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宝佛使者
正如法师法语
01、僧,指僧众、僧团,三人以上为僧,旧译四人以上。又一个僧人也称为僧。
02、僧,全称僧伽,意为和合,具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合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六和。
03、佛教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等出家五众,组成僧团,出家五众都可称为僧。受比丘戒,成为比丘、比丘尼,可称为僧宝。美国移民局视受比丘戒的僧人为正式僧人。
04、僧宝佛使者,是住持佛法者。
05、佛法僧三宝是佛教的根本,礼敬供养三宝,能获无量功德。
06、僧有菩萨僧、声闻僧、凡夫僧。菩萨僧、声闻僧就是圣贤僧。圣贤僧也很多,但是,你遇上了也未必相识。何必分别执著?平等对待,功德无量。
07、僧为人天师表,堪受人天供养。
08、僧传布佛法,为佛教的代言人。僧住持佛法,是佛教的象征。
09、佛在世时,佛教以佛为皈依中心;佛灭度后,佛教以僧团为皈依中心。
10、佛是佛教的创立者,法是佛教的思想,僧是佛教的守护者与传播者。佛灭度后,供养三宝的对象,实质上是供养僧宝。
11、僧必须依法生活,传播正法,但若违犯禁戒,虽然不对,但信众依然要恭敬供养,这是基于“依法不依人”的原则,也是基于佛教伦理的要求。
12、僧人的修为为信众楷模,僧人传授正法为续佛命。如果僧人犯了过失,虽然不应该,但在“依法不依人”的原则下,佛教认为“僧人过失”这是他个人的因果事,重要的是要看他知见是否正确?他是否传播正法?如果知见正确、传授正法,那么应该受到恭敬供养,所传正法应受接纳。好比父母,虽有不对,仍是我们尊敬的父母。
13、人人都想供养圣贤僧,供养圣贤僧当然好,但问题是:你想供养时,当下没有圣贤僧,只有凡夫僧。你不作供养,则错过供养因缘。以分别心供养,功德也大打折扣。而且佛经也说到,供养圣贤僧与供养凡夫僧相等,同等不可思议功德。更要明白,今天他是凡夫僧,将来他就是圣贤僧,甚至是佛圣。
14、在末法时代,圣贤僧可遇不可求,供僧的对象,自然也就是供养凡夫僧的比丘、比丘尼众。
15、信众对于僧宝的信仰,在佛陀时代是信仰的中心,现在泰国、缅甸、老挝等南传佛教,以及密教中都还保留这种传统。
16、在印度,称世俗的博士为“乌邪”,传到于田国译为“和阇”,传到中国则译成“和尚”。现在,许多人解释“和尚”的含义是“以和为尚”或“和中最上”,这是从僧义和合、六和为僧这里而来。和尚的本义,是博士、教授、亲教师的意思。和尚的本义,也就是知识分子。
17、在佛教律制中,初出家受沙弥戒,称做沙弥;女的称沙弥尼。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做比丘;女的称比丘尼。比丘受比丘戒五年后,比丘尼需受比丘戒六年后,通晓戒律,可以为出家同道之师,称做阿阇梨耶,义为轨范师,受人依止,教人习诵。比丘受比丘戒十年之后,比丘尼需受比丘戒十二年后,可做亲教师,剃度出家弟子。受比丘戒二十年之后,称做上座。受比丘戒五十年以上,称做耆宿长老。
18、有十三重难者不得出家,有十六轻遮者不得出家,七岁以下小孩不知好恶不应出家,七十岁以上老人不堪劳苦不许出家,未满二十岁思想尚未成熟不得受戒,六十岁以上不堪重任不得受戒。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