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一首《回延安》凝聚着人们对延安的无比向往和对宝塔山的深深仰慕。
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中心,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和象征,占地面积360000平方米,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景区融历史文物和革命遗址为一脉,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登临其上,圣地景色尽收眼底,高原风光一览无余,使得无数游人无不赞叹:“只有登上了宝塔山,才算是真正到了延安。”
位于宝塔山上的延安宝塔(岭山寺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宝塔内辟有南北两座塔门,北门内有阶梯,可登临塔顶。陈毅元帅曾有诗云:“延安有宝塔,巍巍高山上。高耸入云端,塔尖指方向。红日照白雪,万众齐仰望……”
除宝塔外,山上还有摩崖石刻、烽火台、摘星楼、铁制洪钟、日本工农学校旧址等文物古迹及古今名人诗词碑、纪念林等景观。
在巍巍宝塔下,面对党旗碑,握紧拳头,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品味延安十三年战火风云;穿上红军服、摇起纺线车,体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唱一曲信天游,扭一扭大秧歌,打一段安塞腰鼓,无比的充实、自信、轻松和快乐。从宝塔平台拾级而上,登临摘星楼,俯瞰延安全貌,感悟圣地沧桑巨变,远眺沟壑纵横的黄土奇观,领略大自然鬼斧神工。从四季常青的林荫小道,沿着一代名将韩琦、范仲淹、沈括、杨家将的足迹,走过嘉岭书院、走过烽火台,走过日本工农学校旧址,我们的耳边会不时响起明制洪钟那慷慨激越的声音。伴着这声音,我们的思绪也将走进那一段段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历史……。
宝塔山景区服务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是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之一。近年来景区不断加快建设步伐,接待能力和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明显提高。曾接待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省市会议代表,多次圆满完成各种重大活动的组织工作和重要接待任务,先后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省级平安景区和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
宝塔山曾经是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曾上演过一幕幕金戈铁马保家卫国的壮丽篇章。这是一座英雄的山、革命的山、胜利的山、成功的山,一座激励着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满怀豪情、勇往直前,走向辉煌的山。
延安宝塔山概况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隋书·地理志》:“肤施县有丰林山”(即宝塔山)。宋时叫嘉岭山,清嘉庆本《延安府志·卷八》:“肤施县城东南一百八十步有嘉岭山,山顶古塔九级,唐建”。因山上有宝塔,故通常称之为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距城仅1公里之遥。山顶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与延安城西的凤凰山、城东北的清凉山鼎足而立,山下延河与南川河合流东去;所谓“三山鼎峙,二水合流”,就是古今文人雅士笔下的延安城的特点。宝塔山景区距延安火车站4公里,离延安飞机场10公里,距长途客运站1.5公里,乘旅游专线或公交车可直达景区。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葱郁,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市内低3-4摄氏度,是登临赏景与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延安宝塔的建造,虽起源于佛教,但是其地理位置的选择,恰到好处,它建在嘉岭山的子山上,其位不在山颠,却可在宝塔平台或登于塔顶九层,将延安全城一览无余、可谓欣赏延安风光的绝佳之点。宝塔山的山体特征,是南陡北缓,宝塔则巍然矗立于正中。从城中仰望宝塔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古今无数名人游览宝塔山后,都情不自禁地赋诗歌颂或丹青抒怀。明杨鼎瑞《嘉岭古塔》诗曰:“巍巍一柱壮延州,天险由来籍宗贤,夹岸长涛青草没,倚空孤剑白云连。钟声夜度三山月,岚气朝收万井烟。登眺年年人自乐,何须范老更忧先。”郭沫若在1965年也曾写下《题傅抱石画(延安画卷)八首》,其四曰:“岭头犹见塔巍峨,不拜菩萨拜荷戈。塔是人民之所造,留为纪念换山河。”1959年,延安大桥建成,延安大桥和宝塔山的组合构图,更是妙笔天成,成为延安的城徽和标志。凡有关延安的大型活动或影像制品,以此为标志和背景。来延安的旅游观光者,无不登山游览,并以此为荣。延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西周时就是周人活动的重要地区,春秋时是白翟部落居住地。战国时代,前期属晋,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归魏,再后归于秦,秦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木境属上郡高奴县,县城在今延安城东2.5公里的尹家沟。此后各时代曾设“州”、“郡”、“县”建置。隋大业三年(607),置肤施县,其城在今延安市区延河东岸。同年改州为郡,废延州,设置延安郡,郡治肤施,领肤施、丰林、临真、延安等11县。其中延安县,本为西魏广安县,大业元年(605)因避太子杨广名讳改为延安县,辖地在今延长境。至此始有“延安”一名。唐武德元年(618),延安郡改为延州。北宋初年,设路辖州。康定二年(1041).分陕西路置鄜延路,其经略安抚使治延州肤施。庆历五年(1045),肤施县城迁至今延安城内(延河西岸)。元祐四年(1089),升延州为延安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旧鄜延路,置延安路。明洪武二年(l369),改延安路为延安府。清实行四级行政制:省、道、府、县。肤施县仍为延安府制,隶陕西管延榆绥道。
延安地处我国版图的中心位置,扼控南北,“锁钥”东西,历代视为“咽喉”重镇,为兵家必争之地。北宋后期。延安正处宋、夏,(西夏,党项羌族建立的政权)冲突的前沿,成为我国北方军事重镇。所谓“五路襟喉”、“四战之地”。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西夏李元昊称帝,背叛宋庭,发动了对宋朝大规模的民族战争,历时长达80多年。当时延州正是西夏进攻的主要方向,许多名臣良将如韩琦、范仲淹、司马光、沈括等先后来延镇守经营或巡视督察(原城南门上曾有匾额,上书“韩范治所”)。嘉岭山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为一城安危所系,成为守备延州的军事阵地和指挥中心,这些名臣良将在山上修城池,立鹿寨,挖堑壕,造楼台,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人文遗存。
由于延安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卓越贡献,使得宝塔山这一延安的标志和象征,成为闻名中外的名山。宝塔因圣地而闻名,延安因宝塔而醒目,每当人们在屏幕上,画面上看到宝塔山,自然会想到延安,想到中国革命的圣地。
宝塔山不仅是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同时是延安历史的缩影和见证。宝塔山上遍布文物古迹,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岭山寺塔,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烽火台、摩崖石刻、范公井,有古城墙、古城寨、摘星楼、嘉岭书院、日本工农学校等遗址和明代铁制洪钟、清代《重修嘉岭书院记》石碑等文物。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宝塔山的文物保护工作。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延安宝塔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市人民政府曾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保护维修。2015年,对宝塔进行了维护保养,更换了避雷针,1975年延安市政府设宝塔山管理处,对延安宝塔实行专门管护,并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学习。进入新世纪后,又颁布《延安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将延安宝塔列入延安革命遗址,重新划定保护范围,设立文物标志。延安市人民政府为贯彻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延安革命遗址保护条例》,本着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对宝塔山保护区进行了总体规划,并着手实施。近几年已经投资近千万元,进行了宝塔山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使宝塔山成为融历史文物和革命遗址为一体、服务功能齐全的著名文物旅游区,成为三大教育基地——延安的一个主要参观学习点。
宝塔山管理处成立后,修通了直达山顶的公路,修建了8000平方米的管理、服务设施,修复了摩崖石刻、摘星楼、烽火台等景点,建成了标志大门,实施了宝塔山光明工程。2017年,拆迁了宝塔山下原宝塔区人民政府办公楼,新建宝塔山游客中心,成为圣地旅游的一个亮丽窗口。
宝塔山开放以来,累计接待参观学习者数千万人次。接待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部委以上重要客人。还圆满完成接待中外贵宾、中省市各种会议代表和大型活动。
宝塔山占地五百四十亩(36公顷),门前绿化面积已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山上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有杜仲、云杉、五角枫、侧柏、中槐、圆柏等珍贵树种,有紫荆花、木槿、碧桃、山杏、山桃、梨树、枣树、樱桃、刺槐、杜梨、文冠果、酸枣、榆叶梅、火炬树、红叶李等风景林木二十余种,更有独具特色的山丹丹花漫山遍野开放,使广大游人一饱眼福。
宝塔山大规模绿化开始于一九五六年,当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延安主持召开了五省区(陕西、甘肃、内蒙、山西、河南)青年造林大会,并亲自参加了革命圣地的植树造林活动,播下了绿色的种子。从此以后,延安人民常年坚持义务植树,使宝塔山及其城区周围群山披上了绿装。一九七九年三月四日,共青团中央又在延安召开全国青年植树造林大会。近年来,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友好团体纷纷在宝塔山栽植纪念树,留作永久纪念。宝塔周周翠柏环绕,郁郁葱葱,各单位的纪念碑像闪闪发光的宝石点缀其中,成为宝塔山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吸引着无数游客观瞻。
主要文物古迹及景观
岭山寺塔
岭山寺塔(延安宝塔),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 6 6-77 9),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位于延安城东南嘉岭山(宝塔山)上。现存塔体重建于宋代。范仲淹在继任延州知州后,修筑了延州三关城(延安北关卫城、东关卫城和南寨砭城),并将位于南寨砭城垣内的锁骨菩萨舍利塔予以重建。
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在嘉岭山上建岭山寺,即以此塔为寺院标志塔,并予以修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又对此塔进行了维修(清·嘉庆本《延安府志·卷三十六》:“岭山寺,在府南一里嘉岭山上,金大定九年建,有塔,明万历三十六年修)。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于1 959年对此塔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弾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1984年又一次进行维修,主要为护坡帮畔及宝塔平台散排水工程;帮土护畔一百米,修石砌道路二百二十米,排洪渠六条共长三百米;将塔基周围600平方米的混凝土地坪,全部换成了双层海曼砖;在塔的北端新浇混凝土地坪600平方米;圈修浇水树坑一百八十个;更换了全部塔身照明线路,安装防水红黄白彩灯三千六百盏,新装了继电器,由固定灯光变成每三分钟可变换一次的霓虹灯,使之更为光彩夺目。此外,还补修了塔内楼梯,粉刷了内墙壁,安装了窗口上的木窗和钢筋护窗栏杆,使游人更为安全。对凉亭、钟亭进行了彩绘,宝塔及其周围景物面貌焕然一新。1996年国庆前夕,上海东方电视台捐资改造宝塔灯光装置,拆卸了塔体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窗口安装了泛光灯。2001年,陕西省电力公司和延安市、区电力局共同捐资,实施了宝塔山光明工程。每到夜晚,宝塔光芒四射,金碧辉煌,整个宝塔山灯火通明,景色迷人。
延安宝塔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高44米。底层周长36.8米,辟有南北两座塔门。南塔门高3.34米,宽1.59米,门楣刻:“高超碧落”四字。塔门内辟有塔室。塔室顶部以21层砖叠涩收分,呈八角覆斗状。北塔门高2.35米,宽1.30米,门楣刻 俯视红尘 四字。塔门内辟有石砌梯道,采取壁内折上式结构,可登第2层。第2层以上为空心式,各楼层采用木过梁承担楼板的结构形式,用木扶梯逐层攀援而上。塔身底层无窗,第9层为四面开窗。其余2至8层,每层各开1至2个塔窗不等。塔身外表以素面为主,各层之间以砖叠涩出檐,檐下为砖雕仿木结构椽。塔顶以砖叠压收分而成覆钵状。塔砖规格为长45.7厘米,宽23厘米,厚9厘米。塔砖砌筑方法除第1层为七顺或八顺一丁外,以上各层均为长砖平砌。塔底原无基座,现有基座系维修时加筑。
宝塔的基础是怎样处理的?无人知晓,也没有任何资料可佐鉴。为能够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保护好宝塔,弄清其基础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一九八四年七月委托陕西省综合勘察院,对宝塔的基础进行了工程地质综合勘探,探明了塔基范围、埋深、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并取得有关资料。现场勘探点从塔基外围八米处开钻,每隔一米向塔体方向内移,共取北、东、西三个方向、八个探点,总进尺深度七十五米,其中在塔基边沿东西两向各取一个十五米深的技术取样孔。从所采集的二十九件原状士试样表明;塔基一点七米以下,仅有人工夯实的薄层状素填土,深度从零点九至四点五米不等,夯填土下地基为自然黄土,无迹象表明曾采取过何种工程技术措施。从目前情况看,何以用不等高人工夯填土承载高度达四十四米的庞大的砖塔建筑?乃是一个有待研究的技术课题。但是,事实说明,建于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塔,中间虽经宋、金、明的重建、维修,但基础处理得十分简单,可又经住了时间的考验,可见湿陷性黄土的地载力是很强的,古代劳动人民的建筑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摘星楼(望寇台)
望寇台在宝塔山峰顶,为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时(1040~1041)修筑的军事防御设施之一。当年建筑已毁无存,其结构、式样亦不可考,今仅存二夯筑而成的圆形上台基,其夯层清楚可辨。另在土台基上,还见一些砖瓦和碎石子遗物,台基下建筑的拱形石洞犹存。台基方圆约400平方米,南接盔帽山,东临黄蒿沟,西近南寨砭城墙,北靠东岳庙。因该台基所处位置最高,站在台基上东、南、北三川形势尽收眼底,周围群山,亦均在视野之内,颇利于瞭望形势,观察敌情和指挥作战,据传范仲淹经常登临此台,远眺形势,观察敌寇,故名望寇台。同时,由于台基上的瞻望设施(即瞻望楼)位处周围群山之最高峰处,势若高悬,星辰逼临,好象伸手可摘,所以又有 摘星楼 之称。这组建筑约至明弘治年间被废弃,淸时又利用该台基另建有魁星阁(清·嘉庆本《延安府志·卷三十六》 奎星阁在嘉岭山摘星台上,赵茂允、张维藩等建
。”)今亦悉毁无存。摘星楼周围还有古城寨遗址,为当年屯兵和指挥作战的工事与堡垒。1987年在原址重修 摘星楼”一幢,为两层周廊十字歇山顶重檐,混凝土仿木结构。总高15米,一层高7.3米,底边长9.7米,面积94.1平方米。二层高7.7米,底边长6.7米,面积44.9平方米。新修摘星楼金顶朱栏,雕梁画栋,势若高悬,气冲霄汉。临此绝顶,极目八方,一览众山小。著名书法家吴三大所题“摘星楼”,刻碑立于楼西3米处,一楼内置平安鼓一面,高1.1米,直径达2.1米,象征新世纪国泰民安,兴旺发达。
烽火台
宝塔山烽火台位于宝塔山东北角一平台上,是北宋名将范仲淹戍延时所建,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原存烽火台为黄土夯筑而成的四棱台,夯层清晰可辨,层层水平,10~15厘米不等,遗址底边长11米,高约15米。
1993年春,延安市委、市政府决定砖砌加固修复。由延安四山建设委员会设计,延安古建筑工程公司、延安园林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六月十五日破土动工,九月二十九日竣工。
现台高10.65,台底东西长16.7米,南北宽14.5米,面积243.82平方米。台顶东西长12.7米,南北宽8.14米,面积103.33平方米。墙砖长45公分,宽22公分,厚10公分。地下基础宽4米,深3米,块石浆砌。上浇铸宽1米、高0.5米钢筋混凝土地圈梁。外墙砖长45公分,宽22公分,厚10公分。结构为“一顺一丁”,内衬60公分宽小砖。墙体收缝比列为10:2。中腰内铸钢筋混凝上圈梁。顶部浇30公分厚钢筋混凝土地坪,上砌1.25米高 女儿”墙。南端正中镶 烽火台”石碑一块。台南有条石楼梯,可登临其项,眺望三川及延安全城景色。
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则燃烧柴草或狼粪烟传递清息。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建于宝山上的这座烽火台,选址十分巧妙,登临台巅,居高临下,能眺望到延安东、西、南三条大川的尽头,且周周五城尽收眼底,视野颇为开阔,故一旦在其上点火报警,狼烟升起,不仅邻舍可一眼望到,更重要的是三川五城军民均仰首可见,迅速得知敌情,立即采取防范措施。
摩崖石刻
位于延安宝塔山西麓石崖间,宋代至民国年间。该石刻高6-7米,长260米。总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石崖上遍布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其中范仲淹手书“嘉岭山”三字(清·嘉庆本《延安府志·卷八》:“陕西通志:范仲淹大书嘉岭山三字刻于石”)最为著名,隶书,阴刻,每字高3.68米,宽3.37米。弘治本《延安府志》载,原有“庆历四年(1044年)秋日,东吴范仲淹书”等字样,现已风化无存。“嘉岭山”三字,亦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在明万历年间曾再次镌刻加深,该题刻的巨幅照片被收入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此外,还有“出将入相”、“高山仰止”、“先忧后乐”“泰山北斗、一韩一范”“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均系北宋晚期至明清时期为纪念北宋名臣范种淹所题,其他“云生幽处 、“重岗叠翠”“嘉岭胜境称第一”等,则是明清时期地方达宦描述嘉岭山(即宝塔山)风光而题。“全民导师 题刻,是民国年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题。九十年代前,该石刻群一直被民房遮掩,蒙尘多年,1992年,延安市政府决定恢复和保护这一重要文物古迹,拆除了石崖周围的所有建筑,深凿了重新面世的八组珍贵石刻。
明铁钟
钟亭里悬挂的这口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崇桢元年(1628年)4月铸造,钟高150公分,直径106公分。钟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合一的标志。这口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处把它移到这里,做为报警之用。这口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3-5里。1938年11月20日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曾发出报警的钟声,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日机将延空城炸成了一片废墟,而它却象一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1984年修建了钟亭,将此钟悬挂于内,供游人参观。
日本工农学校地址宝塔山的南坡下,有一排老式瓦房,这排瓦房及附近的几排土窑洞,就是日本工农学校遗址。这所学校又叫日本反战学校,是由八路军总政治部于1940年创办的。该校宗旨是“和平、友爱、正义、勤劳、实践”学员主要是被我军俘虏或向我军投降的日军士兵和下级军官。校长冈野进,副校长赵安博,李初黎。学校先后培养学员五百余名,其中一大批学员后来成为坚强的反法西斯、反侵略战争的斗士和日中友好使者,遗址院内矗立着一块“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牺牲者纪念碑”是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陕西省分会、延安地区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原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同仁于1995年8月15日树立的。
山门宝塔山标志大门位于宝塔山北麓上山公路入口处,距国道210仅20米。该门为四柱三楼柱出头仿古式牌楼,为钢筋混凝目结构。牌楼设计新颖,造型独特,气势宏伟,为宝塔山第一景观。大门总高11米,总宽l3.09米。正门宽4.80米,边门分设左右,各宽2.3米。柱座为须弥座,高1.80米,正门柱座边长0.95米,边门柱座边长0.85米,上下枭浮雕为八达马的变化。正门柱径为0.55米,边门柱往0.45米,浮雕双龙戏珠。斗拱为五踩双昂,斗口0,06米,花板为透雕。柱头为独角兽。正门额雕刻着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为宝塔山的题名“延安宝塔山”。
(责任编辑:曹洋)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