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金刚经网

黄柏霖警官:赵阅道修道有得的一生

发布时间:2024-10-14 02:16:44作者:久久金刚经网
黄柏霖警官:赵阅道修道有得的一生

『赵阅道』,这一位圣贤,我们好好来介绍他。在《了凡四训》里面,也有「赵阅道焚香告帝」。「赵阅道」本身他是宋朝衢州西安人,在今天的浙江衢州,他「字阅道,号知非子」。你从他的字跟号就可以体悟得出来说,体会出来说,这一位圣贤,他的立志做圣贤,从他这个字跟号就看得出来。你看「字阅道」,这个「阅道」就是体解大道。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赵阅道」可以讲说,因为他本身也是学佛人,他是一个佛弟子,所以他是我们三宝弟子的典范,所以他字阅道。我们现在历史上都称呼他叫「赵阅道」。「号知非子」,就是禅宗里面讲动念即乖,「知非子」就是要断除妄想、分别、执着,发愿要像法身大士一样不起心、不动念,这叫「知非子」。我们皈依佛叫做皈依觉,所以这个「知非子」,你要知道,他观照自己的这一念心念。他是宋仁宗景祐年间的进士,他担任州县,他因为治绩良好,后来被宋仁宗提拔为殿中侍御史,弹劾贪官污吏的御史。他「弹劾不辟权幸」,他不避讳权贵,或者是皇帝,这些王公大臣,他不避讳,人家都称他叫「铁面御史」。他所到地方都是「宽简为治,以奉俭闻」。他死后皇帝追封他为「清献」,着有《清献集》。

我们好好来介绍这位圣贤。在我们李炳南老师,李老师的台中莲社,也有在研讨「赵阅道焚香告帝」。李老师他们研讨的时候,认为赵抃他「修道有得」。所以我们把这一段文,我们把它唸一下,「修道有得」,「赵抃,累官太子少保,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知越州,吴越大饥,抃尽救荒之术,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知虔州,岭外任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家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道里费。知青州时,京东旱蝗,及青境,遇风退飞,尽堕水死。年七十八薨,晚学道有得,将终,词气不乱,安坐而没。谥清献。」赵抃传。这个是台中莲社在研讨《赵抃传》里面,他们研讨的题目叫「修道有得」。

我们来介绍赵抃。赵抃,就是字阅道,我们刚才提过,就是赵阅道,他本名叫赵抃。他被称为「铁面御史」,平时他在担任公务的时候,或者他外出的时候,他都是带了一把琴,一只白鹤跟随着他。所以在这个赵阅道他本身的画像旁边就画了一只白鹤,还有一台古琴。他爲政非常简单、简易。他为官,事实上他是非常厚道的,而且很注重清修。他白天所做的事情,晚上必定衣冠整齐的「露香以告天」,就是在他的庭院摆香案,向上天禀报。那么到四十几岁的时候,他「究心宗教」,什么叫「究心宗教」呢?对于心性之学,他非常地投入,我们讲说,归心心性之学。他刚开始在衢州的时候,常常亲近蒋山法泉禅师。「禅师未尝容措一词」,就是说蒋山法泉禅师对他要求非常地高,常常对这个赵阅道先生要求非常地严苛,不假辞色的,该责备还是责备。虽然赵阅道本身人家称他叫「铁面御史」,可是他对于他的依止和尚,就是他亲近的蒋山法泉禅师,他非常地恭敬,被禅师喝骂,他还是让他喝骂。所以他「未尝容措一词」就是他没有辩解。

后来在青州,他「政事之余」,就是公事之余,公文批完了,事情做完了,公事做完了,他喜欢打坐,「多晏坐」。有一天突然间打雷了,「忽闻雷震」。「大悟」,他开悟了。所以你再从这个地方去看,佛陀说,佛经上说,我们黄念祖老居士也这样说,不废世法,而行佛法。你看他没有离开官职,他一方面当「铁面御史」,一方面当这些州县的知县,或是知州,做这些县长,叫不废世法,而行佛法。不离世法,而行佛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就没有离开这个世间法。所以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怎么分,从心里面的迷跟悟来分。

当时他在打坐的时候,突然间打雷了,他豁然顿脱,开悟了,写了一首偈语说了,「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这境界非常地深,「默坐公堂虚隐几」,他说,我在这个公堂,就是他的办公室,我在这边禅坐的时候,观照到非常微细的那一剎微剎的那个心念,「虚隐几」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处,观察到非常微细微细了,这个叫「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水」,就是我们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不动摇、本不生灭的那个如来自性,那我们的觉性它是心源不动,清净如水。就是六祖大师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是清净湛然,所以这叫「心源不动湛如水」。

「一声霹雳顶门开」,听起来象是打雷让他开悟,对不对?可是你天天听打雷,你怎么不会开悟呢?我们也听一辈子的打雷,从来也没有叫叫我们醒过来。这什么意思呢?这个「一声霹雳」就是我执破了、法执破了,再破根本无明就是明心见性了。「一声霹雳顶门开」,「顶门」是什么呢?「顶门」就是我们《首楞严经》里面,《大佛顶首楞严经》,这个「顶门」就是什么,?顶门就是我们的心门、就是我们的心地。所以「一声霹雳」,我执、法执破了,再破根本无明,把我们无始劫来的这个我执跟法执破掉了,见到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了,叫「唤起从前自家底」。

「从前自家底」就是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也就是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里面讲的,当时五祖弘忍大师在传衣钵给六祖大师的时候,众弟子都要去追那个衣钵。惠明将军,还没有出家前当过四品将军的惠明将军,就到避难石那边追到六祖大师跟衣钵。那么六祖大师就把衣钵放在避难石上面,惠明将军就说,「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他就是说,我是为想开智慧而来,我不是为衣钵而来,他这个时候回光返照了。那六祖大师讲一句话,好,你是为法而来,好,就教他返观自照,「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教他返观自照。惠明将军当时返观自照相应了,就是「唤起从前自家底」。

赵阅道他累官当到参知政事,后来当到太子的老师,这官当很大,「太子少保」。以前皇帝有太保、太师、太傅,太子也有少保、少师、少傅。他死后被追封为清献公。苏轼就苏东坡曾经爲赵阅道写了一个《清献公神道碑」,这个碑文。

我们现在就来解释,刚才唸过的台中莲社的这一篇「修道有得」的原文,这个白话解说。赵抃,他刚才我们提过了,他是宋仁宗时候的进士,他清廉刚正,在朝廷里面,他检举不法官吏,铁面无私,不畏权贵,声誉远播,令人敬畏。宋神宗的时候担任参知政事。后来因为赵阅道跟王安石政见不合,就是理念不合了,后来辞官修道,他就不当官了,去修道了。他这条路选对了。他如果不去修道,恐怕也只是一个历史人物而已,曾经有这么一位当官的,当到太子少保。但是他后来是开悟了,他是坐化的,往生佛国,他后来辞官修道。赵抃他「为人忠诚正直」,刚才讲过他白天所做的事情,晚上一定「衣冠整齐」的「焚香对天禀告」。这个重点在哪里?重点是「不可禀告」的事绝对不敢去做,不敢告天的,白天不敢做。我们谁敢这样呢?告诉佛菩萨,「不可禀告的,便不敢做」。

他出任成都知县的时候,他到四川成都担任知县的时候,「常以一琴一鹤随从身边」,他「办理政事,简易不繁,政绩显著,民心归向」。他到越州当太守的时候,正好「吴越地区大饥荒」,就是现在江南那一地带,那个地区,「民生困苦」。赵抃「想尽办法救济饥荒,下令修筑城墙」,「城垣」就是城墙。「发给工资」,这个像我们现在的用语,叫以工代赈,你来做工,国家发钱给你,这个叫以工代赈。「使人民自食其力,得以养家活口」,这也是一种善行。所以我们说衙门好修行,人在公门好修行,就这个道理。你看他这个就是,人在公门好修行,又可以救济灾民,又可以建设。

他担任虔州知县的时候,看到当时「岭外的士兵官吏去世」了,「大多无法运回家乡」,也就是客死他乡了。赵抃于是制造了很多船只,大概一百多艘,而且转告各州郡说了,士族官吏的家,「如有不能回乡的,我设法帮助他」。「于是相继前来请求的,都给他船只,并且送他路费」。

当赵抃赴任青州知县的时候,正值旱灾,还有蝗虫侵扰边境。可是赵抃到那个地方,到青州当知县的时候,奇迹发生了,而且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突然间遇到一阵大风,这些蝗虫被大风一吹,全部退回去了,全部掉在水里面死掉了。这就是什么?这是一个圣贤要驻地的地方,那个地方会受他的庇荫。我们说一人行《太上感应篇》,那么这个地区就能够吉祥平安。一国有行《太上感应篇》,那一国里面都能够吉祥平安。赵阅道焚香告帝,他就是完全以《感应篇》做功过格,所以他有落实《感应篇》。所以你看这些蝗虫、旱灾都是众生的共业所感,但是赵抃到那个地方去当知县的时候,那个地方的众生跟百姓就受到赵抃的福报,他有这个福报就可以庇荫地方。所以蝗虫都退后,最后落水而死。

赵抃四十岁以后,就「屏去声色,居家蔬食」,可以讲说他就开始素食了,「研究佛理,参究心宗,与慧来禅师交游」。当赵抃在青州的时候,有一次在静坐中,就是我们刚才提到,他开悟的那一首偈语,听到一声雷震,豁然悟道。

那么赵抃辞官以后一心向道,他受持清净斋戒。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你看他在当官的时候,他不废世法,他尽他的全力去行十善。我们讲净业三福里面的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看他修净业第一福,是他在当官的时候,他去行十善业。可是他辞官以后,就回到平民百姓了,他一心修道、「一心向道」,这个时候怎么样?他修净业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他「受持清净斋戒」。「不再与家人接近」了,也就是说他过着清净的生活了。要用我们的五戒来说,他是持满分戒。满分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里面它是并不戒,不禁淫欲,没有禁止,也就是说夫妻之间的人伦之道,它还是没有禁止。但是到菩萨戒的时候,它就不是不邪淫,它是不淫欲(依《梵网经》)。所以五戒里面,它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只要做到不邪淫,它并没有断淫欲,也就是说他没有坏他人伦之道。但是到菩萨戒的时候,就不淫欲了。所以这个时候,这个赵阅道事实上已经是到达菩萨戒的境界,他不再与家人接近了。

「每天由一位僧人陪伴同食」,喔,他这个福报也很大,他每天用斋的时候,都有一位出家人跟他一起修行,那跟他一起用斋,「每天由一位僧人陪伴同食」。他旁边还有一位守戒的净人,就是他的护法,我们现在讲叫侍者,他的侍者本身也是持戒的净人。什么叫净人?比如说你到正觉精舍去,或者到南林尼僧苑,那边有很多居士在那边修行,他们在那边当义工,他们也有执事,比如说在那边帮师父管帐,或是帮师父做一些劳力的工作。那么这个居士在那边,也是要按照这个地方,那边的丛林规矩来做,而且要持净戒。那一般来说,在正觉精舍或是南林尼僧苑都称这种居士叫净人,就清净的人,守戒清净的人。

所以赵阅道他当时就有一位守戒的净人服侍在旁。「净人每天清晨,一闻鸡啼」,鸡叫的时候,「便起身整理佛堂」。然后「焚香击磬」,就打大磬了。赵抃这个时候就起身拜佛,大概是四、五点,鸡啼的时候大概是四、五点,「赵抃便起身拜佛」,他开始就拜佛、诵经,他也有做早晚课。做到什么时候呢?一直做到辰时,就是早上的七点到九点,他的早课做满久的,大概是从五点做到早上的九点。那么就算在严寒的冬天,他每天一样礼佛一百拜,这个我们可以学他,礼佛一百拜,从未间断,「未曾间断」。他学佛深入,很有心得。

当时他有一个好朋友也是富贵人家,他曾经写信劝这位富郑公说了,他的好友富郑公说了,可能也是在官场,而且非常地荣华富贵,他写信给他,劝他说了,「公在世间,富贵已达极点,道德也很隆盛,可是尚未留意的是,如来一大事因缘而已,但愿公能善自珍重,勤勉向道」。这真的是善知识,他不忍心看到他这个富贵人家的朋友堕落,写一封信劝他了,他说,哎呀,「公在世间」,他说,你在这个世间,应有尽有,你什么都有了,富贵已到极处了,世间所有荣华富贵,你都享受够了,还有什么所求呢?欲望是无止尽的,人命是在呼吸间。你的道德也是很崇高,道德也很隆盛。那这个人不简单,又富贵又有道德。他说,你道德也很隆盛,可是你还没有留意的是什么呢?他跟他提醒,你还没有留意就是「如来一大事因缘」。什么叫「如来一大事因缘」?就是佛陀在《法华经》里面讲,诸佛以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众生佛知佛见。「一大事因缘」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了,就是生死大事,如何出三界、了生死,这个叫做「一大事因缘」。他说,如来这个「一大事因缘」,你还没有留意,你还没有注意这个,你要出三界、要了生死,离开三界六道的轮回。富贵是梦幻泡影,它是有为法,如露亦如电。你要想,你要看清楚,要悟透它的真相,它是有为法,你过去生有布施,这一世得到这个乐报。但是福会享尽,也就是六祖大师说的,「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所以他是劝他这个好友要修道,要体悟这个「如来一大事因缘」。「但愿公能善自珍重」,希望你好好保重。「勤勉向道」,你精勤的,勉为其难的来向我们大道来去体悟,「勤勉向道」就是一心向佛了。

这个富郑公,这位郑公也得到感悟,他也是有善根,看完他的信以后马上到净慈寺,大概是他常常去参访的净慈寺。「归投」就是皈依,依止子顒大师。「极力参叩,颇有省悟」,后来也有成就。这个郑公他也很有善根,他看完了赵阅道的这封信以后,他有感悟,便到他常常在亲近的净慈寺,「归投子顒大师」。「子顒大师」,可能当时是一位修行很有成就的法师,而且是禅宗的。「极力参叩,颇有省悟」,他有一些悟处,就是这位郑公。

赵抃到了七十八岁的时候,他自己知道「世寿已尽」,他预知时至。这非常不简单,一个在公门担任公职,日理万机,而且能够修行到当生成就,这非常不容易。他就是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他是现宰官身的,也就是他是菩萨再来的。所以我们刚才看到他救济灾民,以工代赈。然后有一些兵士官吏客死他乡,他造一百多艘船,把他们的遗体运回家乡埋葬。他「自知世寿已尽,一一辞别亲友」,跟每一位亲友告别,就跟海贤老和尚一样,还有跟锅漏匠一样。他的儿子问他说,后事要怎么处理呢?他儿子在问他,后事要怎么办呢?他都已经了生死大事,他怎么会在乎那个后事怎么办呢?你要海葬、树葬,要干什么,他都无所谓,他已经我执破了,他不在乎这个臭皮囊要怎么处理,那个都是世间人的这种习俗。所以儿子问他说,后事要怎么办理?赵抃大声呵斥,他大声呵斥他。可见他儿子不太了解他爸爸修行的境界,他都已经破我执了,他怎么会还在乎这个臭皮囊要怎么处理。

他遗留一封信给他平常亲近的慧来禅师说了,「如果不是平日蒙受大师谆谆警惕训诲的话,到此临终时刻,必不能得力」。他比苏东坡厉害,印光大师说,苏东坡到临命终的时候,还不能够做主,自己做不了主。这个我们讲课已经讲过了,我们就不再重提。「命将终时」,你看他在临命终的时候,他还写一封信感恩他平常亲近的慧来禅师说,如果不是你平常这样谆谆地警惕我、训诲我,我到这个临命终的时候,我自己做不了主,我功夫不得力。他「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了。所以他「命将终时,言辞不乱,端正趺坐」。重点在这里,各位,他值得我们学,他预知时至,一一地跟他的亲友道别,最后这八个字,「言辞不乱」就是正念分明。我们在「慈云忏主净土文」里面讲,临命终时,「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就是这里讲的「言辞不乱」,就正念分明。端坐,「端正趺坐」就是坐化,安祥去世,坐化。他预知时至,了不起。

所以台中莲社在研讨这个赵抃的一生,「修道有得」,他们的结论是「修道有得」。综观这个赵抃的一生,他的结论是这样,「一生修好道德,居心行事,光明磊落,可以对越上天。又能参究心宗,礼佛诵经,数十年,精进不懈,自己深造有得,而又悲心度人。如是因,如是果,临终舍报,安详自在,真是不虚此生了」。台中莲社下这个结语太好了,太好太好了。赵抃,我在讲《感应篇》里面,我印象中提过很多次了,我对他非常地景仰,也非常地赞叹,这一种我们可以讲他是现宰官身,能够像高僧大德一样这样,修行到这么好的境界,预知时至,一一拜访亲友,「言辞不乱,端正趺坐」,坐化。

所以台中莲社这样的一个结语,我觉得恰如其分。他说,赵抃的一生,「修好道德」,这个「道德」很重要,就是五福里面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终。那怎么修好德呢?藉修德显性德,我们就是依老和尚说的,就是依什么呢?我们净宗的五门功课。因为这个赵阅道,他本身应该是根基很利的,他应该是修禅宗的,明心见性。但是我们净土行人,我们怎么学呢?我们一心念佛。所以我们要修这五门功课,第一个,老和尚说的净业三福,要修三学戒定慧,修六和敬,修六度波罗密,再来最后修普贤十大愿,这是我们净土行人的五门功课,老和尚开出来的条件。如果你都能做到了,保证往生没问题,这就「修好道德」。

居心行事要光明磊落,所以他叫「知非子」,果然没错。他常常观照自己这一念心,有没有动念即乖,起心动念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还是为众生呢?如果起心动念为众生,那这是真,那是公。起心行事,光明磊落,他可以对得起上天,这是他平常的修持。他又能够「参究心宗」,「参究心宗」就是什么?就是明心见性。而且他虽然「参究心宗」,但是不废事修,这个才是我们要学习的。他为什么不废事修?刚才我们说过了,他每天早课,从早上鸡啼做到辰时七点到九点,而且礼佛百拜,他礼佛诵经数十年,数十年没有中断,这就是什么?就是他事理圆融,理事圆融。所以他「精进不懈,自己深造有得」。「参究心宗」是明理,「精进不懈」是事修,明理事修不二,他「深造有得」

。不仅是「深造有得,而又悲心度人」。「如是因,如是果,临终舍报,安详自在,真是不虚此生」。所以这是一个真的开悟的大德,在禅宗的《五灯会元》里面有记载赵阅道的事迹,修行事迹。《五灯会元》是襌宗的一本,襌宗大德他们开悟的一个传记,叫《五灯会元》。在《五灯会元》里面有记载赵阅道的开悟事迹,他是属于禅宗祖师级的人物。

虽然他是在家人,但是从这里可以看得到,你想修行有成就,还是必须以功过格,《感应篇》做基础,就像赵阅道焚香告帝一样,他敢焚香告帝,就是他的行为,他白天所作所为,完全符合《感应篇》里面的,刚才讲的两百九十三句里面的句句经文,他都符合。

他天天都是怎么样?『字字反入身来』,就是这里面讲的,第五页,「字字都反入身来」。我们学《感应篇》学到现在,我们要怎么去得受用?怎么个依教奉行法?就是「字字反入身来,有无是事,渐渐寡去」,这等一下我们再来探讨。反身检点,我们想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要用这种方法。所以刚才提到赵阅道他虽然是用襌宗的方法,各位,我们用净土,一样要用这个方法。所以我们学《感应篇》,决不会耽误我们修净土,反而是辅助我们能够更好的念佛,这一点我用这样跟各位共勉。

选自《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二集)黃柏霖警官主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