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金刚经网

诵经之殊胜:读诵华严经开悟和成就不死持明仙的僧人

发布时间:2024-08-09 02:19:27作者:久久金刚经网
诵经之殊胜:读诵华严经开悟和成就不死持明仙的僧人

在中国古代的佛教修行法门中,有打坐、念佛、持咒等方式,还有一种是诵经。通过诵经开悟解脱,悟入毗卢遮那海,顿证无生之妙理。

我平常也是建议人们,可以采取诵经+持咒的日课方式。严格来说,诵经和持咒是有所不同的,经文中蕴含的妙理,你可以在读诵的过程中随文入观,通晓思维其理。

如地藏经,经中含有诸护法神、鬼王之名号,你每天念诵,亦是在召唤和祈请他们守护于你。经中又开示了地藏菩萨的殊胜功德,因果之理,修行之法等,丰富而广博。

念诵之时,不仅获得本尊护法神的加持力,还可以以经意来观照内心,指导修行,修得更深的,则可以入三摩地,进入经中的微妙甚深境界。

古德修持华严经、法华经、金刚经的方法,一是读经,几十年如一日地读诵,在某一天,突然悟入甚深法界,彻断生死轮回。

二是依经文作观,如将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来观照妄念、微细心念等。或者观想华藏世界、兜率天内院入三摩地,相应者现身直登妙境。

我每每读古德之传记,赞叹他们的持之以恒,三十年、四五十年都在念诵同一部经典,可谓将全身心都投入其中,收摄其中,心一境性,随起胜观,顿证圆通。

次之则是念诵了一辈子,至少可以预知时至,无疾而终,往生净土或天道。这是远胜于常人的。常人不知死日,或临终被病痛折磨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而精一修持某个法门一辈子的人,他相对有把握,临终也是有保障的。在本尊的法流加持下,在自己累积的功德显现中,消除了临终的业障,在脱离色身之时,刹那被接引前往清净刹土。

如果一个人学佛了十年,现在还在迷惑到底修什么法门,这至少说明他没有得到恰当的引导,发心亦不大,自己在摸索,不停地变换法门。

如果十年二十年以来,修持某个法门一直不间断,信心不退,这是非常值得赞叹的。当然皈依了具德上师,另有功课和修行的除外。

修行本非一朝一夕之事,在于不断地累积和提升。简单来说,就是不断地与本尊、与法界相应。如诵华严经几十年的人,在读诵之时,悟入了华严法界,这不是一两天的事。

人的业障甚大,需要日积月累地持诵,如阳光照冰雪,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融化,如烧热水,也不会马上就烧开。

如果能日日精勤,坚持个十几年、几十年,念观音的坚持念,念地藏的不间断,会与观音、地藏相应,趋向解脱。

念金刚经的则与真如法身相应,经由持久地观修,将凡夫从妄想和执著中解脱出来,证得空性。

若不能与空性法身相应,至少与本尊的他受用身相应,往生本尊报土。

今天谈谈华严经的殊胜法验。华严经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因行果德,并开显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

华严经有三个译本:

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 旧译《华严》 ,或称为《六十华严》。

二、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 新译《华严》 ,或称为《八十华严》。

三、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为《普贤行愿品》,或称为《四十华严》。

在唐朝时兴起的华严宗,其五位祖师都是大菩萨之化身。华严初祖杜顺和尚,二祖智俨和尚,三祖贤首国师法藏大师,四祖清凉国师澄观大师,五祖宗密大师。

初祖杜顺和尚,就是文殊菩萨的直降化身。四祖清凉国师,是华严菩萨化身。

在杜顺和尚的一生之中,神异事迹颇多。有瞎子、聋子拜见他以后,能见能听。有一次他涉水过河,河水忽然断流,等上过岸后,才又水流如故。

杜顺和尚唐贞观十四年圆寂于义善寺,深为朝野所敬重,唐太宗尊称他为帝心尊者。

据文献所载:至十八。即于因圣寺魏珍禅师处。投礼出家。禅师亲与披剃。时感地动。地神捧盘承发。四众奇之。

18岁时杜顺祖师剃度出家,地神亲自涌出地面,捧盘承接头发。

三原县人田萨埵者。生来患聋。召之即能听。又张苏者。亦患生哑。语之即能言。武功县僧。为毒龙所魅。众求救。即端拱对坐。龙遂托病僧言。禅师既来。义无久住。顷即释然。

天生耳聋的人,杜顺和尚召来见面,就好了。张苏天生哑巴,和尚对他说话即能说话。

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恼者。莫不投造。尚亦不施余术。但向之禅观。无弗痊者。乃至神树龙庙。见即燬除。巫觋所事。躬为屏当。世人皆异之。号之为炖煌菩萨。

被鬼神侵扰,患疾病等,杜顺和尚见面,只要向他们禅观,就一一痊愈。所谓禅观,其实就是入三摩地。乃至恼人的外道鬼神龙庙等,他见之即毁除。

又据史传所载:(清凉国师)为七帝门师。春秋一百有二。僧腊八十有八。全身塔终南山。未几有梵僧至阙。表称于葱岭见二使者。凌空而过。以咒止而问之。

答曰。北印度文殊堂神也。东取华严菩萨大牙。归国供养。有旨启塔。果失一牙。惟三十九存焉。遂阇维。舍利光莹。舌如红莲。仍谥号清凉国师。妙觉之塔。见疏钞缘起行迹。

清凉国师澄观大师世寿102岁,圆寂后肉身舍利塔安放在终南山。不久有一个印度来的僧人到皇宫,上表称,于葱岭见到有两个人从天空中飞过。于是持咒请他们停下问明原因。

两位使者回答说,我们是北印度的文殊堂之护法神,来这里取华严菩萨的大牙,归于印度供养。

皇帝下旨开塔,果然缺少一牙,只剩39颗。于是进行茶毗火化,得光明晶莹之舍利,舌头如红色莲花。

为何华严经中的诸大菩萨亲自化身来开宗弘扬呢?

因为华严奥旨极深,凡夫众生若无指授,难达究竟,所以文殊菩萨、华严菩萨等,亲自化身来造华严论疏,讲解华严经,使大众得入华严法界。

华严宗的几位祖师所写的注释论述,其实就是大菩萨执笔写的。

下面是几个持诵华严经成就的公案。

据《华严经持验记》所载:

唐解脱和尚,姓邢氏。代州五台县人。七岁出家。初从慧超禅师。询定业。超器之。告众曰。解脱调习融明。非尔辈所邻也。未几大获启悟。

后于五台西南佛光寺。立精舍。专诵华严。复依经作佛光观。屡往大孚寺求见文殊。

文殊现身悔云。汝今不须礼觐。可自诲责。必当大悟。后因反求。乃悟无生。兼得法喜。

遂慨思弘济。祈诚大觉。请证此心。感诸佛现。为说偈曰。

诸佛寂灭甚深法。

旷劫修行今乃得。

若能开晓此法眼。

一切诸佛皆随喜。

师更问空中寂灭之法。可说得教人耶。诸佛即隐。但有声告曰。

方便智为灯,

照见心境界。

欲究真实法,

一切无所见。

又本州都督。请传香受戒。法化既毕。将东归。都督及众送至城东。日暮思欲焚香。忽闻城上空中声曰。

合掌以为花。身为供养具。善心真实香。赞叹香烟布。诸佛闻此香。寻声来相度。众等勤精进。终不相疑误。故旧传题云。偈赞排空也。

解脱和尚在五台山佛光寺建立精舍,专诵《华严经》,并依照经文修佛光观。

这是他随文入观的部分。古德有的读到华藏世间品,就做华藏世间观,兜率天宫观,直接就在定中前往了兜率天内院。

祈祷文殊菩萨,现量见到后,菩萨告诉他,不用礼拜我,应该尅责忏悔,后因反观自心,证悟无生法忍,法喜充满。

解脱和尚诵华严经,亲见文殊菩萨,菩萨指示心性,顿证无生。他又想祈请诸佛证明他的证量,是不是真的证悟了。

毕竟他已经悟道了,与诸佛同一体性相应,故诸佛顿现全身,赞叹随喜他:

诸佛寂灭甚深法。

旷劫修行今乃得。

若能开晓此法眼。

一切诸佛皆随喜。

这段话的意思,寂灭即超越生灭之涅槃真谛,需要旷劫修行才能证得。如果能够开此法眼,证得此法身,一切诸佛都会随喜。

他启问诸佛,寂灭之法怎么可以宣说教化他人呢?诸佛隐身不见,只留下空中的声音说:“方便智为灯,照见心境界。欲究真实法,一切无所见。”

方便智为实智之对称。指熟达方便法之智。亦指行善巧方便之智。据大乘义章卷十九载,了知三乘权化之法,称为方便智;反之,了知一乘真实之法,则称实智。

因缘合和相,就是方便。由因缘合和相而显露出来的一切文字言语说教,就是方便法。

法身是离言说,言语道断的,也就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但是犹如指月一般,通过这个方便智的媒介,引导众生照见心境界。方便智如手指,众生通过手指见到月亮。

诸佛开示他,通过方便善巧的手段,来觉悟有情。如世间的老师上课,学生无法理解时,老师就以各种比喻举例等善巧来说明。

但是法身和思维不一样,是超越思维又不离于思维,不是一个逻辑思维的结果,需要证到,悟到。

下一句“欲究真实法,一切无所见。”这和禅宗说的骑牛找牛如出一辙。欲想开悟见性,已经南辕北辙了。这了义究竟之真谛,非用妄想去寻求可得,欲究真实,了无所见。

解脱和尚得到诸佛的印可之后,还求诸佛告知度化众生之法,可见他是发菩提心的。在菩提心的摄持之下,他亲见了文殊菩萨,证悟了无生法忍,又亲见了诸佛。

而这一切,只因他专诵华严经之果报。

华严经被誉为经中之王,阐述了不可思议的佛境界,以及于妙理而开显的无尽庄严法界。所以古代常诵华严经的人,常被神仙、山神、龙神等顶礼供养。

有一个小沙弥,常诵华严经,被帝释天亲自迎请至天界,以诵经之威德助他战胜阿修罗军队。小沙弥在天界帮完帝释天之后,帝释天想留他在天界,可以给他不死甘露妙药。

他拒绝了,说自己的本愿不是天界,而是华严法界,是究竟成佛之道。然后被送回了人间,身染天香,终身不灭。他精修华严经,最后往生净土。

一般人都是供养祈求帝释天、毗沙门天王等大威力天神,而今帝释天亲自有求于持诵华严经的僧人,可见持此经之大威德力。

历代华严祖师,在世间的显现上,亦是处于帝师之位置。于法门之殊妙而言,华严乃诸经之顶严,不虚言也。

据史传所载:

贞观年中孙思邈。服流珠丹云母粉。年一百五十岁。颜如处子。至长安。说齐魏闲事。有如目睹。书写此经七百五十部。

其时太宗。欲读佛经。问邈何经为大。邈曰华严经。佛所尊大。帝曰近玄奘三藏译大般若六百卷。何不为大。而六十卷华严经独得大乎。

邈答曰。华严法界。具一切门。于一门中。可演出大千经卷。般若经乃是华严中一门耳。太宗方悟。乃受持华严。

药王孙思邈,寿150岁,容颜如处子,来到长安时,还能说一百年前的事。药王不仅是天下名医,还抄写华严经750部。

那时唐太宗召见孙思邈,问他,想读佛经,哪部经为大?药王回答是华严经。唐太宗不解,说唐玄奘法师译本大品般若经六百卷,华严经刚六十卷,何以独大。

药王回答:华严法界,含摄一切法门,于一门中,又可演出大千经卷,般若经只是华严法界中的一门而已。太宗感悟,遂受持华严经。

山神听经

曹城慧。灵丘李氏子。其亲祷于五台山而生。既长。辞亲诣五台真容院。从法顺和尚披剃。尝诵华严于李牛谷。草木为食。每诵经时。有五七儒服者坐听。数持异花鲜果以献。

师怪而问之。答曰。某。山神也。蒙师法力。无以为报。愿充执侍。师不乐。遂舍其处。

法师在五台山李牛谷诵华严经,以草木为食。每次诵华严经时,就有穿儒服者坐着听法,并持异花鲜果来献。

这些穿儒服的人自称是山神,因为法师读诵华严经而得到了加持利益,于是愿意供养和侍候法师。

唐朝僧人诵华严经成就持明仙

据四明山大方广无生居士胡幽贞刊纂之《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所载:

永徽年中。禅定寺有两僧。名道祥惠悟。咸隐太白山中。祥即持诵涅槃。悟即持诵华严。服饵松禾。六时礼忏。昼夜诵持。积有年岁。

永徽年,即唐高宗时的一个年号。禅定寺有两位僧人,名号分别为道祥和惠悟,一切隐居于太白山中。

有其他版本称在终南山,终南山和太白山都是秦岭的山脉,是两部分。因此应是在那一代。

道祥持诵涅槃经,惠悟持诵华严经,服食山上的松禾,昼夜六时礼忏诵经,如此坚持了一定的年岁。

忽于一时见一居士。鬓发皓首。所衣洁素。仪容恢美。前来设礼。庠序而言。弊居设斋。欲请一僧。僧曰。此唯二僧。俱往可不。居士曰。弟子贫家。本拟请一僧。僧问意欲交谁行云。请华严法师。悟遂赴请。

有一天,突然有个居士出现,鬓发皓首,穿着洁净朴素,仪容恢弘俊美,前来作揖拜见,安详肃穆地说:弊居设斋,想邀请一位师父参加。

僧人说:这里只有两位僧人,可以一起前往吗?居士说:弟子家贫,只打算请一位出家师父。僧问想请哪一位。

居士回答,请受持华严经的法师。于是惠悟跟着前往。

随居士行。可百余步。居士于是。腾身于空中问悟曰。师何不升空。悟对曰。贫道无翅。升空未得。居士问悟。师犹未得神通耶。悟答曰。实未得。

居士却从空下。安致悟于居士衣襟中坐。又令冥目。于时只闻耳边飕飕风声。可半食顷。还放履地。遂令开目。不知到处。环视唯见大山。观其屋宇。皆是涌出。

惠悟法师随居士行,大约走了百来步,居士突然腾身飞到空中,对惠悟说:师父怎么不升空呢?

惠悟回答,贫僧没有翅膀,不能飞。在古代,修行的僧人也自称贫道。居士又问,师父您真的还未有神通吗?惠悟答道,真的没有。

于是居士从空中飞下来,将惠悟安置于衣襟中坐,嘱咐他闭眼睛。于是惠悟法师只听到耳边有飕飕的风声,大约半顿饭的时间,被放到地上。

他睁开双眼,不知道到了哪里,环顾四周,只见苍翠大山,观察那里的房子,都是从地面涌出来。

延悟入堂。礼佛才毕。忽见五百异僧。执锡持盂。翔空而至。悟敬异僧。宁敢居上。遂从下行。居士来语曰。师受持华严。是佛境界。何得于小圣下坐。遂却引悟。坐于五百圣众之上。

居士请惠悟入堂,礼佛刚完,忽然见到有五百个异僧,执锡持盂,从天空中飞下来。

惠悟自知是异僧,不敢坐在上座。居士却对他说:师父您受持华严经,是佛境界,怎么能在小乘圣人之下就坐。说完就引领惠悟坐于上座,位置都高于五百圣众。

斋后洗漱已。诸圣便腾空而去。居士乃遣人擎一床宝物。将以嚫悟。令与咒愿。悟曰。贫道来不由地。居士携摄至此。自回不得。请垂送归。诵经报德。

居士曰。本所斋意在师一人。虽有五百罗汉来食。皆临时相请耳。师且与咒愿。当即发遣人。送归本居。

受斋洗漱完毕之后,诸圣者便腾空而去,居士才命人擎着一床大小的宝物,送给惠悟,并请他为居士咒愿。

嚫,梵语daksina(音译达嚫拏、驮器尼),其义泛指一般之布施。此时亦通于檀施、布施等用法。指信徒以金钱、财物等布施僧侣。

那位居士是神仙,但是还请受持华严经的法师为他咒愿,可见持经功德之大。

咒愿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种回向,一种祝愿,一种祝福。我以前说过,有修行、有功德,持咒诵经多年的人,是有语加持的,他说出的话在法界有分量,有加持力。以前有大富长者供养舍利弗尊者,尊者就为他咒愿祝愿:

今日良时得好报。财利乐事一切集。踊跃欢喜心悦乐。信心踊发念十力。如似今日后常然。

这个咒愿的内容比较直白,大概意思就是:

今天真是好日子啊,施主好事连连,真是开心啊,愿施主能够对三宝生出信心,希望以后跟今天一样快乐。

咒愿是非常重要的,会在法界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因此上次除夕初一时,大家供灯供僧,我们请觉拉寺的僧众在做法会时,为大家的名单回向,就有咒愿之意。

惠悟说,贫僧被居士您摄来此地,还请把我送回去,我会为居士诵经回向,报答您的供养。

居士说,这次设斋,目的为的是供养师父您,另外的五百圣者,是临时请的,请您为我咒愿,我会遣人送您回去。

悟与咒愿已。苒前有三五童子。各可六七岁。居士呼之。又重标名于一童子遽来。居士语曰。汝可祇事此法师。童子便请于悟曰。师暂开口。悟即依开。

在茂盛的草木前面,有三五个童子,大约六七岁。居士呼唤他们,又特别唤一童子前来,让他承事法师。

童子观之云。师甚多病。童子即将手。向身上摩。遂取少药。大如麻子。分为三丸。与悟吞之。又请开口。童子忽飞入口中。悟当时便腾虚。

童子看着惠悟法师,就说,师父您有很多病。于是他用手在自己的身上摩擦,搓出少许药物,大如麻子,让法师吞下。又请法师开口,童子突然飞入法师的口中。

刹那之间,法师顿时具有神通,其实那个时候成了不死持明仙。有其他的记载中,提到这个童子是药精。

药精是什么,相传龙树菩萨是吃了药精而活六七百岁。在密法中,获取药精液是一个不死证持明仙的修法。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中,观世音菩萨说:

“持真言者取(药精身出之甘露)涂二眼二脚掌上。遍涂身上即得升空。承住第一风轮证天眼通。具足观眺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仙。及所过去一切诸佛。住舍利者而亦见之。

真言者身变如金色。发如旋螺寿增千劫。十八千俱胝那庾多百千天仙常为伴侣。七十二殑伽沙俱胝百千紧那罗真言明仙紧捺唎真言明仙。供给敬护。

所欲天诸甘露美食。得其善眼阿修罗王即便供给。一切毗那夜迦。恶心息灭皆自顺伏。

又取药精发合为绳。当便加持二三七遍变为宝索。持真言者常持系腰。一切所去永无障碍。是诸真言明仙。乃至菩提常伴守护。”

这是修持不空罥索奋怒王真言获得药精证持明悉地的记载。药精当是于深山中,亿万年吸收日月星辰之精华的灵药,以有灵性故,能幻化成人形,童子形。

在世间,这种不死的妙方,其实是存在的。比如《子不语》上写到每六十年一度的七月十五的月光中含有“帝流浆”。妖怪们如果吃了它,一夜的修炼相当于吸取日月精华数千年 。

《续子不语》云:凡草木成妖,必须受月华精气,但非庚申夜月华不可。因庚申夜月华,其中有帝流浆,其形如无数橄榄,万道金丝,累累贯串垂下。

人间草木受其精气即能成妖,狐狸鬼魅食之能显神通。以草木有性无命,流浆有性,可以补命;狐狸鬼魅本自有命,故食之大有益也。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中,观世音菩萨还说:

“又取药精眼精血泪。涂点眼中证净天眼。析骨取髓服啖吃之。即得寿延七千大劫。证大智慧广大如海。识知过去百千大劫所受生事。

取心啖食即得腾空。又取肝血涂点额上。即得隐入大地地下。取舌执持。即得折伏地下一切药叉罗刹毗那夜迦。”

取药精这种灵药来涂抹,可以证天眼通,延寿七千大劫,证大智慧,获得宿命通,腾空自在。

所以惠悟吃了药精之后,直接就生发神通,飞行自在,得不死成就。

还本所居。住空中谓祥曰。向蒙神仙居士请斋。遂获神通。今欲暂之蓬莱金阙紫微等宫。以持诵本业。言讫辞祥。摄三衣瓶钵及所受经。升空而去。

惠悟飞回住所,停在虚空中对道祥法师说,我刚才蒙神仙居士请斋,获得了神通,现在想暂时去蓬莱金阙紫薇等仙境居住,继续以持诵华严经为业。

说完告辞法友,摄收自己的衣物和华严经,升空而去,不再回来。

在《华严经传记卷第四》中,对此事也有记载:

隋禅定道场释慧悟。共一僧同志游涉。隐遁终南。一受华严。一持涅槃。木食岩栖。经于多载。各专其业。无辍晨昏。

忽有一人。无何而至。拜讯既讫云。请一师就家起供。二德相推。彼人曰。望请华严法师。其僧乃整严衣钵。与彼相随。前行不远。僧问。檀越家在何处。答曰。在此正南。僧曰。南唯山涧。讵有村落。

答云。弟子是此山神。宅居岩壑。请师勿怪。僧虽惊惕心怪非常。然犹摄石崎岖。僶仰而进。神曰。师受持华严。未得神通耶。答未得。神即捧僧。以腾空俄至所居。

忽见绮宇华堂非常壮丽。庭罗珍馔。供拟千僧。将至斋时。神乃延僧。处之高座。僧曰。更有僧不。神曰。大有。须臾当至。僧曰。贫道夏腊既卑。不应此座。

神曰。师受持华严。理宜尊胜。俄见异僧执锡持盂飞空降趾。数过五百。不知何从。

其僧惊起将欲致礼。并皆不受云。请莫起动。师既受持华严。即是我等。所尊敬处。

各自默然食讫。飞空而去。莫测所之。唯独此僧。罔知攸适。僧告神曰。幸愿檀越。垂示来途。其神庭内有十余小儿。状可三岁。露形游戏。神语童曰。汝等一人。供侍法师。诸童相推。踟蹰未进。

神励声呼之。一童子便即依命谓僧曰。请师开口。既视口中乃云。师大有病。童遂取手爪上垢。投僧口内。须臾复云。师更开口。见已言曰。师病略尽。

童即踊身。飞入僧口。果是药精。僧遂得仙。神曰。劳师降重。更无厚供。以此轻酬。幸不怪啧。僧曰。惭愧檀越。言不能尽。受持功德。并用资薰

。于是执别。飞腾云际。

还至旧处。跏座空中。遥语同侣曰。余华严经力。蒙致仙药。人仙位别。不可同居。共住多时。幸施欢喜。当来之世。相见佛前。于是凌空杳然远逝。其所诵本亦随同往。莫知所在。

有五众禅师道树者。禅门高行。义学所宗。具说其事云。所亲委曲。

惠悟法师飞腾云际,来到本处,于空中跏趺坐,遥对道祥法师说,我因诵华严经之力,致获得仙药,人仙位别,不可同居。我们一起共住多时,幸施欢喜。

愿我们在未来世,相见佛前。说完腾空而去,不知所终。他读诵的华严经也被带走了。

对于华严经的持诵方法,弘一法师曾写过一文:《华严经读诵研习入门次第》。

他认为,读诵华严经,一般人不能全经读完,可选读某一品。他特别提到读两品:

1.普贤行愿品。

2.净行品。

若好乐简略者,宜读唐贞元译《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末卷。唐清凉国师曰:“今此一经,即彼《四十卷》中第四十也。而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德广。能简能易,唯远唯深。可赞可传,可行可宝。”

或兼读唐译《华严经·净行品》。清徐文霨居士曰:“当以《净行》一品为入手,以《行愿》末卷为归宿。”

又曰:“《净行》一品,念念不舍众生。夫至念念不舍众生,则我执不破而自破。纵未能真实利益众生,而是人心量则已超出同类之上。胜异方便,无以逾此。”

以上二种,宜奉为日课。

若欲读他品者,如下所记数品之中,或一或多,随力读之:《菩萨问明品》、《贤首品》、《初发心功德品》、《十行品》、《十回向品·初回向章》、《十忍品》、《如来出现品》(以上皆唐译)。

若欲读全经者,宜读唐译(八十华严)。

自古以来,三界内共尊华严经,如以下案例:

魏勒那摩提,华言宝意。中天竺人。博文赡学。明悟禅理。以正始初。至洛阳。译十地等论二十四卷。师领受华音。慧悟绝伦。帝每令讲华严。精义颖发。

尝处高座。忽有持笏执柬者。形如尊官云。天帝来请法师讲华严经。都讲维那。咸祈相赴。时讲席众僧同见之。师怡然微笑。告众辞诀。化于法座。

其都讲等僧。亦同时入灭。观此。知华严秘藏。天人无不宗重如是。

天帝遣使者迎请法师到天界讲华严经。而读诵华严经悟入华严法界的也不乏其人:

唐僧辨才,幼事裕法师。日惟课习华严。久而不悟。乃虔造香函盛经。顶戴行道。凡经三载。梦普贤指授玄义。忽尔成诵。焕若临镜。

读华严经,普贤菩萨亲自指授。

唐释法空,隋末雁门郎将也。弃家诣清凉深谷。常诵华严唯心作佛之偈。后遇异僧。授以般若玄旨。豁尔心空。临终坐逝。见云栖感应略记。

前面弘一法师提到的《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古德诵出境界,亲见诸菩萨从地涌出听经。

唐崇福寺僧慧祐,戒行精苦。事俨和尚。专业华严。每清晨良宵。焚香虔诵如来出现品。忽见十余菩萨。从地涌出。现金色身。皆放光明。坐莲华座。合掌听诵。经讫乃隐。

愿吉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