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巨子沈家桢简介
在美国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起伏的山峦中,有一座小镇叫肯特镇,隶属于纽约州博南郡,这里有一处掩映在茫茫林海中的佛教寺院,寺院里住着一位89岁高龄的中国老人,伴随晨钟暮鼓,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他就是在美利坚合众国航运界叱咤风云,驰骋自如,赚下天文数字钱财的沈家桢。这位大企业家已把他所有的家财捐净,一生淡泊名利,隐名埋世。全中国亿万人知道王安、王家廉、杨致远这些美国华人大企业家的名字,却不知道比他们更早取得巨大成就的沈家桢,这是为什么?无它,只因在何哲动笔之前,传播界没有系统全面地向世人介绍过沈家桢。何哲耗费了整整2年才搜集到这位大隐士的往事资料,写成这部翔实的传记。
回溯到60年前的1938年,日寇攻占了中国一半国土,中华民族处在危亡之中,抗日大军急需军用电话机,当时中国还没有生产军用电话机的能力,26岁的工程师沈家桢向国民政府提出引进德国生产线的解决方案,获政府采纳并派他只身赴德主持引进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军用电话机生产线,他在欧洲遇到了希特勒发动的波兰闪击战,英法对德宣战,在身陷欧洲战火的情况下,年轻的沈家桢临危不惧,坚持把所有的图纸和设备经过装备了抗日军队六十个军,为夺取抗战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抗战胜利後,沈家桢与众多上海交大校友在上海创办了“人人企业公司”,从事规模庞大的进出口业务,从美国和巴基斯坦进口粮食和麻布,低进平出,帮助成千上万缺粮少衣的同胞渡过了生死难关。他捐出自己的住房和金钱,在上海成立了民生实验所,帮助谢毓缙教授在中国首次研制成功白喉疫苗,挽救了数百万同胞的生命。
1952年,因内战损失了国内全部产业的沈家桢带着妻子儿女从香港绕道英国迁居美国,开始了他的新移民创业生涯。他以惊人的商业智慧,在纽约曼哈顿用2000美元的微小资本做成了1600万美元的货轮交易,创造了一个经营奇迹,50年过去了,他的这种经营手法仍然被美国企业界奉为经典。
1955年,42岁的沈家桢又创造了一个经营奇迹,他与美国前国防部长、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威尔逊、前财政部长安德森、前国防部副部长凯斯、著名大律师怀特合股成立了mtl航运集团,用八年时间从无到有发展到八十四艘巨轮,成为美国航运界的一支劲旅。在美国历史上,沈家桢是第一位与美国部长级官员、大工业巨头平起平坐成为企业合伙人的华人。
1970年,mtl航运集团与通用美国运输公司合并,沈家桢继怀特、凯斯之後接任美国轮船公司董事长兼执行总监,他再次创造了经营奇迹,用四两拨千斤的妙招筹资4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数十亿美元)在浩瀚的五大湖建起了一支庞大的现代化船队,他建造了10艘比航空母舰还大的巨型自动货轮,创造了五大湖航运的第四历史阶段。他以大企业家的恢宏气魄开创了美国西煤东运水陆联运航线,30多年过去了,这条战略航线已经为美国节省了超过400亿美元的能源进口费用,而且还在继续发挥着战略作用,为美国国力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沈家桢是经营高手,又是一位佛学造诣深厚的佛教居士,他运用佛教精神指导企业经营,从不把商场视作战场,而是视作利人利己的好地方。他提出的"赚钱=转钱"的理论源自佛教教义,慈悲深厚,禅机灵巧,独具特色,开人心智。沈家桢修行了大半辈子,每天诵经数遍,经常打坐参禅,有时还要闭关。他对佛理知见甚明,出版过十多部佛学专著。1964年,他与乐渡大法师共同创办了美国佛教会,任副会长现已长达38年。1969年,他在纽约布朗士区购买了一座楼房捐给美国佛教会兴建了纽约大觉寺。1971年投资140万美元创办了美国世界宗教研究院,其后陆续向这家宗教研究机构投资了超过700万美元的经费。1975年,他向美国佛教会捐赠了价值1000多万美元的225英亩土地,用于建造纽约庄严寺。1980年,他从航运业退休,捐款捐物,专心督造庄严寺,经过17年的辛勤劳动,耗费数千万美元,终于建成了北美规模最庞大的佛教寺庙群,塑造了美国最大的室内佛像,现已成为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和游览胜境,每年都有来自各国的人士朝拜游览。
沈家桢的日常生活充满了隐士韵味,不住豪宅,不吃山珍海味,家里没有豪华摆设,常年穿着夹克衫,衣服洗得发了白,枕巾磨出了洞,开的是廉价的四轮驱动吉普车,吃的是粗茶淡饭,吃完饭还要和夫人把一张餐巾纸撕开用。给家人定下严格的规矩,离开房间必须随手关灯,电脑打印文件,用的是背面还能利用的废纸。。。。。。就是这样一个消费抠门儿的人,扶贫济困时却从不手抖,而且从来不要求受益者给予任何回报,还衷心感谢别人给了他捐献钱财的机会,甚至能把得过他5万美元资助的人忘掉是谁。
缘起
一九八九年我应纽约菩提心基金会之邀,在侨声广播电台菩提心节目中讲「《金刚经》的研究」,每星期十五分钟,共计二十五次,由庄博慧、傅丽卿两位将演讲稿的录音带整理成文。讲的宗旨,是想抛砖引玉,藉此引发学佛的朋友,研究《金刚经》或读诵《金刚经》的兴趣,因而得大利益,走上菩提大道。亦因此之故,将王沈醒园居士所记录的一篇讲词,「为什么劝您念《金刚经》」列在卷首。在此我谨向她们三位及社会各界人士致最大的敬意,愿他们福德无边。
佛在《金刚经》里说,他从前还未成佛,在做菩萨的时候,他曾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的佛,没有漏失过一位。照理来说,他供养了这么多的佛,其功德应该是大得无法想象。可是,佛说,他供养了这么多佛的功德,还不及在末法时代,能够受持《金刚经》所得的功德大!
谨愿受持《金刚经》的朋友同证佛道,早登无上菩提!
(一)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建议
最近在纽约大觉寺讲了两次「如何读《金刚经》」,著重于字音及如何读断句子,好像颇得听众的欢迎。特别是初读《金刚经》的,发觉有许多地方,和他原先以为是对的并不相同。事后有人建议我应该将它写出来,也许有很多人会得到好处。其实,祇要诚心诵经,念错几个字也没多大关系,各地方言就有许多不同,顶要紧的是掌握住经中的意义。又何况我所知有限,所谓对,也是主观的见解,不过能够满足几位同修的愿望,也是应该,所以就写出来,抛砖引玉,望能多得读者的指正,欢迎有新的意见。
中国的文字很美,包容性极大,古文不用标点,所以往往有各种不同的读法和解释。千余年来,因为抄写及印刷校对的不够精确,差异错误,在所难免。《金刚经》版本极多,各种版本有不同出入的地方,恐怕比任何经典都多,于是许多大德的批注,因为依据不同版本的经文,也可能颇有出入,有的地方,使读者莫知适从!譬如须菩提第一次所问的「应云何住」,许多近代版本印成「云何应住」,一字易位,影响极大。又如「不」字,可有三种不同的读音及意义,也容易为人忽略。
依据我看了近二十种不同版本的结论,认为台湾大乘精舍印行的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校正本》为最合理,他参考了十一种版本的经文、注、疏、赞述,有敦煌石室发现的一千多年前唐朝书法家柳公权书写的《金刚经》(石刻)文,有九百多年前东传到日本再传回来中国的《金刚经注》,以及清朝乾隆时的《金刚经疏记汇编》等等,江居士的校正严谨,是值得介绍的。
这次即采用这本校正本作为蓝本,经文与目前的流通本,有多处不同。我建议读经大德参考大乘精舍所印江居士的校正本内的校勘记。另外,我依照下列二个原则,加以注音及简单的标点。
1.一个字如有多种读音及意义的,则根据《辞海》加以注释。
2、加入简单标点符号,并不采用校正本原有的标点。
很有趣的是,《金刚经》的前半部,似乎读音、句读等的问题比较多,后半部则很少。现在请各位逐字逐句的研读下去。如果觉得太长,不妨中途休息。如果能有一字一句合您的意的,就很不错了。
(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略)
(三)为什么劝您念《金刚经》
王沈醒园记录
镜 蜡 喻
一九八一年,我在纽约华美协进社讲「学佛缘由」。当时我用了一个明镜和蜡的比喻,我说:「澄澈光明的本性,是人人本来具有的,然而多生以来,却为贪瞋痴无明所覆盖,以致忘却本来面目,颠倒虚妄,脱不出生死轮回。这好比一面原本净澈的镜子,被涂上层层厚蜡,把光明遮盖了。」我用这个譬喻,说了几个例子,来看世上的人,结论都不能将蜡消除。于是有人问我说:「你说明镜和蜡的譬喻虽然不错,可是说来说去,似乎没有人可以将蜡消除,您能不能教我们一个迅速除去蜡的方法?」当时我的回答是:「十分抱歉,我也正在追求这个问题的答案,但还未找出适当的方法。」八年后的今天,我很开心在这里向各位报告,我现在有一个方法,可以介绍给各位。
诸位尽管依旧修净土,或修禅、修密,只要抽出一部份的时间依照我介绍的方法去修,就会逐渐将镜面的蜡熔化;不但蜡可以熔化,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所谓明镜,也是蜡做的,也一并熔化无余。
什么方法呢?──念《金刚经》。
现在,且让我将这段因缘向各位一叙。
发愿每日持诵《金刚经》
一九八八年七月三日,庄严寺正举办佛学夏令营,当天下午我有两小时的课,那时内人居和如病况不轻,我原想不去了,可是她坚持要我去讲。我赶去讲了一个多小时后,匆匆赶回。
和如情况如常,并无什么不妥。夜间十一时许,雷久南博士和我及家人围坐床前,和如忽然要我*近她,并示意伸出双手互握,她张目注视着我,我轻声问她,是不是什么地方痛?她表示没有。我微笑地看着她,并紧握着她的双手。忽然间,我觉得她的眼珠不动了,且微微张着口,我听到轻微的「浦」的一声,一下子什么都静止了。全家抑制悲伤,同声念阿弥陀佛,和如自己缓缓地闭上口眼。我左手握着她的左手,不停地念佛八小时。
第二天一早,替和如换好衣服,我到家中小佛堂拜佛,一眼望见佛台上摆着一本《金刚经》,这是和如十八年来,每天早课必诵的经本,当时我发了一个愿,我要继续替和如做她的晨课,每天诵《金刚经》。此后我每天或念一遍,或研读《金刚经》的各家批注,或自己思考经义,至少半个小时,至今从未间断,自觉所得益处远超过以往四十余年,断断续续地念经看注。
《金刚经》实在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而我之能每天受持《金刚经》,和如度我之恩,不敢或忘。多年来,我曾几次看过人们辞世的情形,弥留之际总是痛苦的!尤其是癌症患者,病情越重就越痛苦,必须靠止痛剂来减轻身体的痛苦。但止痛剂用多了,会使神志不清,陷于昏迷状态。
和如(沈家桢博士的妻子)患的是骨癌,我一直在担心到后期,她会承受不了那种刻骨椎心之痛,可是她没有!在去世的前两天,她不但停止服用止痛药,连一粒安眠药也不须要,她的头脑完全清醒,八个小时后为她换衣服时,身躯柔软,肤色如常,就像入睡一样。
这种现象,是许多亲友所共睹的。她走得如此的安祥自在,是许多学佛修行人所向往,而不易获得的往生善果。我极为羡慕。
十八年来,她每天诵念《金刚经》,真可谓「功不唐捐」啊!
怎样念《金刚经》
现在我想贡献各位一些怎样念《金刚经》的方法。我觉得念《金刚经》,是老少咸宜,小大由之的。为什么说老少皆宜呢?年纪渐老,行动不便,外出听经闻法,不易随心所欲;再则佛教经典太难懂,法门又多,明师难求,缺乏经常指导,不知如何修行。《金刚经》译文流畅易读,一本在手,已够修持,所以是老少皆宜。为什么说小大由之呢?因为《金刚经》可以完整全部念一遍,也可以只念一段或其中几句,经中不是常说「乃至四句偈等」,拿一段或几句经文,仔细寻释经义,实在是意趣无穷哩!
今天想介绍给各位的,就只有三小段,对我们而言,这三小段已是《金刚经》的精华了。第一段是佛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在这段中,佛说的「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这句「众生之类」就是指凡众缘和合而生的都是众生。
各位想一想,宇宙之间那一事物不是由众缘和合而生。有情的人类、动物固然是众缘和合而生,无情的植物、矿物等也是众缘和合而生。有形质的物体是众缘和合而生,无形质的思想事象也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一切众生之类是指宇宙间一切的事物思想。因为众生乃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无论是人、是物、是思想,都是瞬刻在变化,并非永恒。如梦如幻,但也不是没有,它们都是不生不灭的本性,在这不生不灭的本性中,生起幻化虚妄的各种相,名为众生。「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句话好像很难懂,其实就是要使这一切众生都回归不生不灭的本性。所以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是佛陀教我们应发广大的心愿,这正和各位常念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一样是发大愿。
第二小段,佛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从现代科学理论,宇宙万物最后的本质都是「能」,然则我皆令入涅槃而灭度之,不但众生灭度,我也灭度。换句话说,一切都是「能」。所以佛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既然一切都是能,还有什么人我众生之分?这就是「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正因为众生都是「能」,本来就是不生不灭,如此那有众生得灭度?这就是佛所教的大智。
第三小段,佛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是佛所教的大行。这几句话含义极丰富,布施有有相布施、无相布施。有相布施所得福德是有相和有限的,也就是所谓的人天小果。无相布施的福德,佛用虚空作比喻,是不可思量。而《金刚经》所著重的是无相布施。通常说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其实不只是以外在为施舍对象才是布施,在自身修行中,还可以有更深入,更广泛的布施意义。如六波罗密中布施舍贪,持戒舍瞋、贪、放逸,忍辱舍瞋,精进舍懈怠,禅定舍散乱,般若舍两边空、有见。舍就是布施,波罗密多就是于法行无所住,亦即对万法的表相不起执著。各位,要知道烦恼及贪瞋痴都因取著相而生,所以于法无所住,实是大行的中心。
为什么劝念《金刚经》
诸位同修,从上面三小段文来看,大愿大智大行,佛法的精华都包含在此。大愿大智大行不但修慧而且修福。在这里我想和各位提一提:知识分子的习性,重视研读书本,因此信佛教的读书人,大都注重修慧而忽略了修福。有的学者更是把佛法作为一门学问,皓首穷经,常有时不我予之叹。佛在金刚法会上一再强调,修慧求解固然重要,修福也同样重要。须知人身难得,久远以来,我们一定做过许多好事,不然不会生而为人;但亦难免做过恶事,恶因会有恶报,修慧不修福者,往往会障碍丛生,多病多痛,而且临终业障出现,可以使一生几十年的修行,毁于一旦。所以修福消业,十分要紧。
《金刚经》教人修福修慧消业,是一部各方面都顾到的完善佛典,无怪乎佛在经中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说:「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各位想一想,你是不是也希望曾在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因为有这样的功德福报感应,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劝各位亲爱的同修,将念《金刚经》列入您们日常的课程,也算是我报答曾经是各位的一位好同修,居和如度化我的深恩,谢谢各位!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廿六日 讲于纽约 大觉寺
《金刚经》的功德
《金刚经》在中国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经典,是纪录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须菩提问答对话的一部经。读诵这部经的人很多,可是我们往往念过就算了,正和念佛一样,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又有几个人心里存著阿弥陀佛普度众生不可思议的无边功德?我想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弥陀佛普渡众生的不可思议无边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弥陀佛相应,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如此,念经也如此,所以如果我们念《金刚经》时,能心中念念不忘《金刚经》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金刚经》里讲的道理相应,更能得到好处。
「《金刚经》的功德」这个题目,说得完整一点,应该是「受持《金刚经》的功德」。所谓「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了解要更进一步,换句话说,了解了一个道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诚心接受,这是「受」的意义。「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后,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上。所以受持《金刚经》,简单的说,就是明白了解《金刚经》的道理,有了信心,诚心接受,而且忆念不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上,这样才可以叫「受持」。这样的受持读诵,或为他人解说,并不一定要全部的经文,经中一再地说「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即使是一小段,几句经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难以想像了。
佛是一位非常细心、非常慈悲的老师,他担心我们的心量太小,容纳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刚经》有这么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别在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我若具说者」就是说,我如果将这种功德统统讲出来,或者有人听了,心里会起狂乱,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毁谤,造意业、口业,这样反而害了这个人,所以佛说,我实在还没有将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在《金刚经》里统统讲出来哩!
那么,佛在《金刚经》里已经讲出来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几种譬喻说明。首先拿布施七宝的福德来比较。「七宝」简单的说,就是金银珍宝。「布施」就是帮助他人。「七宝布施」是拿金银珍宝来帮助他人。在《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个福德大不大呀?三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现在的天文学家说的「银河系里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装满了这许多世界的珍宝来帮助人,这样的福德大不大呀?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佛又说:倘若另外有一个人,他受持《金刚经》,甚至只拿一小段,或几句经文,解释给别人听,这个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个人用七宝去帮助别人的福德更大,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可是这还只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而已。
再看经文,佛用恒河的沙做比喻,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河中的沙很细,是出名的多沙的河。佛说如果我们有像恒河沙那么多的恒河,再把这许多恒河的沙加起来,这么大的数目,如果装满了这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你说福德大不大呀?须菩提说:那真是大得无可比喻了。可是佛又说,倘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希望各位听到这里,不要怀疑不信,心即狂乱,因为佛是不说谎话的。各位请想一想,佛如果将福德说得小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又何必骗我们?所以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实在是非常大的。
不仅如上所说,在《金刚经》的最后一段,佛用无量阿僧祇世界来比较。「阿僧祇」是印度梵文「无数」之意。换句话说,是拿无量无数的世界的金银珍宝来助人,这样的福德,还不及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为人演说的福德。
佛在《金刚经》里又说,他从前还未成佛,在然灯佛给他授记之前,他曾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的佛,没有漏失过一位。照理来说,他供养了这么多的佛,其功德应该是大得无法想像,可是佛说,他供养了这么多佛的功德,还不及在末法时代,能够受持《金刚经》所得的功德大。
各位听到这里,千万不要心即狂乱,狐疑不信,佛就是担心我们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错失良机,所以在《金刚经》里,非常恳切地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以他自己亲证的经验,知道《金刚经》的功德是这么大,他殷切地希望我们这些后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获得最大的功德,不要浪费宝贵难得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再的强调《金刚经》的福报功德。其实《金刚经》的福德,还不止如此哩!佛又以用身命来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刚经》的福德做一比较。
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佛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中午又以像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晚上也以像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如此不断地布施了无量百千万亿劫,而他所得到的功德,还不及另外一个人,他一听到《金刚经》,就生起信心,并且相信《金刚经》的道理所得的功德多,更何况他相信了后又能书写,能念,能受持,能为他人解释。所以佛做了一结论,他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金刚经》是佛在般若法会上讲的。般若是佛亲证的空性体验,是不著行相的教理,可是佛在《金刚经》中,这样一再强调受持解说《金刚经》的福德功德,我希望各位能细心体会其中的含义。
下面我为各位讲一个「罗汉托空钵」的故事,来结束这段「《金刚经》的功德」。
从前印度有一个罗汉,这个罗汉依印度的规矩,每天都要出去托钵,就是拿个大碗,沿街去讨东西吃。这天,他走了很多的路还未讨到东西,钵里还是空空的,他走到王宫的门口,看见一只大象,满身挂满了珍珠璎珞,显然已吃得饱饱地,站在王宫的门口。罗汉看了这只象,不禁心生感叹,他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他说我往世只注重修智慧,研究经典,但没有去修福德,所以虽然成了阿罗汉,却因没福报,所以今天没人供养我,我的钵里还是空空的。这只大象,他往世只晓得修福,没修智慧,所以今世是只象。可是他福报大,养在王宫里,吃得饱饱的,满身都挂满了璎珞珍宝,可是终究是只呆象。由此看来「福慧双修」实在十分重要,而受持《金刚经》,不但可以开智慧,还有不可思议的福德。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