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金刚经网

《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洪州禅的影响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3-06-27 17:53:30作者:久久金刚经网

《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洪州禅的影响与发展

《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洪州禅的影响与发展

◎释慧昭

◎发表于 2007禅与人间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本文主题是“《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洪州禅的影响与发展”,研究范围主要是就《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于洪州禅的形成、影响与发展,做为研究方向,让大家对洪州宗的主要思想——人间生活禅的形成、影响与发展能够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至于全文之架构,将分成五章。

  《金刚经》是一部人成佛的圣典,也是一部人间佛教思想的经典,人间佛教就是大乘菩萨道的佛教1。《金刚经》对中国佛教影响非常大,不论空宗或有宗,皆曾对本经作过注疏2。隋唐之际则直接影响了禅宗思想的形成。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最彻底的一个宗派。由达摩祖师至三祖僧璨大师,禅宗对于中国佛教的影响还不是很大。不过,到了六祖惠能大师,禅宗的思想即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惠能大师对于后代禅宗最大的影响,就是提倡人间生活禅,生活即是禅的一部分,这正是中国禅的新风貌。

  惠能大师创立了人间生活禅,而把人间生活禅发扬光大的,就是马祖道一禅师及其后弟子们所创立的洪州禅。

  人间生活禅不但是惠能大师禅法的主要特色,也是后来洪州禅最主要的禅法思想,而这种禅法思想的形成,可说是受到《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的主要影响。

  《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整个南宗禅影响非常大,从惠能大师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大正48?351下),到马祖禅师的“平常心是道”(大正51?440上)、百丈禅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大正48?1119上)、黄檗禅师的“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大正48?384上)等等,可说都是彻彻底底在落实《金刚经》的人间佛教思想理念,而这种人间佛教思想,从惠能大师后,即演变成为人间生活禅,人间生活禅不但是惠能大师禅法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促成洪州宗人间生活禅形成的主要因素。我们单从惠能大师以后,南宗禅即以《金刚经》来作为印心的圣典,就可以知道《金刚经》对于整个南宗禅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尤其是洪州宗的人间生活禅思想理念!

  洪州宗为马祖道一禅师(709~788)及其弟子们所创立之门派。洪州为江西南昌县之通称,其地有马祖禅师所住之开元寺、石门山宝峰寺、百丈禅师所住之百丈山大智寿圣寺、黄檗禅师所住之黄檗山黄檗寺等名刹。马祖禅师一向住洪州,大扬禅风,故其门派称“洪州宗”,又称为“洪州禅”。

  说到洪州宗人间生活禅思想的形成,首先就要了解洪州宗的开创者:马祖禅师的思想理念,洪州宗人间生活禅思想的形成,主要是以马祖道一的禅法思想为主。至于马祖道一的人间生活禅思想形成,主要来自三方面:

  (一)南岳怀让

  据《景德传灯录》记载:唐先天二年,怀让禅师(677~744)始往衡岳居般若寺。开元中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道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道一曰:“师作什么?”师曰:“磨作镜。”道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师曰:“坐禅岂得成佛耶?”道一曰:“如何即是?”师曰:“如人驾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师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马祖道一听闻开示后如饮醍醐,即礼拜怀让禅师。3

  从上面的公案可知:怀让禅师所说的“磨砖不能成镜,打坐岂能成佛,禅非坐卧,于无住法,不应取舍”,可以说对马祖禅师的思想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我们从马祖道一后来的思想中就可知禅不一定在坐,行住坐卧、出坡作务皆是禅,如马祖道一常开示众人:“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又说:“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禅,不修不坐,即是如来清净禅。4”由以上的说明即可知马祖禅师的人间生活禅思想形成,是受到怀让禅师很大影响的。

  (二)六祖惠能

  马祖禅师的人间生活禅思想除了受怀让禅师影响外,另外,六祖惠能大师可说也是影响马祖道一思想甚钜者。如惠能大师于《坛经》里说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大正48?359下)惠能大师又举佛经来说明:“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大正48?359下)

  另外,惠能大师禅法的主要思想即以“无念为宗”,而无念后来发展为马祖禅师的“平常心是道”。马祖禅师的禅学思想主要特色即“平常心是道”。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载,马祖常开示众人:“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大正51?440上)

  马祖道一所说的“平常心”即惠能大师所说的“无念”,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如《六祖坛经》:“无者无二相。”(大正48?353上)二相即有对待的,如空有、烦恼菩提、善恶、圣凡、是非、好丑…等,无二相即超越一切是非、善恶、凡圣…等对待。马祖禅师把惠能大师的“无念”发展为“平常心”,使惠能大师所言之心为当下现实之心的特点更加地突出。由此可知马祖道一的人间生活禅思想的形成,也是深受惠能大师的影响5。

  (三)《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

  马祖禅师的人间生活禅思想形成,除了受到六祖惠能大师及怀让禅师影响外,另外,影响马祖道一人间生活禅思想最深远的,莫过于《金刚经》的人间佛教思想了!

  上面已经提到:《金刚经》对于六祖惠能大师所创之南宗禅影响非常深远,尤其《金刚经》的人间佛教思想理念,可说是直接促成南宗人间生活禅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人间生活禅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

  《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于南宗人间生活禅的形成,是有著决定性因素的,尤其马祖禅师及其后弟子们所创立之洪州人间生活禅,受到《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的影响更大、更直接。马祖道一不但继承了惠能大师的人间生活禅,且更进一步发挥了《金刚经》人间佛教的根本精神,把佛陀在《金刚经》里教导诸菩萨摩诃萨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法门----时时善护清净心,融摄在他的禅法中,让佛法更加人间化、生活化,使佛法更加地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由此可知:洪州宗人间生活禅思想的形成,是受到《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非常大的影响!关于这一点将于下一章再做详细说明!

  总之,马祖禅师人间生活禅思想的形成,不但受到怀让禅师及惠能大师的影响,尤其《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于马祖道一的影响更大、更直接,因此才能开创出洪州人间生活禅的一片广大天地!

  (一)《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马祖禅师的影响

  上面已经提到:马祖禅师不但继承了惠能大师的人间生活禅,且更进一步发挥了《金刚经》人间佛教的根本精神,使佛法更加地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如《金刚经》序分一开头即说明著:佛陀在日常生活里,处处展现著般若,处处展现著佛法,因为离开了生活就没有般若,离开了生活就没有佛法,佛陀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配合了六度而去实践佛法的。因此马祖道一:“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6(大正51?440上)

  为何马祖禅师说: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因为《金刚经》的教法,就是大乘菩萨道的教法,是佛陀教导诸菩萨摩诃萨应该如何于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行六度、修一切善法。佛陀告诉诸菩萨摩诃萨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方法,就是应该要如是生清净心,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金刚经》所言:“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正8?749下)

  生清净心就是“无住生心”,此乃《金刚经》的根本无上心法,也是南宗禅以心印心的心法。如《六祖坛经》:“如来入涅槃,法教流东土,共传无住,即我心无住,此真菩萨。”(大正48?345中)《金刚经》的无住生心,就是后来南宗禅所传的心法,也是人间生活禅的思想重点。如惠能大师所说的“无念”、马祖禅师所说的“平常心是道”、黄檗禅师所说的“无心道人”、临济禅师所说的“无位真人”等等,都是属于这个心法7。此乃佛陀教导诸菩萨摩诃萨在日常生活中,不论行住坐卧,应机接物,或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波罗密,都要如是生清净心,也就是要时时善护清净心,即以无住的心,来发菩提心,以无住的心行六度等一切善法,以无住的心来成佛。因为菩萨如果心有所住,即不名为真正的菩萨。所以菩萨的心要住在那里?就是无住。能够我心无住,才名为真菩萨。

  另外,佛陀在《金刚经》也说到:“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大正8?750中)无所住心就是非住,非住就是无住,即不住于空,不住于有,不住于一切是非、善恶、烦恼…等种种境界上。这就如马祖道一所说:“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马祖所说的“无”,就是无所住,即无住于造作、是非、取舍、断常、凡圣等,这与怀让禅师所说的“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是有著相同意义的。

  “平常心是道”是洪州宗的重要思想,其保持了曹溪禅,也可说是人间生活禅的主要特色。而这思想的形成,主要就是来自于《金刚经》人间佛教的核心思想---生清净心,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于马祖禅师的影响是非常深广的,除了“平常心是道”,另外,像马祖禅师的另一重要思想“触类是道8”“立处即真”也是受到《金刚经》非常大的影响。

  马祖道一主张一切之起心动念、扬眉瞬目等日常生活皆是佛性之显现。而这种“触类是道”“立处即真”的人间生活禅思想理念,就是来自于《金刚经》的“一切法皆是佛法。”(大正8?751中)如马祖禅师所说:“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立处即真,尽是自家体,若不然者,更是何人?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解脱,解脱者即真如,诸法不出于真如。9”

  一切法皆是佛法,不但启发了马祖禅师“触类是道”“立处即真”的思想,且更进一步影响到后来的临济宗。临济宗主要思想即“立处皆真”与“无位真人”。有关临济禅师的禅法思想,将留待下一章“洪州宗人间生活禅思想的发展”再做详细介绍。

  (二)《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马祖弟子们的影响

  上面提到:“平常心是道”,是马祖道一禅师的主要思想,也是洪州宗人间生活禅的核心思想。因为除了马祖道一为人说“平常心是道”外。另外,像马祖道一的弟子南泉普愿禅师,也为赵州禅师说“平常心是道”(大正51?276下);南泉禅师的弟子长沙招贤,也为人说平常心,如僧问:“如何是平常心?”师云:“要眠即眠,要坐即坐”(大正51?275上);马祖道一的弟子大珠慧海禅师也说:“心真者语默总真,会道者行住坐卧是道”(大正51?443中)。

  例如有源律师问大珠慧海说:“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有源:“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有源:“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有源:“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校,所以不同也!”10大珠慧海所言行、住、坐、卧、吃饭、睡觉皆是用功,尽是道,是因为禅师念念都能无所住,心无系缚,所以合于道,这也就是“平常心是道”!

  洪州宗可说人才辈出,而其人间生活禅的思想理念皆深受《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的影响。除上面所提到马祖的几位弟子外,另外像马祖道一的高徒百丈禅师(720~814)所提出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即为人间生活禅的最佳写照。

  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二所载:“佛教入中国四百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处,或寄律寺,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实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如天竺之称舍利弗、须菩提,以齿德俱尊也。作广堂以居其众,设两序以分其职,而制度粲然矣。至于作务,犹与众均其劳。常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大正48?1119上)

  之前已提到:禅宗从惠能大师开始,提倡人间生活禅,生活即是禅的一部份,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大正48?351下)这正是新的中国禅风格。后来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僧团聚众而居,体制自此更为完备。尤其百丈禅师把禅堂的形式与功能又作了调整,如《百丈清规》中僧堂制:“又令不论高下,尽入僧堂,堂中设长连床,施椸架,挂搭道具,卧必斜枕床唇,谓之带刀睡。为其坐禅既久,略偃亚而已。朝参夕聚饮食随宜,示节俭也。”(大正50?770下)

  从上段引文可知:百丈禅师所新设的僧堂内已具有坐禅、饮食、睡眠三种功能,且僧堂内的坐禅表现为集体的行为。这正是新兴禅寺的僧堂与以往的禅堂,在形式上及意义上最显著的差异。以往禅堂中对于坐禅、饮食、睡眠的三种功能是尽量避免混淆的。如《十诵律》卷二十三自恣法中言:“扫洒食堂,扫除竟,入室坐禅。”(大正23?165上)

  在印度佛教时代,坐禅有专门的禅堂。而在中国的天台宗寺院也曾专设止观堂以行禅修。然自唐开元中,百丈禅师作清规,设长连床于僧堂,率众尽入居之。由此可见,百丈禅师后所设的僧堂已不是原有意义上的禅堂,而是一种经过修正的,其不局限于坐禅并超越之。他把禅的修行与寺院全体生活相结合,也就是在达到开悟的过程中,僧堂的职能属于全体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禅堂也不是修行的一个完全独立的阶段。这可说就是人间生活禅修行的具体呈现,因为佛法并没有离开生活,禅并没有离开大众。

  百丈禅师的人间生活禅,可说就是来自于马祖禅师、惠能大师及《金刚经》的人间佛教思想理念。《金刚经》:“一切法皆是佛法。”(大正8?751中)一切法皆是佛法有两种涵意:第一是一切法都是缘起法,所谓“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11;第二是一切法都是能够让我们觉悟的法。为什么说一切法都是能够让我们觉悟的法?因为佛就是“觉”,所以一切法都是能够让我们觉悟的法。因此扫地会开悟,典座也会开悟,行住坐卧,出坡作务等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法,都可能是我们悟道的因缘,因此禅并不一定只局限在坐。这就如朝廷内侍薛简问惠能大师:“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由坐也。”(大正48?359下)惠能大师还特地引《金刚经》的经文:“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大正48?359下)来加以说明。

  《金刚经》序分一开头即说明著:佛陀在日常生活里,处处展现著般若,处处展现著佛法,因为离开了生活就没有般若,离开了生活就没有佛法,离开了生活就没有禅,佛陀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配合了六度而去实践佛法的。这也就是马祖道一所说的:“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由以上的说明可知:百丈禅师可说把《金刚经》人间佛教的精神、惠能大师的人间生活禅,及马祖道一所提出的“平常心是道”更加具体的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让禅与生活更加地结合在一起。

  (三)《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黄檗禅师的影响

  《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于洪州禅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除以上所谈到马祖禅师及其几位大弟子外,另外,百丈禅师的高足黄檗禅师也是深受《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的影响。据《百丈怀海禅师语录》所载:马祖禅师的八十四位高足之中,以百丈禅师得大机,黄檗禅师得大用12。

  黄檗禅师(?~850)的禅法特点即融实相与心性为一体,在空万法的同时突出了众生清净的本心,并在强调“心即佛”的基础上发挥了念念无心、无得无著即是解脱的思想13。

  黄檗禅师的禅法特点就在于“无心道人”,“无心道人”就是马祖道一所说的“平常心”,也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无念”,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或“生清净心”。如黄檗禅师所说:“当体便是,动念即乖”(大正48?379下),此思想即来自于惠能大师,惠能大师:“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执,长御白牛车。”(大正48?355下)动念即乖,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有念念成邪”,无念即于念而离念,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黄檗禅师称之为“无心”,所以说“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大正48?380中)

  黄檗禅师的禅法,很多都是来自于《金刚经》的思想,在《传心法要》与《宛陵录》中就引了很多《金刚经》的经文,如《宛陵录》中有人问黄檗:“佛度众生否?”黄檗:“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又问:“现有三十二相及度众生,何得言无?”黄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14”另外,黄檗禅师于《传心法要》中说到:“故如来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净心。”(大正48?380中)“故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大正48?382上)“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大正48?383下)“故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大正48?383上)

  以上黄檗禅师所引的经文,可说都是来自于《金刚经》的思想,由此可知《金刚经》对于黄檗禅师的影响是如何地深远!尤其他的人间生活禅思想理念,更是受到《金刚经》很深的影响。如其在《传心法要》中提出:“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大正48?384上)黄檗禅师的这段话可说是人间生活禅的最佳诠释。每天不离开一切事,也不被各种境界所迷惑,才名为自在人。这与有些人认为参禅修行一定要离群索居、闭关修行,或最好是每天事情愈少愈好的人来说,可说思想上有很大的差别。黄檗禅师认为佛法在世间,禅就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能够不被诸境惑,念念不见一切相,那每天不离开一切事,也能够自在解脱。因此他说:“终日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与摩时,无人无我等相。”(大正48?384上)而其对于禅的诠释是“当体便是,动念即乖”(大正四八?三七九下)黄檗禅师更希望学人“莫逃境以安心14”,因为“心”如果不安,到那里都不会安的。佛法当体即是,动念即乖。这就是马祖禅师所说的“触类是道”、“立处即真”,也是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法皆是佛法”。

  黄檗禅师的禅法思想可说就是来自于《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的理念,也是惠能大师佛法世间觉的具体实践,更是洪州人间生活禅的整个禅法特色。

  《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黄檗禅师的禅学思想影响非常大,而这也直接影响到后来临济禅师的禅学思想。例如黄檗禅师在接引学人时常以掌打、棒喝为方便,并以常人难解的语言或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心地或启发人自悟。如临济义玄初参黄檗禅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三度发问,三度被打。临济乃自恨障缘深重,天资愚钝,不领深旨,拟往别处行脚。辞别时,黄檗叫他去参高安大愚禅师。大愚问临济在黄檗处的情况,临济告以三度被打的经过,不知过在何处?大愚:“黄檗与么老婆心切,为汝得彻困,犹觅过在?”义玄言下大悟,乃曰:“佛法也无多子。”大愚揪住曰:“适来道我不会,而今又道无多子,是多少来?是多少来?”义玄于大愚肋下打一拳。愚托开云:“汝师黄檗,非干我事。”义玄回到黄檗处,黄檗问云:“汝回太速生!”师云:“只为老婆心切。”黄檗云:“遮大愚老汉待见与打一顿。”义玄曰:“说什么待见,即今便打。”遂鼓黄檗一掌。黄檗哈哈大笑15!

  在此我们应该注意到,临济禅师:“说什么待见,即今便打。”此即告诉吾人,要善于把握当下的因缘。禅宗时时要我们活在当下,不打妄想,这思想就是来自于《金刚经》,《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大正8?751中)即是要我们时时活在当下,不住于过去、现在、未来。因为佛法当体即是,动念即乖。所以黄檗禅师:“更时时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大正48?384上)

  所谓“住”,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有所住就有系缚,若“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大正48?353上)

  依笔者的看法:惠能大师所说的“前念”即《金刚经》所说的“过去心”,也就是黄檗禅师所说的“前际”;“今念”即“现在心”,即黄檗所说的“今际”;“后念”即“未来心”,即黄檗所说的“后际”。无住即不执著于过去、现在、未来。因为有所住,就有系缚,有系缚就不得解脱自在。《金刚经》:“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大正8?751中)诸心就是一切心,非心就是无心,无心并不是没有心,而是无住心,也就是说:一切心都是无住性的。所以黄檗禅师于《传心法要》:“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大正48?380中)

  “无住”是南宗禅的心法,也是禅师们能不能真正过著自在解脱之人间生活禅的关键点。如《六祖坛经》:“如来入涅槃,法教流东土,共传无住,即我心无住,此真菩萨。”(大正48?345中)这段经文说明著:佛陀入涅槃后,佛陀教法传到中国,共传那一个法?就是“无住”这一法,能够我心无住,才名为真正的菩萨。所以佛陀于《金刚经》说:菩萨“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大正8?750中)

  的确,能够我心无住,才名为真菩萨,能够我心无住,才能如黄檗禅师所说:“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大正48?384上)能够我心无住,才能“终日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大正48?384上)能够我心无住,才能“百花丛里过,一叶不沾身。”(大正48?229中)能够我心无住,才能“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大正48?396上)

  黄檗禅师的主要心法就在于“无心道人”,而此法传给临济禅师,就成为“无位真人”,“无位真人”是临济禅师的主要思想,而其禅法思想来源,就是来自于黄檗禅师,黄檗禅师的禅法思想,对临济宗的创立及影响发展是非常大的。

  上一章已提到:《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法皆是佛法”,不但启发了马祖道一“触类是道”“立处即真”的思想,且更进一步影响到后来的临济宗。

  临济宗主要思想即“立处皆真”与“无位真人”。临济义玄认为佛法不离开现实生活,佛道“触目皆是”,只要“处处不疑”,“随处作主,立处皆真”,“无不甚深,无不解脱16”。很显然地,临济禅师这种“立处皆真”的自悟,是对洪州宗人间生活禅的继承和发展,其结果是使禅者在修行实践中,把禅与日常生活行为更普遍地联系起来17。因此临济禅师:“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疴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大正47?498上)平常“无事”,并非说没有事,“无”就是“无所住”,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的穿衣、吃饭、睡觉、大小便等,都要能够心无所住,因为如果心有所住,就有系缚,有系缚就不得解脱自在。所以黄檗禅师:“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大正48?380中)无心就是无住心,在日常生活中,不管穿衣、吃饭、睡觉、大小便等,只要能够念念无所住,念念不取于相,那就能够自在解脱。

  有学者认为临济禅师“立处皆真”是来自于后秦僧肇《肇论》〈不真空论〉的思想,笔者认为这是有待商确的。如杨曾文先生在〈临济义玄禅法的现实主义性格〉一文中提到:“‘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在《临济录》中引用两次,其中‘立处皆真’是取自后秦《肇论》〈不真空论〉的‘不动真际而为诸法立处,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18。

  依笔者的看法:临济禅师“立处皆真”的思想并非来自于〈不真空论〉,而是来自于洪州宗的马祖道一禅师,马祖说:“立处即真,尽是自家体,若不然者,更是何人?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解脱,解脱者即真如,诸法不出于真如。”(大正51?440上)由这段引文即很清楚了解到:临济禅师“立处皆真”的思想必定是来自于同属南宗禅的马祖禅师,绝不会是来自于不同宗派的空宗思想。

  临济禅师另一重要思想即“无位真人”,如临济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大正47?496下)“无位真人”乃指我们的“真如佛性”。真如体性此说明著无佛可求、无道可成,无法可得。人只要能常觉不住、随缘生活,更不别求,知身心与祖佛不别,当下无事,便自然与佛无二。所以当学僧问临济:“如何是无位真人?”临济下禅床捉住学僧:“道!道!”学僧想要回答时,临济马上推开学僧:“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19”

  在此有两个需要注意的重点:一、当学僧要回答临济禅师的问题时,临济马上推开学僧;二、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这说明著:真如佛性不是能够以语言文字来加以说明,所谓“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即是此义。另外,真如佛性也非以求而得,这就如同梁武帝问达摩祖师:“如何是真功德?”达摩:“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20黄檗禅师也说到:“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大正48?379下)

  “无位真人”依笔者的看法:应该就是临济老师黄檗禅师所说的“无心道人”或“无为道人”。黄檗禅师认为禅者应该是“绝学无为闲道人21”。黄檗禅师是福建人,“无为”与“无位”的闽南话大致同音。而“无位真人”又称“无依道人”,“无依”即“无心”,“无心”即“无念”,“无念”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如《金刚经》:“如来所说诸心,即为非心,是名为心。”非心就是无心,也就是无住心。所以黄檗禅师:“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大正48?380中)又说:“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大正48?380下)皆在说明无心的重要性!

  洪州禅对于后来临济宗禅法的思想发展影响是非常大的,除了上面所介绍之外,另外,像马祖禅师对百丈禅师的大喝22、黄檗禅师对临济禅师的棒打,可以说开启了后来临济宗的棒喝禅23。只是后来的学人,没有以往禅师们那种真实的见地,鹦鹉学语,有样学样,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这也难怪临济禅师在即将圆寂时说:“吾灭后不得灭却吾正法眼藏。”弟子三圣出来说:“怎敢灭和尚正法眼藏。”临济:“已后有人问你,向他道什么?”三圣便喝!临济禅师:“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言讫即端然示寂24。

  洪州宗人间生活禅思想的发展除了对临济宗有很大影响外,另外,其对赵州禅师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赵州禅师是南泉禅师的高足,南泉普愿是马祖道一的大弟子,曾有独超物外之誉。而赵州禅师可说也是一位道道地地的人间生活禅的具体实践者。如有学僧问赵州禅师:“未审和尚还修行也无?”赵州:“著衣吃饭。”学僧:“著衣吃饭寻常事。未审修行也无?”赵州:“你且道我每日作什么?25”

  的确,穿衣吃饭虽然只是生活中的平常事,但也没有离开佛法,这就如有源律师问大珠慧海说:“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有源:“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此说明著:人间生活禅是不离日常生活中的穿衣吃饭睡觉,而这思想就是来自于马祖道一所说的“平常心是道”。一般人要穿衣吃饭睡觉,悟道以后同样要穿衣吃饭睡觉,所不同的,就在于能不能当下念念无住。

  洪州人间生活禅对赵州禅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据《五灯会元》卷四记载:“师(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卍续藏80?93中)

  赵州禅师对于来过的人也叫他吃茶去,没来过的人也叫他吃茶去,甚至院主也叫他吃茶去!吃茶虽然只是生活中的平常事,但之中却蕴藏著无限的佛法在里头!因为佛法并没有离开生活,禅也没有离开人世间!

  赵州禅师的吃茶去,后来不但成为禅宗参禅的有名公案,而且可说是道道地地的人间生活禅的具体呈现。只是后来的人,只知道参赵州的公案禅,却不能体会赵州禅师人间生活禅的真正意涵,是没有离开人世间,没有离开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因此把禅与生活分开,甚至只知道参公案,而不知把禅应用在生活中,于日常生活中去体会佛法。我想如果赵州禅师有知:可能也会感慨地像临济禅师一样说到::“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

  《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于惠能大师及其后南宗禅三系皆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又以马祖禅师及其弟子们所创之洪州宗影响最为深远26!

  《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影响南宗禅最直接、最深远的应该是在唐朝时期的纯禅时代,也就是大约从马祖道一禅师及其后弟子们所开创之洪州宗的这段时期,这时期禅师辈出而且也正是南宗禅发展最为盛大、禅学思想最为发达的时代。到了宋朝,禅宗还是最为流行的佛教宗派,当教下各宗趋于衰落时,禅宗却在宋代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并通过统治者和士大夫而日益走向社会,不断扩大其影响,最终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27。

  不过,从宋朝以后,《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于禅宗的影响已渐渐式微了。原因很多,如禅与其他教派之结合,像教禅一致、禅净共修等,尤其大量公案语录的出现,不立文字的禅宗走上了文字禅,虽然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学士的兴趣,不过,已渐渐失去了纯禅时期所著重的现实人间生活禅及实践修行风貌28。另外,像宋朝宏智正觉所提倡的“默照禅”,尤其后来发展成只管打坐的默照观心,更是与纯禅时代所提倡的行住坐卧,出坡作务皆是禅的人间生活禅思想,有著非常大的差异;而大慧宗杲所提倡的看话禅,后来演变成为参话头,其修行的局限性,也和纯禅时代行住坐卧、出坡作务皆是禅的人间生活禅修行理念,愈离愈远!

  宋代以后,虽然禅宗在整个元明清时期始终传承不断,且是佛教各宗派中最盛行的一个宗派,但思想上却几乎没有什么新发展,只是加强了与其他佛教宗派以及传统思想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发展了入宋以后形成的一些新特点而已29。而《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于宋以后的禅宗,其影响程度也不再像以往那么深远了!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民国以后,《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中国禅宗的影响才渐行重要起来,很多佛教界的高僧大德,皆曾对《金刚经》作注解30,尤其属禅门临济派下的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更受到了《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非常大的影响,大师不但继承了南宗人间生活禅的主要精神,而且更进一步实践了《金刚经》里佛陀所说的根本无上心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把佛法落实在人间,让禅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因此才能开创出佛法弘遍五大洲的广大菩萨事业31!

  佛光山是个大乘菩萨道场,所弘扬的是人间佛教,所修的禅法就是“人间生活禅”。如星云大师在《佛光禅入门》中提到:“禅师们以不同的生命特质,向世人说明无论是教禅、论禅,或行禅、修禅、参禅,禅,都不离人间。所以,禅宗又叫“佛心宗”,即因其最接近佛陀人间佛教的本怀;这也是我将佛光禅法定名为“人间生活禅”的原因。因此,何谓“人间生活禅”?慈悲喜舍、广结善缘、直下承担、精进奋发、不变随缘、依戒生活、知足淡泊……,无一不是“人间生活禅!32”

  由上段引文可知:星云大师所说的“人间生活禅”,与临济禅师所说的“立处皆真”、马祖禅师所说“触类是道”,乃至《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法皆是佛法”,皆有著异曲同工之妙。因为禅本来就不曾离开人世间,不离日常生活,离开了生活,脱离了人间,想要觅菩提,那就真的犹如求兔角了。

  所以古来禅师们经常说: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穿衣、吃饭、睡觉、大小便等,皆是修行。事实上,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生活上去实践,衣食住行处寻个著落。因为惟有从生活中去参证,在大众中去修行,才能真正体验禅,才能真正过般若的生活!

  《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南宗禅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其中又以洪州禅的影响最大。从马祖禅师的“平常心是道”、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黄檗禅师的“无心道人”…等,都是人间生活禅的最佳写照。

  洪州宗的人间生活禅思想形成,除了受到怀让禅师与六祖惠能大师的影响外,尤其《金刚经》的人间佛教思想,对于洪州人间生活禅的影响更为深远。洪州人间生活禅修行的特色,即在于修行并不只局限在坐,也不只限于禅堂等有限空间,更不受到时间上的限制。举凡行住坐卧、出坡作务,穿衣、吃饭、睡觉、大小便…等,无一不是修行的下手处,无一不是我们悟道的因缘,因为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都是能够让我们觉悟的法。

  学佛修行就是要能够把佛法、把禅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佛法、禅不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来解决我们各种问题,那它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而洪州禅就是道道地地的人间生活禅,其禅法不但不离开日常生活,而且能够处理我们各种问题,包括行菩萨道、度化度生等,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在洒脱。不过,要能够真正过著人间生活禅的自在解脱生活,这还得要能够当下念念无住才行,也就是要能够如《金刚经》所说的时时善护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师就是听到这段话而当下大悟,并且在他的禅法中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大正48?353上)。而怀让禅师也告诉马祖禅师:“于无住法,不应取舍。”马祖禅师更对大众开示道:“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有为是无为家用,无为是有为家依,不住于依。故云:如空无所依。”(大正51?440中)由此可知《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于惠能大师后的南宗禅及洪州宗的影响是如何地深远!

  洪州禅虽然是惠能大师的禅法到五家禅形成的过渡时期,然其对于后来中国禅宗的影响却是无远弗届的。尤其从马祖道一以后,无论在禅学理论上,还是在人间生活禅的实践上,都为后来的五家禅提供了依据。而在五家中又以临济宗影响最大、最为深远,临济宗的思想可说是在洪州禅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临济义玄除继承马祖禅师以来的禅法外,更加以创新,使得临济宗在五家中不但影响最为广泛,而且是法脉传承最为久远的宗派!

  【参考书目】

  一、藏经原典

  [一] 大正藏

  1.《金刚经》?大正8册

  2.《十诵律》?大正23册

  3.《佛地经论》?大正26册

  4.《临济禅师语录》?大正47册

  5《六祖坛经》?大正48册

  6《剌修百丈清规》?大正48册

  7.《黄檗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48册

  8.《宛陵录》?大正48册

  9.《从容录》?大正48册

  10.《永嘉证道歌》?大正48册

  11.《宋高僧传》?大正50册

  12.《景德传灯录》?大正51册

  [二]卍续藏

  1。《圆觉经大疏钞》?卍续藏14册

  2。《金刚经五十三家集注》?卍续藏38册

  3。《古尊宿语录》?卍续藏68册

  4。《百丈怀海禅师语录》?卍续藏69册

  二、现代佛学著作

  1.《中国禅学思想史》?洪修平著?文津出版社

  2.《中国禅学思想研究》?何国铨著?文津出版社

  3.《佛教禅宗百问》?潘桂明著?王志远主编?佛光出版社

  4.《中国禅宗史》?印顺导师著?正闻出版社

  5.《中国禅宗史──南宗成立以后的政治社会史的考证》?阿部肇一

  著?关世谦译?东大出版社

  6.《佛光禅入门》?佛光山禅净法堂编?佛光出版社

  三、期刊论文

  1.《普门学报》第十三期?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 《禅宗与人间佛教学术研讨会》?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四、工具书

  1.《佛光大辞典》?慈怡法师主编?佛光出版社

  1请参见笔者于《普门学报第十三期》发表之论文:〈论《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南宗禅的影响与发展〉一文中的第二章《金刚经》之人间佛教思想概述?页41-46

  2《金刚经》自古即有所谓的“五十三家集注”(参见:卍续藏38?844),而近代普门文库更印行了《金刚经百家注本》。

  3 请参见《景德传灯录》卷五(大正51?240下)[0]

  4 请参见《景德传灯录》卷廿八(大正51?440上-中)

  5 同注1页72

  6 同注1页72-73

  7 同注1页91-92

  8 “触类是道”是马祖道一禅师的重要思想,如宗密大师于《圆觉经大疏钞》卷三:“有触类是道,而任心者…沙门道一…大弘此法。”(卍续藏14?557上~下)

  9 请参见《景德传灯录》卷廿八(大正51?440上)

  10 参见《景德传灯录》卷六(大正51?247下)

  11 《佛地经论》卷五:“若见缘起即见法性,若见法性即见诸佛。”(大正26?314上)

  12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沩山云:马祖出八十四人善知识,几人得大机?几人得大用?仰山云: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余者尽是唱道之师。”(卍续藏69?6上)

  13 同注1页75

  14 参见《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正48?384下)

  14 黄檗禅师于《传心法要》:“凡人多为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大正48?381下-382上)

  15 参考《景德传灯录》卷十二(大正51?290上~中)

  16参见《临济禅师语录》(大正47?497下~498上)

\

  17参见《佛教禅宗百问》页97?潘桂明著?王志远主编

  18 参见《禅宗与人间佛教学术研讨会》〈临济义玄禅法的现实主义性格〉页132

  19 参见《临济禅师语录》(大正47?496下)

  20 参见《景德传灯录》卷三(大正48?219上)

  21 参考《古尊宿语录》卷二(卍续藏68?15上)

  22 据《景德传灯录》卷六记载:百丈参马祖,马祖曾振威一喝,百丈三日耳聋眼暗。(大正51?249下)

  23 如有位禅僧问临济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便喝。又有一次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临济竖起佛子。僧便喝。师便打。又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起佛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请参见《临济禅师语录》(大正47?496下)

  24 请参见《临济禅师语录》(大正47?510下)

  25 请参见《古尊宿语录》卷十三(卍续藏68?82中)

  26 同注1页46-82

  27 请参见《中国禅学思想史》页286

  28 请参考《中国禅学思想史》页226

  29 同上页303

  30 民国以来曾对《金刚经》所作过注解的有名大德如:太虚大师、圆瑛大师、印顺导师、星云大师、演培法师、江味农、吕溦、南怀瑾、沉家桢…

  31 请参见《普门学报第十三期》页83-90

  32 请参见佛光山禅净法堂所编《佛光禅入门》星云大师序文-页2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