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人员:善生居士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善生遵其父遗言,而恭敬、供养、礼拜东西南北和上下六方。佛陀见之,为他而说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之四业,以及其原因,和欲、恚、怖、痴等四事.并指示六非道、六灾患、四不亲而似亲、四种善亲等法,最后教他在圣法与律当中,礼拜六方的意义。
关于《善生经》,在《长阿含经》第十一卷中,也有一部《善生经》,其内容与此部《善生经》可谓基本一致。在此不再重述。
附录:
《漫说长阿含·善生经》——
二、善生经
说法地点:罗阅祇耆阇崛山中,后移至王舍城内。
参加人员:长者善生
经中大意:此经为长者之子善生而开导之经,叙述善生长者依父遗嘱,而向六方礼拜。其行动乃落入于形式上的举动,于是佛陀为教导其归入于正途,而说大方礼的意义与内容。首先说明四结业、四处,及六损财业,其次为说四想及四事,四亲及四事,六方及五事。善生听佛启导后乃皈依三宝而为优婆塞。
(一)经中名相分解大纲
佛陀教导善生行真正六方礼的内容主要有以下这些术语:
1、四结业:①杀;②盗;③淫;④妄语(结为结缚,烦恼异名;业为身口意之善恶的行动)。
2、四处:欲、恚、怖、痴。
3、六损财业:①耽湎酒;②博戏;③放荡;④迷伎乐;⑤恶友;⑥懈堕。
4、四怨:①畏伏(畏人而隐藏财物,贪欲);②美言(谄谀他人);③敬顺(口头敬顺,而行动则乖);④恶友(浪费之友)。
5、四事:A、畏伏四事:①先与后夺;②小与望多;③畏故强亲;④为利故亲。
B、善言四事:①善恶斯顺;②有难即舍离;③外有善来,密中止之;④见有危事,便排济之。
C、敬顺四事:①先诳;②后诳;③现诳;④见有小过,便加杖之。
D、恶友四事:①饮酒时为友;②博戏时为友;③淫逸时为友;④歌舞时为友。
6、四亲:①止非;②慈愍;③利人;④同事。
7、四事:
A、止非四事:①见人为恶;则能遮止;②示人正直;③慈心愍念;④示人天路。
B、慈愍四事:①见利代喜;②见恶代忧;③称誉人德;④见人说恶,便能抑制。
C、利人四事:①护彼使不放逸;②护彼放逸失财;③护彼使不恐怖;④屏相教诫。
D、同事四事:①为彼不惜身命;②为彼不惜财宝;③为彼济其恐怖;④为彼屏相教诫。
8、六方:①父母为东方;②师长为南方;③妻妇为西方;④亲党为北方;⑤僮仆为下方;⑥沙门、婆罗门、诸高行者为上方。
9、五事:
A、恭顺父母五事:①供奉能使不乏;②凡有所为,先白父母;③父母所为,恭顺不逆;④父母之正命,不敢违背;⑤不断父母所为之正业。
B、弟子敬奉师长五事:①给侍所须;②礼敬供养;③尊重戴仰;④师有教勅,敬顺无违;⑤从师闻法,善持不忘。
C、父母亲爱其子五事:①制子不听其为恶;②指授示其善处;③慈爱入骨彻髓;④为子求善婚娶;⑤随时供给所须。
D、师长敬视弟子五事:①顺法调御;②诲其未闻;③随其所闻,使其善能解义;④示其善友;⑤尽知所以,诲授不吝。
E、夫敬妻五事:①相待以礼;②威严不阙;③衣食随时;④以时庄严;⑤委付家内。
F、妻敬夫五事:①先起;②后坐;③和言;④敬顺;⑤先承意旨。
G、亲敬亲族五事:①给施;②善言;③利益;④同利;⑤不欺。
H、亲族敬人五事:①护放逸;②护放逸失财;③护恐怖者;④屏相教诫;⑤常相称叹。
I、主教僮使五事:①随能使役;②饮食随时;③赐劳随时;④病与医药;⑤纵其休假。
J、僮子奉事其主五事:①早起;②为事周密;③不与不取;④作务以次;⑤称扬主名。
K、檀越(施主)供养沙门、婆罗门五事:①行身之慈;②行口之慈;③行意之慈;④以时布施;⑤门不制止
10、六事(沙门、婆罗门教授信徒六事):①防护其恶,使其不为;②指授善处;③使怀善心;④未闻使其闻;⑤已闻使其能解;⑥开示天路。
(二)本经的主要内容
在佛教的所有现存的经典中,能正儿八经地谈到如何做人处世的经典,其实并不是很多。也就是说,对于如何搞好现实世间的人情关系,注重伦理道德,加强自身的修为,从而命终归天的一些经典为数甚少,佛教里大部分都是谈如何出离世间,如何摆脱轮回的一些经典。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以佛教的思想主旨不无关系。关于这一点,我将放到后面去谈。这部《善生经》,可谓是佛教在世俗伦理道德方面主张的典型代表,凡是有关谈到佛教伦理方面的文章,都无法绕开这部经典,因此《善生经》可谓广为人知。下面我们就重点谈谈此经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其实它的主要内容,我在上面的“大纲”中已基本标示出来了,这里所说的内容,就是对上述大纲稍作展开。我尽量减化,把一些无关紧要的、重复的句子都舍去不用,这样可以精中精力,谈谈我自己对这部经典的一些粗浅想法。
此经的说法因缘,乃是佛陀到罗阅祇城(王舍城)内去乞食。大家都知道,王舍城是摩揭陀国的国都,那里的佛法氛围很浓厚,人民都很崇信,对佛陀都怀着无比的敬仰。摩揭陀国的国王叫频婆娑罗,也是位虔诚的佛教徒。而从整个摩揭陀国来看,它地处中印度,是当时的政治与文化的中心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了“中国难生”里的“中国”,实际上指的就是中印度的摩揭陀国。而城内有一位长者(财德兼备的人,相当于后世的儒商吧)的儿子,名叫善生。这个善生有个特点,或者说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每天在太阳还没出山之际,就离于王舍城,到郊外的林园中去参观。他首先跳到水池里把全身洗个干净,身上的水珠还没干透,他就开始礼拜东、南、西、北以及上方和下方,加起来共六方,都一一礼拜。他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疲倦。此时佛陀就住在距善生所礼拜的园林的不远处,当他看到善生如此日复一日地礼拜六方,觉得有些意外,就信步走到善生的林园中,随口就问他:“这位贤士,你到底是出于什么因缘,每天把自己全身弄湿,然后礼拜六方呢?”
其实善生对于佛陀,已早有耳闻,也曾亲睹,只是无缘亲近。此时,他见到佛陀走到他的身边,心情很是激动,他对佛陀礼拜过后,就对佛陀说:“世尊可能有所不知,家父在临终之时,曾经在遗嘱中一再对我说:‘你欲礼拜之时,首先应当礼拜东方,其次为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我乃承奉父教,不敢违背。因此之故,澡浴之后,就遍礼诸方。”
世尊听后,就对善生说:“贤士!从名称上讲,你所说的六方是存在的,并非没有此六方之名。然而在我的圣法当中,并不礼拜此六方,我并不以为礼拜六方就算作是恭敬之法。”
善生听后就对佛陀说:“原来如此呀,看来我还没搞明白其中的道理,唯愿世尊为我开示开示,好吗?”
佛陀对善生说:“好的,我现在就告诉你,你可要认真听、认真思索啊!”
从上面一段开场白中,我们就可以对善生这个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他做事有始有终,长年累月坚持不懈,此为其一;他很孝顺,对父亲的临终遗嘱从不打折扣,都是规规矩矩按照父亲的教导做事,此为其二;他没有固执之心,听到佛陀的不同意见,他很快就高兴地请佛陀为他开示,并没有因为有父亲的遗嘱而盲目排斥佛陀的善意,此为三。看来善生是位有着深厚根基的大善知识。
接下来,佛陀就开始为关生讲解了有关什么叫正确的礼拜六方。
比如长者、长者之子,知道四结业(结为烦恼,业为身口意三恶业,四结就是杀偷淫妄四恶业),不作四处(欲恚怖痴)的恶行(恶业),又能知道六损财业(六种会损失财物之业)的话,善生!这就是长者、长者之子的离开四恶行,就是礼敬六方的了。这样的话,则今世也是善,后世也会获善的果报;今世有根基,后世也为其根基。在于现世当中,会为智者所称赞,会获世间的一善果报;身坏命终之后,会往生于天上的善处(天界、善趣)。善生!当知所谓四结行(四结业)就是:第一为杀生,第二为盗窃,第三为淫逸,第四为妄语,就是四种结行。什么叫做四处呢?第一就是欲(贪欲),第二就是恚(瞋恚),第三就是怖(恐怖),第四就是痴(愚痴)。如对此四处(作四恶行之处),而作恶业的话,就会对自己的善业有所损耗。假如对此四处,不作其恶业的话,就会对我们的善业有增益。
所谓六种会损失财物之业,就是:第一为耽湎于酒,第二就是好博戏(赌博游戏),第三就是放荡,第四就是迷于伎乐,第五就是恶友相得(遇恶友),第六就是懈堕(懈怠堕落),这就是六种会损失财物之业。如果人们能够解知四结行,不行四处的诸恶行,又能了知六种会损失财物之业的话,这就是对四处的恶业得以脱离,已供养六方的了。这样,则现在也善,后来也是善,为今世的根基,也为后世的根基,在于现法当中,为智者所称誉,而获世间的一果,身坏命终之后,会往生于天上的善处。
应当知道饮酒有六种损失:第一就是失财,第二就是会生病,第三就是斗争,第四就是恶名会流布,第五就是恚怒会暴生,第六就是智慧会日损。如果饮酒不已的话,其家产就会日日损减的。
博戏有六种的损失:那六种呢?第一就是财产会日耗(与日而耗损),第二就是即使赌博虽胜,也会心生怨恨,第三说是为智者所责,第四就是他人不会敬信,第五为被人疏远,第六是心生盗窃。如果人们博戏不已的话,其家的产业就会日日损减的。
放荡也有六种的损失:第一就是不爱护自己的身体,第二就是不护财物,第三就是不护子孙,第四就是常自惊惧,第五就是诸苦法会常自缠身,第六就是喜生虚妄,这就是放荡有六种的损失。
迷于伎乐,又有六种损失的:第一就是一心只求歌唱,第二就是追求跳舞,第三就是寻求琴瑟,第四就是求波内早(手音,手铃乐器之名),第五就是求多罗盘(鼓类),第六就是首呵那(谈古、闲话)。如果耽迷于伎乐不已的话,其家的财产就会日日损减。
与恶友相交也有六种的损失:第一就是方便生欺,第二就是好喜屏处,第三就是诱他家人,第四就是图谋他物,第五就是只顾求自己的财利,一旦无财利,就会四散,即常人所说的酒肉朋友,第六就是好发他过(出卖朋友),这就是恶友的六种损失。
懈堕也有六种损失:第一就是富乐时不肯作务,第二就是贫穷时不肯勤修,第三就是寒冷时不肯勤修,第四就是炎热时不肯勤修,第五就是时早(过于早)的话,就不肯勤修,第六就是时一晚,就不肯勤修,这就是懈堕的六种损失。
有四种怨,而在表面上,它们却如同我们的亲友。那四种呢?第一就是畏伏(怖畏人而隐秘财物等贪欲),第二就是美言(讲好听的话,所谓谄谀),第三就是敬顺(唯命是从,然而其言与行,都相背而行),第四就是恶友(会浪费你的一切)。
畏伏有四种事,那四种呢?第一就是先与后夺(先给你好处,后夺你的财物);第二就是与少望多(以小钓大);第三就是畏故强亲(恐畏你故,勉强亲近);第四为利故亲(为了贪利之故而亲近)。这就是畏伏的四事。
美言而亲近你,又有四种事,那四种呢?第一就是善恶斯顺(不管是善,是恶,都得随顺),第二就是有难舍离(遇困难时,不管你),第三就是外有善来密止之(遇有善友之来访时,却会暗中遮止),第四就是见有危事,便会排挤。
敬顺而亲近你,也有四事,那四事呢?第一就是先诳(事先诳惑你),第二就是后诳(事后诳妄你),第三就是现诳(现在就欺诳你),第四就是见有小过,便会加杖(添大),这就是敬顺而亲近之四事。
恶友亲近又有四事,那四事呢?第一就是饮酒时为友,第二就是博戏时为友,第三就是淫逸时为友,第四就是歌舞时为友,这就是恶友亲近之四事。
有四亲,为可以亲近,会有多所饶益,会救护人的。那四种呢?第一就是止非(上恶助善),第二就是慈愍(善于同情),第三就是利人(教诫而利益人),第四就是同事(同乐共苦),这就是四亲可以亲近,会有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因此,应当要亲近他们。
止非有四事,而多所饶益,为人救护。那四事呢?第一就是见人作恶之时,就能遮止,第二就是指示人趣于正直,第三就是慈心愍念(见善利则同喜,见恶祸时,则为你而忧),第四就是示人天路(教人向上的大道),这就是四种止非,会有多所饶益,为人所救护。
慈愍有四事,第一就是见利代喜,第二就是见有恶祸,就会代为你忧,第三就是称誉人德,第四就是见人说恶时,便能抑制他,这就是四种慈愍,而为多所饶益,为人所救护。
利益也有四事,那四事呢?第一就是护彼而不令其放逸,第二就是会保护其放逸失财之事,第三就是保护他,使其不恐怖,第四就是屏相教诫(暗中相教导敬诫),这就是四种利益人,而多所饶益,为人所救护的。
同事也有四事,那四事呢?第一就是为他而不惜其身命,第二就是为他而不惜财宝,第三就是为他而济助而解消其恐怖,第四.就是为他而屏相教诫,这就是四种同事,会有多所饶益,为人救护的。
要知道六方的真义,什么叫做真正的六方呢?所谓: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婆罗门、诸高行的人为上方。
大凡作为人的子女的,当以五事去敬顺他的父母。那五事呢?第一就是供养奉给父母,能使他们没有缺乏。第二就是凡是欲有所作之事,须先禀白父母,第三就是父母有所作为时,都恭顺不逆,第四就是父母的正令,都不敢违背,第五就是不断父母所为的正业。凡是当人的子女的,当以此五事去敬顺其父母。
身为别人父母的,也要用五事去敬亲其子女。那五事呢?第一就是制止其子女,不听许其作恶事,第二就是指授而提示其善处(安住于善),第三就是慈爱,而入骨彻髓,第四就是为子女求善于婚嫁,第五为随时供给其所须要的。子女对于父母能敬顺恭奉的话,就对方会安隐,而没有忧畏。
当人的弟子之敬奉其师长,又有五事。那五事呢?第一就是给侍师长之所须要的,第二就是礼敬供养,第三就是尊重戴仰,第四就是师长如有教敕时,就应敬顺无违,第五就是应从师长听闻教法,而将其善持不忘。凡是为人的弟子,就应当用此五法去敬事其师长。
师长又应用五事去敬视其弟子。那五事呢?第一就是顺法去调御其弟子,第二就是诲其未闻之法,第三就是随其所问,能使其善于了解其义,第四就是提示其善友,第五就是尽他所知的去教诲传授,不得吝惜。弟子对于其师长能够敬顺恭奉的话,则对方就会安隐,就不会有忧畏。
身为人夫的,对于其妻,也有五事。那五事呢?第一就是相待以礼,第二就是威严不阙(端正其行),第三就是衣食都随时付足,第四就是庄严以时(随时使妻庄饰),第五就是委付家内(妻主内务)。夫应该要以此五事敬待其妻。
当人之妻,也应以五事恭敬其夫。那五事呢?第一就是比其夫先起来,第二就是后其夫而坐(夫先坐息),第三就是要用柔和之言,第四就是要敬顺其夫,第五就是首先问其意,而承其意旨而行事。善生!这就是为人夫之对于其妻之敬待,像如是的话,对方就会安隐,而没有忧畏。
凡是为人的,应当以五事亲近其亲族。那五事呢?第一就是给施,第二就是善言,第三就是利益,第四就是同利,第五就是不欺。这就是五事亲敬其亲族。
亲族也应以五事亲敬于人。那五事呢?第一就是护放逸而不使其放逸,第二就是护其放逸失财,第三就是护其恐怖,第四就是屏相教诫,第五就是常相称叹。像如是的敬视亲族的话,则对方会得安隐,而没有忧畏。
为人的主人,对于其僮使,应该以五事去教授他们。第一就是随其能力而使役,第二就是饮食随时(给他们充足而依时的饮食),第三就是赐劳随时(一定的时间,依时去叫他工作),第四就是生病时给他医药,第五就是纵其休假(允许其适时的休假)。这就是五事以教授僮使。
僮使又应以五事奉事其主人。那五事呢?第一就是早起,第二就是为事要周密,第三就是不与不取(不偷,主人不给与之财物,不私取为己有),第四就是作务以次(依次而工作),第五就是称扬主人的名誉。这就是主人待僮使的方法。这样,对方会得安隐,而没有忧畏。
檀越(善男子,施主)应该以五事去供养沙门、婆罗门。那五事呢?第一就是身行慈,第二就是口行慈,第三就是意行慈,第四就是以时施(依时而布施),第五就是门不制止(随时都允许出家人之来访)。如是檀越的话,就应用这五事去供奉沙门、婆罗门。
沙门、婆罗门也应该以六事去教授施主。那六事呢?第一就是防护施主,不令其作恶,第二就是指授其善处,第三就是教其怀善心,第四就是使未闻的得以闻,第五就是已闻的能使其善解,第六就是开示天路(往生天道之法)。像这样檀越恭奉沙门、婆罗门的话,则对方会安隐,而没有忧畏。
这位善生长者听了世尊的一番教导之后,真是开心得不得了,他兴奋地对佛陀说:
“您讲得真是太好啦,世尊!您今天所开导的,远远超过我本来的祈望,也远远超出了我父亲所遗嘱。您的教导,能使颠覆的得以仰正,幽闭的得以开启,迷惑的得以解悟;有如冥室被灯火点燃,使所有的人都看见到冥室里所拥有的一切。如来所说的教法,都无数的方便,启悟着我们愚冥的众生。我现在就要至诚归敬三宝,作为一名居家的优婆塞。从今天开始,我将坚守五戒,终身不离不弃。世尊,请您慈悲,收下我做您的居家弟子吧!”
佛陀听后,含笑颔首,然后腾空而去……
(三)本经所揭示的家庭伦理道德
其实整个《阿含经》里,有两部《善生经》,一个是在《长阿含》,另一部是在《中阿含》里,从内容上讲,只是翻译者不同,其他都大同小异。我们从这部经中可以看出,这个善生所学的礼六方,乃是婆罗门传统的一个礼拜方法,而佛陀所教导他的六方礼,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主张彼此的平等关系,比如说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师长与弟子、主人与仆人等等,都可以从中得到体现。佛陀的六方礼,揭示了居家佛教弟子与家庭、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全面阐述了原始佛教的伦理观念。在这部经典中,佛陀对于伦理的产系,是以家庭为主位,籍六方之礼来倡导世间的道德,因此它更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我们中国普通百姓来说,也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
经中所谈到的六方礼分别是:父母与子女、师长与弟子、丈夫与妻子、个人与亲友、主人与仆童、沙门与信徒。正如我在前面已提及到,这六种关系都体现为一种平等的或对等的关系。比如说有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世尊在这部经典中揭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有五个相互对待的标准。从子女方面来说,他们必须要敬养父母,具体体现在五点:
第一,供养侍奉父母,使他们在物质生活上不匮乏,精神上愉快;
第二,自己想做的事,应该先向父母讲明白,并征求他们的意见,或者请求他们帮助;
第三,对父母所做的事,要恭敬承顺,适当时候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协助父母解除疑困,做一些办所能及的事情;
第四,对父母的教诲不能违背,如果父母说的不对,不要盲目地反驳,而是要耐心地以理说服,直到父母接受为止;
第五,要继承父母所建立的正业。
父母对待子女也有五个标准,主要有:
第一,教育子女要听从长辈的教诲,吸取前辈的经验和教训;
第二,引导子女发扬他们各自的优点,克服种种不良的习气和作风;
第三,对子女关怀对子女关怀挚爱,照顾好他们的生活,特别是在他们未成年之前;
第四,为子女选择好的配偶;
第五,要随时满足子女生活上合理的需求。
对于上面的五项相互对等的标准,我暂且不作过多地评论,因为它可能会转移我所说的主题,但是不管怎样,这对于今天的现实社会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要知道,顺从父母是对的,不要忽略了佛陀“对父母的教诲不能违背”,“要继承父母所建立的正业”这几句话的深刻用意。当然现在时代不同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子女们在眼界上往往要比父母开阔得多,在思维上更为超前,在就业前景方面显得更具多元化,因此很多方面与父母的“教诲”或“正业”可能会产生一些冲突。产生冲突也是正常的,主要是双方都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充分认识到两代人所具有的差异,做父母的也要多多体谅子女的难处,当子女的也要多方做父母的思想工作,多注意方式与方法,多沟通,多交流,这样对于两代人关系的融洽,是十分有益的。
谈到子女对于父母的奉养,应该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在物质主奉养方面,应该包括饮食、衣服、起居和医疗费用以及疾病的护理等方面。在饮食方面要做到咸淡相宜、营养丰富和美味可口;衣服上要注意保暖防暑、勤洗勤换、保持卫生和合身得体;起居方面要做到欢乐安逸,避免老人的忧愁孤寂;父母若患病,要照顾得细致入微,耐心体贴,精心调理,不烦不燥。另外,在物质奉养方面,由于很多老年父母都没有固定退休金,因此作为子女的都要适当地每月给父母拿点零用钱,供他们自由支配。在物质奉养方面,我们做到应该没有太大问题。而更多问题则突出表现为父母晚年精神空虚,记得前些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常回家看看》引来了亿万观众的共鸣。身为父母,到了晚年时期,如果双亲健在,老俩口相互间有个伴儿,或许稍稍见好些;若一方过世,会给另一方造成很大的伤害,往往会显得孤寂难耐。这时候,就需要子女们多多为父母们着想,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一个颐养天年的好环境与好心情。有的老年人晚年了往往会信佛信教,身为子女,既然自己不信佛不信教,也要充分尊重父母的选择,切勿横加指责和阻拦;有的父母孤身一人,需要在生活上找一个伴侣,在这方面我们当子女的也要尊重他们的意愿与选择,一些过激的反应,都是不应该的。我们往往要求自己的子女以后对我们要孝顺,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困难。方法很简单,我们要经常反思一下我们对于父母的态度,要求自己的子女孝顺,必须自己要先孝顺父母,为自己的子女做出一个榜样来。当然,现实之中的反面典型很多,我还是不作发挥了吧。
对于夫妻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整个家庭伦理道德的支柱。佛教历来主张居家信徒要加强夫妻双方的自身修养:一是要言色相和,二是要互相忍让体谅,“言色相和,无相违戾”是夫妻间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遇事要和言悦色、互相商量,而不恶语相向,叫骂指责。夫妻之间发现了对方的缺点或错误,在帮助其改正时,要尽量避免过于直率,而是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策略),讲话应委婉一些,对于对方的缺点,要点到为止,不要喋喋不休地讲个没完;对于对方的优点,要多加赞赏,多予鼓励。《华严经》中说,要“常作润泽语、柔软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不可作“粗犷语、苦他语、令他憎恨语、如火烧心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出言吐辞要时时自省,夫妻之间不讲非礼语。修行就是要修改我们的言行,首先要从我们的说话(语言)开始,能达到“言色相和”、夫妻相敬如宾,感情生活便会如和煦春风了。
忍让体谅是夫妻间应该具有的修养之一。有时我们会受到各种环境(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压力)的影响,导致我们的心理和生理都会发生一些变化,言行会有种种失态,我觉得这是正常现象,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尤其是现在就业压力普遍很大,而中国的男主外、女主内情形未有根本的改观,许多男士都会因为入不敷出而大为苦恼。此时身为妻子,就要表现出一定的体谅与忍让。相反,如果埋怨丈夫,骂丈夫没有出息,整天在丈夫面前流露出对于财富与地位的羡慕与夸耀,那么时间久了,夫妻的感情可能就会发生裂痕,甚至会导致一些悲剧的发生。这在当今现实中是屡见不鲜,而很多悲剧产生的根源,还是由于收入匮乏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牵扯面又极端的宽泛,相互交织,十分复杂,因此很难用几句话可以说得清楚。但是无论如何,夫妻之间的相互体谅与忍让的培养还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候双方都要退后一步,“退一步海阔天空”。要知道,在更多的时候,财富不是一个人拼命追求就可以获得的,它需要一些综合性的因缘,甚至涉及到三世因果,因此,还是以平常心和知足心来看待财富、名誉与地位的问题,这样,我想每个人的心态或许可以得到微调。
针对夫妻间的相互关系,佛陀在这部《善生经》里,提出了相到对等的五个标准。比如丈夫对于妻子的标准是:“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阙,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在这里,我们也要把古印度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适当地考虑地进去。印度是一个典型的男尊女卑的社会,妇女一般不外出参加劳动,诸如外出挣钱、体力一些的活儿都是由男子去负责,这个与中国的封建社会极为相似。从上面丈夫对待妻子的五个标准中,第一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