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经》,又称《那先经》。二卷(或三卷)。失译。大约是属于东晋(317-420)年间翻译的作品。“那先”,是“那伽斯那”的略称,意译为龙军、象军。
本经是记录印度比丘那先与当时(西元前二世纪后半叶)西北印度的国王弥兰陀论难,而使之归依佛教的经过。其内容主要是藉着那先比丘与弥兰陀王的相互对答,而阐明缘起、无我、业报、轮回等佛教基本教义,分序文、本文、结文三段。序文首先叙述那先比丘的前生,再叙弥兰陀王的本生,及那先出生乃至得道的因缘;后述及弥兰陀王的性格,及其访问那先,以至迎请那先入宫会见论难等。 那先比丘是中印度人,过去世曾为象王、婆罗门子。在山中修道时,与一婆罗门为善知识,一人发愿来生为王,一人发愿出家修道,证阿罗汉果。发愿为王的,就是后来的弥兰陀王;发愿出家证果的,就是后来的那先比丘。 天竺称象为那,那先出生时,家中母象同时产下一只小象,因此取名为那先。那先自幼聪敏好学,十五、六岁时跟随已证阿罗汉道的舅父出家修学,证得四禅。又至和战佛寺,与頞波曰罗汉学道。其后师事迦维曰,因违师教而被摈出师门,于是入深山,坐树下,昼夜精进思惟,遂证得阿罗汉果,遍行教化。后来游化至北印度舍竭国,住于泄坻迦寺。曾与弥兰陀王论议,深受弥兰陀王信服。 弥兰陀王出生于希腊系王族,过去世为一婆罗门道人。弥兰陀小时聪明过人,好读经学异典,博知异道经法,无人能胜。弥兰陀父王寿尽,弥兰陀受立为王,高才有智谋,明晓官事,通达战术,以正法治国,工、商、农业均十分繁荣。能知九十六种外道,尤善辩论。后来由于与那先比丘就有关佛教教义问题互相论议,结果皈依了佛教。 本文叙述那先比丘与弥兰陀王就佛教教理所作的问答,其内容包括:沙门、生死轮回、正信、善恶业报、三十七道品、精进、禅定、智慧、行善作福的先后、神识、地狱果报、涅槃、佛陀、法、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梵行、亲人往生流泪与闻法流泪、忆念、恶人临终念佛、梵天与娑婆世界的距离、海水、人身飞行、呼吸控制等种种脍炙人口的问题。今列举数则如下: (一) 弥兰陀王问:“人死后可以脱离生死轮回,不再受生死的束缚而流转吗?” 那先答:“有的人死后会再度轮回,转生于来世,有的人则不再受生死流转的束缚。” 弥兰陀王问:“那一种人会轮回再生,那一种人不会轮回再生?” 那先答:“大王!执取情爱和贪欲心的人会轮回再生,不执取情爱与贪欲的人就不会再受后有之身。” 弥兰陀王称叹道:“善哉!善哉!” (二) 弥兰陀王问:“何谓精进?” 那先答:“助善就是精进。如同将要倾倒的垣墙、房屋,如果及早用柱子支撑,就不致于倒塌。又如同国王派兵遣将出征敌国,在兵力不足,败迹将要显露时,国王立即增派兵力赶往援助,终能战胜。人有种种的恶心,犹如兵力不足,应当以善心去消灭恶念,如同国王增派兵力而战胜敌国。吾人受持五戒,就像是战斗得胜,这就是精进修持,助持善法。” 弥兰陀王不禁赞叹:“善哉!善哉!” (三) 弥兰陀王问:“什么是智慧?” 那先答:“前已对王说:有智慧的人能断诸疑惑,明晓诸善法。一个人具有智慧,就能够断除疑惑,分别善恶。”又说:“智慧如同有人持灯入暗室,能够破除黑暗,见到光明,人有智慧就如同暗室有灯明一样。又如有人执持利刀砍断树木,人有智慧就能斩断诸恶。大王!人生在世,智慧最为重要。” 弥兰陀王连声称善道:“善哉!善哉!” (四) 弥兰陀王问:“世间上的人,同样都具有头、目、四肢,为何有寿命长短、贫富贵贱、端正丑陋、身体强弱、聪明愚笨等种种的差异呢?” 那先答:“譬如众树生果,果实有酸、甜、苦、辛的不同。”那先又反问王:“这些树木为什么不同?” 王答:“最初播撒的种子不同。” 那先答:“由于每个人过去所造作的业因不同,所以就有寿命长短、贫富贵贱、端正丑陋、身体强弱、聪明愚笨等差别,如佛经说:“豪贵、贫穷、好丑,皆自宿命所作善恶自随行得之。”” 弥兰陀王听了连声称道:“善哉!善哉!” (五) 弥兰陀王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有人想做善事,是要提早行善?或是等时候到了再行善?” 那先答:“应当先行善。后行善对人是没有利益的。大王!若临渴掘井,能够解渴吗?” 王答:“不能解渴。应当事先凿井以待。” 那先说:“所以,应当预先行善。”那先又反问王:“您是肚子饿了才派人耕种,待稻谷成熟了再煮来吃吗?” 王答:“不是的。应当要事先储存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那先说:“所以,人同样的也应当先作善事。否则有所急需时,再行善就来不及了。”那先又反问王:“譬如国王素有怨敌,您是等到临出战时再集训军队吗?” 王答:“不是的,应当在平时就要储训军队。” 那先说:“佛经说:“人当先自念作善,于后作善无益,莫弃大道就邪道,勿□愚人弃善作恶,后坐啼哭无益,人弃捐中正就于不正,临死时乃悔耳。”” 弥兰陀王赞叹道:“善哉!善哉!” (六) 弥兰陀王问:“尚未证得涅槃的人,可以知道涅槃解脱的快乐吗?” 那先答:“虽然尚未证得涅槃,但是可以知道涅槃的快乐。” 弥兰陀王问:“既然尚未证得涅槃,何以知道涅槃的快乐?” 那先反问王:“不曾被截断手足的人,是否知道被截断手足的痛楚?” 王答:“自己的手足虽然不曾被截断,但是截断手足的痛楚是可以知道的。” 那先反问道:“何以知道呢?” 王答:“从断手断足者的苦痛呻吟声里,可以知道必定是非常痛苦的。” 那先说:“过去证得涅槃的圣贤,将涅槃的快乐展转相传,直至后代,因此,后人虽然尚未证得涅槃,却可由此确信有涅槃解脱的快乐。” 弥兰陀王赞叹道:“善哉!善哉!” (七) 弥兰陀王问:“尊者曾亲见佛陀的慈容吗?” 那先答:“不曾见过。” 王又问:“与尊者一同修道的沙门见过佛陀吗?” 那先答:“也不曾见过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