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金刚经网

学诚法师:皈依佛法僧 开发戒定慧

发布时间:2024-10-21 02:19:47作者:久久金刚经网
学诚法师:皈依佛法僧 开发戒定慧

皈依佛法僧 开发戒定慧

2011年1月1日,在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北京龙泉寺举办为期三天(1月1日——1月3日)的元旦法华法会。下午三点,师父为发心皈依的信众传授皈依,并做重要开示。

各位信众,各位义工:

下午我们传授三皈依,这是2011年第一场皈依法会,因缘非常殊胜。

皈依,皈依三宝——佛宝,法宝,僧宝。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佛,福德智慧圆满,所以我们皈依佛,就是能够达到佛的福德智慧圆满。我们既要有福报,又要有智慧,既要有智慧,又要有福报。如果一个人智慧很大,但是没有福报,那他的生活就会很苦,各种条件就会非常缺乏。一个人如果非常有钱,非常有福报,拥有很多很多的财富,但是没有智慧,他一样也会痛苦。福报跟智慧都是缺一不可的,都是需要的。佛智慧和福报都圆满,他是一种境界,是人生的最高的、最圆满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每一个人都要追求的境界。所以要成佛,佛是这种境界的代表。

皈依法,离欲尊——欲望的欲,贪欲的欲。我们世间上面种种的问题,战争也好,纷争也好,斗争也好,人世间、社会的、自然的、身心的、个人的、家庭的、单位的、学校的……所有问题的发生都同人的烦恼有关系,同人的贪欲有关系,同人的嗔心有关系,同人的痴心有关系。所以皈依法的目的,就是要来对治我们以贪欲为主的各种各样的烦恼。佛法和世间法、佛法和佛学不同的地方就是,皈依法能够对治我们的烦恼,调伏我们的烦恼,让我们的烦恼熄灭。如果我们人的烦恼多了,烦恼炽盛,烦恼没办法得到调伏,就说明我们佛法学得还不够,佛法学得还不好。所以一个人佛法学得好不好,就看他烦恼心大不大——如果烦恼心很强,烦恼很重,就说明佛法学得不好;如果一个人烦恼很少,最后烦恼都没有了,就说明佛法学得好。一个人懂得很多很多的佛学的知识,不等于说他佛法学得好。我们是要在庙里面学佛法的,在学校里面只能学习佛学知识。只学佛学知识,比如一个佛学博士、一个佛学教授,他虽然懂得很多很多佛教的原理,但是不能对治烦恼。我们到庙里面来皈依,来学习佛法,就是要调伏烦恼,皈依法就没有烦恼。

皈依僧,众中尊。僧,就是一个团队。四个人以上名为僧,四个人、五个人,乃至无量的众生,乃至无量的个体,名为僧。那么,为什么要皈依僧呢?就是要把我们个人的生命,同许许多多的出家法师、许许多多的人连成一体,打成一片;是我们要向法师,要向佛陀学习这种智慧、悲心、愿力以及调伏烦恼的方法、调伏烦恼的能力。我们一个人,在这个世间上不能孤立地存在,他需要同很多人一起相依共存。

缘起的世界,缘生的世界。这些同佛法有缘的人,都会得到佛法僧三宝的摄受,他有这种力量来摄受众生。但是我们也需要发心、皈依,如果我们没有这种皈依心,就不容易感受到三宝的力量对我们的摄受。我们皈依了三宝,皈依了僧团,皈依了团队,前提就是要把我们的烦恼、我们的主观、我们的傲慢、我们的习气、我们种种的非理作意、我们种种的成见、我们种种对立的情绪放掉,你才有办法皈依。如果我们内心当中种种的固执、种种的成见不放下来,不把它去掉,那佛法是很难学进去的,皈依心也很难生起来,那完全都是世俗的概念,那不行的,那不会有皈依心。

皈依心有了,信心有了,就意味着我们的烦恼也就放下了,我们的烦恼也就淡化了。我们每个人的烦恼都是很坚固的,很坚强的,需要不断培养、熏习我们这种对三宝的皈投依靠的心、对三宝希求的心、对三宝忏悔的心。这样我们内心当中的这种智慧、光明,才会越来越得到显发,人就会越来越调柔,烦恼就会越来越轻。调柔,就是调伏烦恼很有能力。调柔的人,他不是软弱的人。软弱和调柔是不同的,软弱可欺,他没有什么办法;调柔呢,他有力量来面对一切的境界。

我们皈依三宝,就一定要学习经律论,要开发戒定慧。那戒是什么呢?戒,就是我们行为的规范,我们行为的习惯,名为戒。没有学佛以前,我们很多行为的习惯、习气是不好的。通过皈依三宝,通过学习戒律,学习经典,通过佛法义理的熏陶,深入闻思修,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天又一天来培养我们很好的习惯

。我们内在要有很好的佛法的等流,外在才会有很好的行为的习惯。所以戒律不是来束缚我们的,而是让我们的行为越来越规范,养成越来越好的习惯。这种好的习惯,对我们人的一生,对我们事业的成功,对我们学习佛法的圆满,都是很重要的。

比如说,我们一天24个小时:8个小时生活,8个小时工作,8个小时修学佛法。有些人他一天拼命工作,工作10个小时、12个小时、15个小时、16个小时,乃至工作20个小时。最后把自己的身心都搞坏了,自己的家庭也会发生问题,就是说超负荷的工作不等于一种好习惯。有些人一天到头无所事事,什么事也不做,那这也不是一个好习惯。天天悠哉游哉,天天游荡,他总是想做什么大事,结果大事没有找到,小事又不愿意去做,那都是在浪费时间,那也不对。

有些人认为,在学校里才是学习,现在我们毕业了,不用学了,那也是不对的。有些人不明白生活是什么意思,认为吃饭、睡觉、穿衣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我们的人生,人的生活。我们生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比如你跟你家里面的人,跟单位里面的人,在寺庙里面跟这些部门的义工。法会期间,我们大家在一个佛堂里面,在一个寮房里面,怎样很好地相处,这就是我们人的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能力,这种方法以及这种智慧的培养、获得都是很重要的。

我们有时候觉得旁边有很多很多的人,就觉得很厌恶,不愿意跟很多人在一起。有些人就觉得,我一定喜欢跟谁在一起,或者跟那类的人在一起,或者跟哪几个人在一起。世间上的种种都是无常的,人都是在变化的。我们需要不断说:只要跟所有的人,不管是跟什么人相处,都能够把自己的佛法智慧、快乐分享给别人,同时也能够在此过程当中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学会相处之道。在相处的过程中增长我们的欢喜心,培养我们的功德,获得我们的快乐,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佛法。

那么工作也是一样。我们人活在世上,必须要去工作,你才会有收入,你才能养家糊口,你才能活得下去。工作本身也是在利益别人,你当老师的,当工人的,当农民的,当企业家的等等,这些不同职业的工作,为国家、为社会进行不同的分工。大家都要去工作,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分工和合作。我们要认真地去工作,不管做什么事,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善始善终,尽职尽业,这就是佛法。

还有8个小时的学习,学习——世间的知识,出世间的知识,世间的文化,还有佛法。我们现在不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自己对未来很迷茫,没有方向感,就是因为你不能很好地规划自己一天的时间。我们一天的时间都规划不好,一个礼拜、一个月、一年、一生,就更加难以规划。每个人一天都是24个小时,为什么有些人就很有成就,有些人就碌碌无为;有些人对人生充满希望,充满快乐,有些人就非常苦恼,天天在埋怨,人的情绪就有这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皈依三宝,学习经律论,需要戒定慧,培养很好的生活的规划和生活的习惯。

定,什么是定呢?定,不是说我们眼睛闭起来,什么事看不到,什么话听不到,什么念头都没有,这只是初步的阶段,这不是真正的定。定是什么意思呢?不会为外在的种种境界所动摇,那才是定。人家说你一句好话,飘飘然;人家说你一句坏话,暴跳如雷,内心里面都不是定的表示。定,内心是非常清明,你听到、你看到、你接触到什么境界,你内心当中都了了分明,知道是什么意思,不会为外在的境界所动摇,不会为外在的境界所左右,这个就是定。我们人有分别心,有贪嗔痴,有烦恼。一看到,一想到这个事情对自己有利,就把自己对佛法的宗放弃了;一想到这个事情对自己不利,就不坚持自己的正见了。所以都是在很小的利益上,乃至一些不是佛法的功德,不是佛法的利益上去努力去坚持,自己误以为说这就是佛法,这样子的话,我们内心当中,就不会有定。如此,不管在单位里面,还是在庙里面,安排你做工作,你非常容易去挑剔:我一定要做这个事,一定要洗碗,或者一定要洗菜,或者一定要扫地——产生种种分别心,不能很好地跟别人合作、不能很好地接受别人的安排,这就说明我们内心当中没有定。

如果我们坚持住内心当中的宗旨,在一个单位当中,组织安排自己干什么事情,我就认认真真、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去做,这样的人以后就会有成就,就能够很容易地成长。但是我们人往往都喜欢贪小便宜,喜欢不老实,不喜欢脚踏实地去做。目标一直在动摇,做一件事情有头无尾,虎头蛇尾,马马虎虎,草草了事,都是没有定力的表现。有定力,我们所有的菩萨行,我们所有的菩萨的大愿,最后才能够得到实现。所以定就是遵照佛法的这些标准,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不会为外在种种的五欲八风、顺境、逆境的种种境界所动摇,这就是定。

慧是什么意思呢?智慧就是判断力。一个人如果对什么事情都模模糊糊,对什么事情都没有态度,没有意见,都不知道怎么办,这就是没有智慧的表现。有智慧的人,他内心当中非常明利、清楚,看事情看得非常准确。他就不会含糊,他就会非常地有序。我们很多事情做不清楚,很多话说不清楚,就是因为你的思想很模糊,你的见解很模糊。思想不清明、不清晰,所以你的语言就不清晰,你的行动就不清晰。为什么会不清晰呢?那就是患得患失了,认为我这话说出来别人会怎么看我,自始自终、从小到大,隐瞒自己的观点,不敢说,这样就越来越愚痴了,这都是不对的。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这样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容易就会想:哎呀,这个时候我要去找某某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某某人他会给我们帮忙,某某人他不会隐瞒自己的观点,他会就说会,他不会就说不会,他有能力就直接帮我们,他能力办不到,就会帮我们想其他办法。没有这种习惯的人,事情来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去找他,因为找他没有用。这些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都是能够看得到的。第二种人就是没有智慧的表现。如果我们有很好的习惯,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往下做,自然而然就会有智慧,就知道怎么办,这就是戒定慧。

佛法讲度众生,六度万行。大乘菩萨都是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度,就是一个渡口,就是一个过程。海里面也好,河里面也好,都有码头,都有渡口。六度就是六个码头,六个渡口。就是说布施是一个码头,持戒是一个码头,忍辱是一个码头,精进是一个码头……一直到智慧。也就是说,你从哪个码头上船,然后到彼岸,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现在处在什么位置,我们是用什么法,我们是修什么心,我们是什么状态,我们的船已经到什么地方,都要非常清楚。我们佛法学的境界,是怎么样的一个境界,我们有多大的受用,都要非常清楚,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状态。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我们学佛法学了很多年,对这些都还不了解。所以佛法里边的每一个法相、每一个道理,都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能够对照的,能够体验的,能够落实的。它不是那些高不可攀,那些可望不可即,那些不切合实际的一套玄妙的概念和理论。它完完全全都能够根据我们不同的根基、不同的程度、所处的不同的环境,然后告诉你,要求你,帮助你从哪一个码头上岸。

这些都是我们要去学习的,需要在寺庙当中按部就班地,与这些同参道友们、这些同行们进行交流,然后慢慢来感受到学习佛法的快乐、学习佛法的喜悦、学习佛法的力量。然后要不断培养、策励对三宝的希求心、对法的希求心,这是很重要的。希求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一件好东西,一件非常贵重的礼物,一本非常好的书,一件非常好的古玩等等,大家想得到,想拥有,那么他就会有希求心。宝嘛!一个人如果对宝没有希求心,那他就会比较有问题。在世间上面,如果一个人对世间上面种种好的境界没有希求心,那他不可能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人。在佛门里面也是一样,如果对佛门里边这些好的境界没有希求心,他不可能成为佛门当中有成就的人。这些道理都是很容易明白的,但不容易做到,不容易培养;正因为不容易做到,不容易培养,我们才要经常去提策,经常去鼓励,经常来串习,慢慢慢慢我们才能把它培养起来。

我们2011年修学的主题就是“莫向外求,辗转增上”。莫向外求,就是所有的一切,我们都要向自己内心当中开发,开发我们内心的宝藏,福德智慧的宝藏。辗转增上,什么意思呢?佛法在运用的过程当中,你越是帮助别人,你越是容易进步。帮助别人自己不会吃亏,反而会进步,这就是辗转增上的道理。互相帮助,大家都进步;你不帮助别人,你就容易落后,容易原地踏步。我们要有这样的一种发心,要有这样的一种见解和认识,互相帮助,共同促进,大家都容易进步。以此作为给大家新年的祝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