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段為四十四、四十五兩願。從第一願到第四十三願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普度十方六道眾生之願,後四十四至四十八等五願,是彌陀普度十方一切菩薩所發之願。歷代祖師說:﹁此法門攝化的範圍,上從等覺菩薩,下至惡道眾生。而後五願就是普度一切菩薩。﹂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此一句包含了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菩薩,無論是權教、實教,初信住至等覺住的菩薩,皆包含在此句之中。知此點,才能體會其願力之廣大,不可思議。
彌陀攝化眾生,皆用平等法門。絕不是說凡夫用信願持名之法,菩薩用另外一種修學方法。願文看到,度菩薩與度凡夫之法,完全相同。
﹁聞我名已﹂,﹁聞﹂是菩薩三慧的聞慧。聞底下,接著有﹁思﹂、有﹁修﹂。凡夫尚且如此,何況菩薩。修此法門,還是﹁信願持名﹂。
下面講修學得利益。此處,最重要的就是﹁修因﹂,因圓,果就滿了。惟獨﹁信願持名﹂之因是圓滿的,所以果報就殊勝。若非圓因,等覺菩薩、法身大士,何必還要修學呢?
如何知菩薩眾包括等覺菩薩,可從華嚴經得見。文殊、普賢在華嚴會上,發願求生淨土,而此處,經文講十方佛剎諸菩薩眾,亦包括文殊、普賢在內。
要重視修因,因此得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要想真正理解名號功德,至少要熟讀︽無量壽經︾、︽淨土五經︾。此外,還必須看古大德的疏,才稍能體會少分名號功德,若要多知道一些,就要念大方廣佛華嚴︵因為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是華嚴經的精華、濃縮,詳細在八十華嚴、四十華嚴之中︶。要圓滿認識名號功德,必須貫通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然後方知彌陀名號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總題目。
佛教經典的總題目叫做﹁大藏經﹂,這是中國人編輯時所命之名。若知名號功德,一部大藏經就叫﹁阿彌陀經﹂。彌陀名號不可思議,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無量眾生講經說法,也不過是講一句﹁阿彌陀佛﹂而已。但有幾人知此?如夏蓮居居士所說:﹁億萬人中一二知。﹂此億萬人非指普通人,而是指億萬學佛之人,對佛教修學相當有成就之人。所以,六道眾生能聽到此法,是稀有因緣,十方菩薩有機會聽此法門,一樣稀有。經中明白說出:有許許多多菩薩想聽此法門,而沒有緣分。
究竟是什麼法門呢?是一生圓滿成佛的法門。何時得聞,就何時成佛。我們今天在凡夫位聽到了,就凡夫位成佛;初住菩薩聽到了,初住位就成佛;十地菩薩聽到了,十地位就成佛;等覺位菩薩聽到了,等覺位就成佛了。換言之,不聞此法,等覺菩薩亦不能成佛道。如果若等覺菩薩不聽此法門,而能成佛道,則文殊、普賢何必求生淨土?仔細觀察、仔細校量,方能稍稍對名號功德少份體會。果然明白,就自自然然死心塌地念去。
今天念佛不能死心塌地,一面念佛,還一面打妄想,什麼原因呢?就是不知道名號功德不可議,不知道此法門之寶貴。如果告訴諸位,動動腦筋每天能賺一百萬,就不會來學佛了。誰要是能放到一天賺一百萬不要,跑到這裡念阿彌陀佛,這樣念阿彌陀佛就能成功。外面境界,風一吹,心就動了,念佛不能成功。
第一個果報是清淨,﹁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皆悉﹂表示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這是說菩薩普度。就六道而言上從非想非非想天,下到阿鼻地獄,皆普度。只此一個法門度盡了,就得清淨離一切染著。現在人人關心環保卻沒有想到心理、精神、思想、見解的染污,比環境染污還要嚴重,還要可怕。環境染污最大的傷害是我們的身命,身命死了,四十九天又投胎了。真正覺悟之人,捨身受身,就如同我們穿衣服一樣。衣服髒了;馬上脫掉,換一件乾淨的。可是,心理、見解、思想上的染污,傷害了我們的法身慧命,問題嚴重。一般世間人迷惑顛倒,把生命看得很重,法身慧命看得很輕,這叫顛倒、迷惑。其實生命不重要,慧命重要;菩薩求法能為半偈而捨全身,這就是重慧命,不重生命。談到﹁清淨﹂這一句經文,實讓人感受深刻,一句阿彌陀佛,恢復了我們身心清淨,身心清淨,環境就清淨。
近兩三年來,有不少同修念無量壽經,告訴我念得很有受用,煩惱少了,心清淨了,這就如經上所言,這叫相應。念要知道方法,方法是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這樣一昧地念下去,三個月到半年,自己就有感受,得清淨之後,信心應該增長。應當繼續不斷努力,念到相當清淨之時,就得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是最湣⒆畛醪降囊恍牟粊y。得了功夫成片,受用就不可思議,內心會生法喜,不可能有憂慮、煩惱,生活歡喜、快樂,法喜充滿,這樣的程度就能往生,生到凡聖同居土。
這種程度為什麼能往生?因為對世間所有一切法,已不動心,不被之迷惑,不為之所動。二六時中,只此一句佛號,綿綿密密。最低也要念到這個程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真正有把握,清淨很重要。
由此可知,凡是妨害我們清淨心的就叫魔障。魔就是折磨,障就是障礙。折磨什麼?障礙什麼?就是清淨心。凡是對清淨心有所障礙、有所折磨的,都叫魔境現前。魔不在外,外面境界,無論是順是逆,我不動心,就全是佛境界。如果起心動念,外面境界就全是魔境界,應知此點。不要以為外面惡人,冤家債主天天來找麻煩,欺負我們,而認為這是自己的魔障,孰不知一切順境裡面,歡喜的、愛慕的,還是魔障。念佛人見到佛現前,見到蓮花,歡喜的不得了,就著魔了。為什麼?因為清淨心盡失,平等心盡失。經題上用了三個字,彼此有制衡作用
。什麼叫清淨?平等叫清淨。什麼叫平等?覺就是平等,什麼叫覺?清淨就是覺。若不能體會此境界,便將他看成三者;其實三即是一,一即是三,這就是佛境。念佛要念到這個標準,才能往生西方,證得無量壽。無量壽是所求的果報,要離一切染著,從心地裡念,外境無論是順境、逆境,我們要隨緣,藉事練心。順境裡,不起貪愛之心;逆境裡,不起瞋恚之心。就是在境界裡,練清淨心、練平等心。然而在一切人事環境裡修學清淨平等覺,要用什麼方法修學呢?就是要用這一句佛號。當境界現前,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一個念頭起來,就換成阿彌陀佛,那麼第二個念頭,就到阿彌陀佛了,到了阿彌陀佛就平等了。不管什麼境界現前,順境、逆境,第一個念頭起來,是妄念,第二個念頭就恢復到阿彌陀佛,這就好。古德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無始劫的煩惱習氣,當然會有,如果沒有,就成佛了,那還要修什麼呢?我們是凡夫,所以,起心動念是必然的,一點都不奇怪。修行人就是念頭要轉得快,第二個念頭就轉成阿彌陀佛了,第三個念頭阿彌陀佛,第四個、第五,亦復如是。要讓阿彌陀佛的念頭,念念相續,而不能叫煩惱念頭,念念相續。
學佛相當不容易,一定要有真正的智慧,智慧與世間聰明不一樣,不可以把世智辯聰當成智慧。智慧就是真正認識這個法門,真正能夠辨別利害得失。十法界裡,利益最殊勝的是成佛,害最深的是三惡道。能認清楚,能夠避免三惡道,在此一生之中,有機會叫你作佛作菩薩,在此上下了決定成佛成菩薩,這叫做智慧。千萬不能又妄念,我知道成佛之道,讓你們去修吧!我幫助你們,﹁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話講得很好聽,想作地藏菩薩。做地藏菩薩不容易,他是諸佛的老師,不是凡夫。就連佛陀在世時的提婆達多,與六群比丘都是古佛再來示現的︵詳提婆達多經︶。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釋迦牟尼佛唱這齣戲,有人唱忠臣,也有人唱奸臣。到後臺去看看,唱奸臣的是他師父,不是普通人。要認清楚這些事,做最妥善的取捨,這是智慧,絕不是世智辯聰所能做得到的。
﹁解脫﹂:我們今天常講不自由、不自在,打著旗號要爭自由,爭民主。其實到底什麼叫自由?不知道。什麼叫民主?也不知道。認為民主是老百姓個個作主,那麼一個家就是一個國,才能個個作主。你的意見,我不同意;我的意見,你也不接受。民主就成了我作我的主,你作你的主。這樣的國家就難了,問題就嚴重了。一定要曉得自由、民主的真正的意義,今天社會這樣混亂,就是大家不清楚自由民主的概念,誤以為民主了,我當然可以作主。人人都要作主,怎麼能不打架?打到最後還不是民主,因為弱的要聽強的,還是強權作主嘛!這些誤解就像許許多多的繩索捆綁我們,真的不自在,不自由。
什麼東西捆綁我們呢?非常之多,佛將之歸為兩大類:第一是煩惱,第二是知見。這兩條繩子,把你捆起來,不自在了。解脫是解開這兩條繩子,就得脫離。解是解開錯誤的思想、見解,貪瞋痴慢的煩惱。脫是永脫生死輪迴。六道生死輪迴那來的?就是這些造成的。所以,見思煩惱一斷︵見惑是錯誤的見解,思惑是錯誤的思想︶,一解開,六道就沒有了,就永遠脫離了。解脫就是佛門所常說的:了生死、出三界、脫輪迴。
同修或許會問:菩薩不是已經脫離生死輪迴了,還要受些果報嗎?大小菩薩都要。繫縛有界內界外,界內繫縛是指六道,是對權教菩薩而言,權教菩薩還未超越六道輪迴。實教菩薩則超越六道輪迴,但尚未證得圓滿法身,所以還有微細的繫縛,就是四十一品無明。要把四十一品無明破盡,就圓成佛道,證無上正等正覺。由此可知,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對這些繫縛是慢慢在解,慢慢在脫。等覺菩薩把最後一品無明解掉了,圓滿成佛,再也沒有繫縛了。所以,此一解脫果德,也是貫徹到無上菩提。
﹁普等﹂是說菩薩在十方世界發的心比一般人大。凡夫能夠動一個念──自己度自己,就很難得了;菩薩發願不但要度自己,還要普度一切眾生。如果說菩薩發願普度眾生而不度自己,那是魔發的願,不是菩薩。可由此處區別菩薩和魔,菩薩一定是自利利他,利他即是自利。
菩薩度眾生有沒有誤了眾生呢?有。初發心的菩薩道行功力都不夠,所以,常常退轉,因此,也免不了像醫生治病一樣,把人害死;像法官判案一樣,冤枉人。難免啦!總是要越小心越仔細越好。自古至今,誰敢講:法官判案後沒有冤枉過一個人。醫生治病,一生都沒有過失?菩薩度眾生亦復如是。
到何時才不遺誤眾生?見性之後不就會了。明心見性的菩薩是實教菩薩,不是權教,是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這種菩薩不害人,不會把佛法講錯。圓初住、別初地以下的菩薩總免不了隨自己的見解和知見說法。此點很可怕,佛在經裡一再地提示,可是我們沒有重視。遺教三經明示:未證得阿羅漢,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純屬凡夫知見,難免有錯。證得阿羅漢,才是正覺,但不是無上正等正覺,可是已得正覺,就不會害人,如大夫治病,雖可能用錯藥,但不會害死人,最壞是病更得久一點,沒有大傷害。若是正等正覺,就決定沒有害處,決定沒有錯誤。
佛對發大弘誓度化眾生的菩薩,以神力加持,使他得到﹁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是平等,普遍平等。普等三昧究竟是什麼?什麼三昧能普遍平等呢?普遍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有情眾生都能修。平等就是等覺菩薩、凡夫與地獄眾生都能平等修此法門,能得同樣成就。普等三昧就是念佛三昧,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試想:除此法門之外,尚有何法,能平等成佛?
﹁禪﹂請看︽六祖壇經︾,六祖說只接上上根人,中下沒份,不平等,不能普遍。﹁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只此一法,所以,聽到阿彌陀佛名號,接觸到淨宗經典,才知道有普等三昧,以此法門普遍度化一切眾生,就與如來度化眾生無二無別,決定沒有過失。雖然自己的境界還沒到佛,沒到大菩薩,所用的藥方,開的藥,是如來所開,完全一樣,還會錯嗎?
﹁住深總持﹂,總持講法門,亦即梵語﹁陀羅尼﹂,中譯﹁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意。住深總持,何所指?前句普等三昧是執持名號。住深總持,就是指這一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一切經的大總持法門。很多同修問我:過去講過很多大乘經典,現在都不講了,專講無量壽經,何以如此?過去講過十幾年的華嚴經,其實現在還是講華嚴經,是講華嚴經的總持法門,沒有捨掉華嚴經。古人講:此經是中本華嚴。從前講大本華嚴,需時甚長,能聽一遍都很不容易。中本文字少,需時短,修學比較方便。此經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總持,也就是整個大藏經的總持。﹁住深﹂,深指一切甚深大乘經,此部經是一切大乘經典的總持法門。試想:菩薩遇不到此法門,怎麼得道?這是彌陀神力加持。
﹁住三摩地,至於成佛﹂,三摩地即念佛三昧,安住定中,得成正覺。此心完全定在西方極樂世界,完全定在一句佛號之中。二六時中,一定要做到大勢至菩薩所講的:淨念相繼。整個修行功夫,就這一句。若懷疑,就不淨;若夾雜,也不淨。相繼是不中斷,一句接一句,如此就成功了。此法門簡單,容易,人人都能修,就怕自己不肯幹;不肯幹是因為不知道此法門之好,不知此法門利益之大。
利益何在?立時可得。若說要到來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享受,此生得不到利益,就不願意學。必須是要馬上得利益,才願意學,而此法門確實能立刻得利益,也就是。前面所講的清淨、解脫。身心清淨、煩惱少了、智慧就增長。智慧怎麼增長?在接觸人、事時,見解、看法、想法跟從前不一樣了。從前迷,現在不迷了;以前看不清楚,現在看得清清楚楚;從前不知道怎麼處理,現在處理得頭頭事道,有條不紊,就是智慧現前,什麼樣繁難的問題,到你面前都沒有了,同時也能得到真正地解脫。此法門學了之後,馬上就得利益。
一直到成佛,方法不變,這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講的:﹁住三摩地,至於成佛。﹂我是學楞嚴起家的,在李老師處主修楞嚴,至少講了七、八遍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也講過很多遍,都是馬虎,含糊唤y講過去,因為不認識此法門。直到看到印光大師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單獨提出來,加到淨土四經之後,成為淨土五經,才注意此章經文,一注意,馬上就發現:這一章經是整個楞嚴的精華。楞嚴經的精華不是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而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它是淨土宗的心經。般若心經是般若部的心經,念佛圓通章是淨土宗的心經。不但是淨土宗的心經,乃至是一大藏教的心經。這個說法,從這一願可以得到證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憑什麼?就憑這一句佛號,就憑這一部無量壽經,這是根本經。所以,古德說:﹁華嚴、法華皆是此經之引導。﹂華嚴、法華既然是此經之引導,整個大藏經就不必說了,因為整個藏經是華嚴的眷屬、華嚴的枝葉,才曉得此經是一切經的中心,總持法門。
所以,一部經、一句佛號,一直到成佛,誰如此修?大勢至菩薩所修。夏蓮居老居士︽淨宗捷要︾︵是修行方法︶中說: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過去未聽人說過,自己也想不出來。大勢至菩薩是盡虛空、遍法界淨宗的初祖。過去學華嚴,下了很大功夫,我相信念佛法門,是從華嚴經得來的。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提倡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淨宗初祖。在中國,第一個提倡念佛法門的是惠遠大師,所以惠遠大師是中國的淨宗初祖。講初祖,從前只想到惠遠大師,現在講初祖,要看那一個初祖,有法界初祖、有娑婆初祖、有中國初祖。
此普等三昧願,就是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的濃縮、精華,方知大勢至圓通章的份量。有機會,再講一遍。過去沒講好,意思沒講出來,不是吝法,而是程度、水平不到。
﹁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這是彌陀威神加持這些菩薩,令彼在定中︵三昧之中︶,能夠供養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上供諸佛,下化眾生,是一定之理。此殊勝利益,只有往生西方世界之後,才能有。不到西方極樂世界何以能有?這是彌陀威神加持。所以,菩薩雖然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念無量壽經,執持彌陀名號,以此法教化眾生,他在任何地方入定,定中能像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一樣,可以遍供十方諸佛,不失定意,這確實是普賢菩薩的境界。不往生,也得到與往生相同的利益。應知,這是對菩薩而言,不是對一般人說的。前面的四十三願是對一般人說的。
最後一段包括三願:四十六──獲陀羅尼願,四十七──聞名得忍願,四十八──現證不退願。全是彌陀對菩薩的加持。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他方世界諸菩薩眾﹂,所指的菩薩與前一段完全相同。也是有此緣份。緣很難、很珍貴,希望同修們要珍惜。特別是人生很短暫,一個人與人相處,一生當中能見幾次面?所以,何必要做冤家,作對頭呢?有什麼了不起的事情過意不去?不要跟任何一個人結怨,我們在菩提道上就一帆風順,沒有障礙。別人阻礙我,大概是我前生阻礙他,帳就結了。所以,真正學佛人決定沒有怨恨之心,這樣心才會清淨、平等。
﹁證離生法,獲陀羅尼﹂,這兩句就是四十六願。﹁離生﹂就是永遠離開三界生死,永脫輪迴。菩薩在六道裡度眾生,即世間、離世間。並不是不到世間來,他來世間,與我們在一起,怎麼叫離世間呢?我們有業力、有生死輪迴,他沒有,是願力來的,喜歡來就來,喜歡去就去,自己完全作得了主,得大自在。所以,他是乘願再來,我們是業力來的,無可奈何,不來也不行,這叫做證離生法。菩薩六道中那一道都能去,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得大自在。
﹁獲陀羅尼﹂陀羅尼即前所謂總持法門,此處是心得安住義。達摩來中國時,惠可是修行人,心不安,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獲陀羅尼,心就安了,真正得一安身立命之處。我們沒遇達摩,但所得安身立命處,比達摩還殊勝,我們的心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安住阿彌陀佛名號之中,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是我們安身立命之處,這就是獲陀羅尼的意思。
陀羅尼譯為總持,總持有法陀羅尼、意陀羅尼、咒陀羅尼、忍陀羅尼。不細說,此類名詞術語,可以看註解、佛學辭典或教乘法數。
﹁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是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這是四十七願──聞名得忍。清淨歡喜,即身心清淨,法喜充滿。﹁得平等住﹂就是經題上之平等二字,心要平等,平等是諸佛的體相。十法界的因行,佛法界就是平等。菩薩法界是六度,菩薩修六度,佛修平等覺,菩薩得平等住,就與佛相等,與佛無二,所以,十方眾生,如果於彌陀如來見相聞名,或者是有機緣遇此法門,聽到此法門,真正明膫了,歡喜、發願、修學,都是可說入了如來之家,得畢竟平等三業。如果連這一點都得不到,殊勝機緣,就當面錯過。因此,我們的功夫要以平等心念平等覺,阿彌陀佛就是平等覺。經文中說得很清楚:佛問阿難要不要見平等覺佛?答說要見,平等覺佛就是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用平等心念無量壽經,用平等心來持一句名號,這就是得平等住的意思。由此可知,菩薩修的平等住,我們也能修,這一句名號,就是實相,就是法界全體,就是諸法平等的體性,只要能念,念念相續,一直念下去,不間斷、不夾雜,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得平等住了,就與十方菩薩無二無別。這樣的心行,就叫菩薩行。
﹁行﹂是生活行為,凡夫和菩薩的生活行為有什麼不同?凡夫穿衣吃飯,菩薩也穿衣吃飯,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世間,也穿衣吃飯,每一天也要做工作,也要接待客人,沒有兩樣。所以,在形相上看,看不出來。何處不同?是心不一樣。彼心清淨、平等,覺而不迷,所以叫佛,叫菩薩。我們的心不清淨、不平等、迷惑顛倒,所以叫凡夫。除此之外,有何兩樣。由此可知,﹁得平等住﹂一句非常重要。
清淨、平等是相輔相成的。怎樣才能得到清淨心?一定先叫心平等。兩者相輔相成,在一切境緣之中平等,不要去分別執著那個高、那個下,心才會清淨。
實在講,楞嚴經上註解中焦光大師所倡導的﹁捨識用根﹂就是平等住,菩薩行。根是指六根根性。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六根的根性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見外面的境界相是平等的。不是外面境界相平等,而是心平等,沒有一切分別、執著,於一切境界中,不起心,不動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明瞭就是覺,不起心不動念就是清淨,不分別不執著就是平等。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瞭。不但現在的事情明瞭,過去、未來得事情通通明瞭,因為心平等,通通照見︵過去、現在、未來都照見︶。我們不能理解是因為我們的心不平等,有分別、有執著,所以,過去、未來一無所知,這就是﹁平等住﹂與﹁修菩薩行﹂。
﹁具足德本﹂德本就是以這部經典,這個法門,自行化他。
﹁應時不獲一二三忍﹂此為非常不可思議的果報。本經講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無生法忍。三種忍都在一句名號之中,誰人得知?此三種忍不是一般菩薩都能得到的,本經第十五品有細說,可以參考。三忍在一句名號之中,不可思議。
仁王經講五忍,把菩薩就忍而言,分成五大類,由此可知,忍多麼重要,不能忍不行啦!無論什麼境界,都要忍,不要受它干擾。我對順境,心裡起了歡喜心,貪念心了,我要忍啦!外面逆境,我看此人不順眼,看這事情不痛快,也要忍啦!這叫修行,真正講修行功夫都在此地。不能忍,就不能成就。︽金剛經︾說:一切法得成於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能忍的人,會成功,不能忍的人,註定失敗,世出世法,沒有例外。所以,仁王經將菩薩五十一個位次,用五種忍來作代表。第一是伏忍,伏是伏住、壓住。忍不住,也得壓住,要勉強的忍,是初步的功夫。進一步第二個階段是信忍,逐漸逐漸理論通了,明白了,相信佛菩薩與聖賢人的教訓,能忍了。再進一步,功夫更深了,就是順忍,即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第四個階段是無生法忍。最後是最高的如來果地上的寂滅忍。
初地、二地、三地是信忍。由此可知,伏忍是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是伏忍。到登地初地、二地、三地是信忍。四、五、六地是順忍,七、八、九地是無生忍,十地、等覺、如來果地是寂滅忍。本經第三忍是無生法忍。柔順忍,相當於仁王經講的順忍,音響忍就是相當於仁王經上的信忍。
由此可知!此處所講菩薩的果位是登地菩薩,不可思議。三賢位的菩薩,聞此經典,依此法門修學,自行化他,雖然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彌陀威神加持,就能使他立刻登初地到十地,馬上就提升為地上菩薩!這是彌陀弘願對十方諸菩薩,賦予真實的利益。
﹁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這是最後一願─現證不退願。如︽楞嚴經︾云: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證得圓滿的心性,佛法就是自性的體、相、德用,它能現證。
末後一句是總結﹁不取正覺﹂是總結。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