法师应有的礼节。这点,希望在家佛教徒能够注意一下。
我国的佛教,属于改革式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注重弘扬佛法,度化众生。因此,必须讲究方便,不若传统式的佛教——也就是目前流传于锡兰、泰国的南传佛教那么的严守规矩。
在泰国,在家众是不敢跟邮家法师同桌而食的。因为,给予出家众的馀食,是属于供养,如果在家也与出家法师同桌而食,岂不也接受供养了?在家人如何消受得了?因此,出家众吃饭时,在家人只在旁边当侍者,为出家众添饭或作其他的服务。但在台湾,则不拘此节,在家人常是跟出家法师同桌而食;甚至在家人到寺院去,都有劳出家众为他煮饭菜呢。当然,这对出家人来说,是在行菩萨道,是在方便摄化众生,无可厚非。只是,在家佛教徒必须知道,这有损于自己的福德,对寺院或法师,应有所付出,以弥补自己的损失。
另外,谈到供养的礼节,也是很重要的。供养是指下对上,也就是说,凡是身份较低的人给予身份比自己高的人东西,都可以说是一种供养。曾经见到不少在家佛教徒给予法师东西,却说:“师父,这个跟你结缘。”总会令人啼笑皆非的感觉。结缘是法师给予信徒东西时说的,是上对下的一种慈悲语气与客气话。在家众给予出家众东西,应该说:“师父,这个供养您。”要不然,就说这个给您也也要,说要跟师父结缘,话中之意就表示代要度化这个师父了。在家众要度化出家众,那你真是维摩诘居士了!但,是吗?
佛养在佛教中,也有它的仪式,无论是对佛或对出家法师供养,都必须双膝跪下,然后将要供养的东西,双手奉上,才成供养的样子。有些在家佛教徒从养法师时,却不是这样,而是站着,将东西随手拿给法师。更有法师坐着,有家众站着,比法师高,随手将东西拿给法师,说要供养法师。请想想看,这种动作像是在供养吗?不然不像!这像长辈在分东西给晚辈。你说:是不是?
因此,供养者必须双膝跪下,然后,将要供养的东西,双手奉上,才成个供养的样子。就算方便一点,不必跪下,也要弯个腰,双手奉上,孝像个下对上的供养。
大乘佛教比较和光同尘,法师也都很随和,因此,有些佛教就会有不拘小节的习惯。其实,应该有的礼节,还是要有的。
(3)书信上的礼节
除了与法师相处时,必须注意应有的礼节之外,书信的礼节也是不可少的。本人出家以来,所接到在家居士写来的信,几乎十封中有九封,在称呼法师与自称上,都写得不适当,必里难免感慨,现代的佛教徒,何以在书信上,如此的外行?所以,顺便也将佛教徒书信上的礼节,做个介绍。
首先谈到信封上的写法。在家佛教徒写给出家众的信,可以不必写姓,因为我国的了家人都是冠于佛陀的姓,一律姓“释”,不像世俗有百家之姓,所以只要写法号或未能名就可以了。只是,必须在法号(法名)间加以“上下”的称呼, 如:“上慧下安”。“上下”两字应该比法号(法名)小一点,并且,写在法号稍右的地方。
“上下”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种尊敬语,可能也有“上求佛法,下化众生”的意义(是否如此,有待考证。)而这正是出家众的目标。出家就是为了要上求佛法、实证佛法,然后,去度化众生,与佛法的崇高比起来,众生自然只有居下了。因此,度化众生,又乐为“下化众生”。在称呼出家众法号(法名)时冠以“上下”,不但含有尊敬的意味——尊敬于了家众的上求佛法,下化众生——无形中,还具有警惕对方的意义在,等于说:某某法师,你有不有在上求佛法、下化众生呀?!因此 ,写给出家众的信,名字间加上“上下”,具有它的特别意义。
在此,顺便一提,平常,佛教徒遇到不认识的法师,要请问他的法号时,也不可以直问:“法师,你的法号叫什么?”或“名字叫什么?”这种问法,是没有礼貌的,应该问:“法师,请问您的‘上下’怎么称呼?”如此,才合乎佛教徒的礼节。
现在言归正传。法号(法名)下的称呼,如果是年纪较长的法师,可以称为“老法师”、“大法师”;有名望的,就称为“大师”也要以;与年龄相差不多的,写“法师”就可以了。另外,看对方是专攻哪一法门,以及佛教界如何认定他,来加以称呼也可能。譬如:“律师”“禅师、“论师”、“尊师”等等。法师之下的称谓,也是很得要的。凡是有封口的信封,必须写上“启”字,才算有礼貌。
常见到一些有封口的信,都是写“N睡“字,这就会给人一种不懂礼貌的感觉。”收“是用在明信片上:因为明信片没有封口,自然无可“启”,只要对方收到,翻到背面一看就可以。但信封就不同了,信是放在信封里面,对方收到信之后,是不是要劳动他的手来“启”开信封,写上“启”字,就含有请对方高抬贵手,“启”开封口,看看里面的意味,这不就显得很有礼貌与客气吗?如果信封写“收”字,好像是说,你收到信就好了,不必启开来看。不必启开信封来看里面的信,人家又怎么知道你要告诉他什么?你又何必写信给他呢?这不就令人觉得很不有礼貌?由此可知,“收”与“启”给人家的感觉,有如此大的差别,写信的人,怎能不注意呢?
为了增加信封上的礼貌,在“启”字上,往往还一些称谓。比方:“尊启”、“慈启”、“道启”——这是写长辈的称谓,也适合在家佛教徒写给出家众来用。有时候,会看到在家居士写给出家众法师的信,写的是“净启”,这是不对的。“净启”是长辈写给晚辈时所采用。比方:法师写信给在家居士,就可以用“某某居士净启”,平辈通信,也可以写“净启”,平辈通信,也可以写“净启”;但写长辈的信便不适合如此写,会给人目无尊长的感觉——至于明信片“收”字上的称谓,与信封上的一样,因此不再说明。
以上谈的是信封上的称呼写法,现在现来说信内的称呼。
在家佛教徒写信给出家法师,开首上应该如何称呼呢?如果是自己的皈依师父,就直称“师父”就可以了,或者称“恩师”、“上人”、“师尊”、“吾师”也可以,不必写对方的法号(法名),这就如世俗写信给自己父母或至亲,也只是写“父母”或“伯父”、“叔父”、“舅父”,不必写对方的名字,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写给皈依法师以外的法师,则要看对方年纪小大而定,年龄较大的,可以称为“老和尚”、“大和尚”、“长老”或“老法师”、“大法师”,同样不必写上对方的法号(法名)。这是含有避讳的意思——在中国礼俗上,晚辈对长辈不敢直呼其名,直呼长辈的名会被认为不尊敬长辈,没教养。
写给跟自己年龄相差不多的出家众,则可以写上对方的法号或法名,惟必须冠以“上下”,像前面所说信封上的写法。但也可以不必写对方的法号(法名),只写上“师父”或“法师”、“大德”、“住持”等,也是可以。因为在信封的封面上,已经写上对方的法号,有了称呼。
接着再来变,“师父”或“法师”等下面,要怎样写呢?对于在家居士来说,所有出家众的身份,都是属于长辈的身份,因此,要以称呼长辈的方式来写,即“慈鉴”、“尊鉴”或“慈座”、“尊座”、“仁座”,以及“佛眼”、“道度也是可以的。
那么,结尾又应该如何祝贺对方呢?在祝贺方面,可以用“敬请”、“恭请”、“顺请”或“敬颂”、“恭颂”、“跪颂”、“顺颂”、以及“敬叩”、“恭叩”、“跪叩”等。至于应该祝贺对方怎么的言语,才适当呢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