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禅品第五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惠能大师开示大众说:这个法门中所说的坐禅,本是不执著于心,也不执著于净,也不是不动。如果说执著于心,心念原本是虚妄的;知道心念是虚幻的,所以也就无所执著。如果说执著于净的话,人的自性本来清净,因为有了无明妄念,所以覆盖了真如本性。只要没有妄想,本性自然清净;如果起心执著于净,就会产生净的虚妄;虚妄没有一定的处所,有了执著,就是虚妄。净原本也没有形相,现在却立出了净的形相,还说这是修行的功夫。有了这样错误的见解,就会障蔽自己的真如自性,反而被净相所缠缚。善知识!所谓修不动心者,如果能在见一切人时,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功过得失,这就是自性不动。善知识!愚迷的人,身体虽然不动,但是一开口便说他人的是非长短好坏,这就与正道相违背了。如果执著于心或执著于净,就障蔽了正道。
禅定,又名“三昧”,亦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定并不等于禅宗,因为禅宗虽然也鼓励参禅、禅定,但是更重视智慧的开悟。
佛教将禅定分成世间定与出世间定二者。世间定,亦即四禅八定,这是任何外道凡夫甚至畜生道众生都可能达到的境界,进入四禅八定的众生,可能会得到一些神奇的能力,也就是神通,也可以暂时止息欲界的痛苦。但是一旦离开定境,很快又会被世间烦恼所侵袭。因此,佛教并不专注于禅定的修持,而是将禅定当成追求解脱的方式之一,目的在于追求解脱一切烦恼的出世间定,亦即灭尽定。一般来说,禅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脱,但要悟道解脱却离不开禅定。
禅宗顿教法门的禅法,不是让我们执著于心,也不是执著于净,不是执著于清净,也不是不动心念。这里所说的心,也是虚妄的,并非实有。我们要明了自己的心,要知道自己的心念如幻,它刹那不停。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你用不着再去执著它。我们因为妄念、妄想、执著,把我们的真如自性给掩盖了。你不要被卡住,所谓的妄想、执著就是说把一点事放大,当成全部,卡在那里,这叫执著。
如果你用心思考净,其实就是把心卡在净上了。如果我们执著于一种境界,这就是妄想,要超越,不执著于任何境界,不执著于善恶、对错、是非、好坏、净或者不净,都不要执著它,来的就来,过去就过去,这就是修行人的形态。
所谓的清净的本性,它是没有形、相状来表述的,如果你把它列一个净来对待,其实就等于是你著了净相了。你如果谈这是修行的功夫,就是把一种状态当成是永恒的状态,都是错误的。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就像我们坐在这里看着街上的人,来来往往,来者不拒,去者不留。
我在庐山东林寺的时候,认识一位心理咨询热线主持人。当时他们是中国广播学院,一个班里他们四五十个人,毕业之后都做热线节目主持人,当时刚流行这种热线。干了几年之后他发现,做心理热线主持的这些人,都出现心理问题了。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每天接待由导播转进来的“烦恼倾泻”电话。一般打过电话来就说:“某某老师,你好!我现在失恋了,我很烦恼,我忘不了他,你说我怎么办?”这时候,主持人就要进入他的心去体悟,知道他怎么痛,然后开解:“天涯何处无芳草……”要去体悟他的烦恼,如果我被人抛弃了,我会怎么烦恼呢?应该怎么解决呢?于是再去给别人讲,这样就能解决别人的烦恼。这个人听了之后,“好,谢谢你,我心里现在宽松多了”。
放下电话,接着第二个打进电话来,“某某老师,你好!我现在投资失败了,手里的钱都没了,还欠了一屁股债,你说我怎么办?”你这时候就得想,欠了一大堆债是什么感觉,这时候心多么地难受,被债主追讨。于是你要给他讲,你要怎么怎么怎么。好,这个结束了,“谢谢你,老师!我现在听了你给我解释,心里宽松多了!”然后一个,再来一个,两个小时,几十个人过来了。然后第二天,所有天下最烂的事他每天都要去体会品尝。于是几年下来,他们这个班的同学几乎都得了抑郁症,好几个自杀的,大部分都离婚了,后来大家都发现这个问题了。他为什么能给人解决烦恼,解决不了自己的烦恼呢?就是他没有学会“通流”,被相卡住了。面对苦恼众生,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你就不烦恼。如果做不到清空和通流,每天把全天下烂事留一点,积少成多,就成了个超级大包袱。
当和尚就跟心理热线主持人一样,每天来寺院倾泻烦恼的人络绎不绝。你要不懂得清空,那可就毁了,几年内证得抑郁波罗蜜,很现成。所以说,要学会随时随地清空,虽然清空,但需要时还能随时调取。过一个月,那个人又来了:“师父!”你要接着上次的话继续说:“你那个事处理的怎么样了?”还要把它调出来,他一走还得立刻把它再清空,不能老把它留在心里。所以,要有这样的功夫,随时归于寂灭,又能随时调取。这才能够去管这些事,否则这些事还是少去惹它,很累的。所以修行人,一个真正地要想有作为的人,就要有这种不沾染事尘的超然境界。不是不管闲事,不是不管俗事,而是不被俗事所纠缠。做好了还要超越过去,要放掉它。不被事相所纠结、所卡住。
所谓的我们说修“定”,不要动,不要动不是身体不动,是思想不被它所缠扰,是心性不动。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惠能大师再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什么叫作“坐禅”呢?顿教法门所说的坐禅,是无所执著而没有障碍,在外对一切善恶境界不起念,这就称为坐;在内能见到自性不动,这就称为禅。
所谓的坐禅就是面对外在的一切善恶境界,心不要起念,不要被善恶的境界牵着跑。一般来说,人很容易被牵跑,外面一点动静就被牵跑。我们上课的时候,门一开,很多人注意力就被牵过去了,眼神跟着他,直到看着他坐下,心半天还收不回来,就容易被牵。有动静看一眼也无可厚非,看一眼接着收回来就叫不动
。看一眼就开始跟着他,他走到哪里你心思跟到哪里,他坐下了,你还在端详他半天。收不回心来,不能安于法义,这就是被牵。我们在座的有做企业的,假如有客户来刁难,你把他稳住,“坐,别急别急”。他烦恼你不要烦恼,你要跟着他烦恼就谈不拢了,你能“坐,慢慢说,喝茶,喝口茶,怎么回事?”,你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好,他忙活完走了,走了你立刻忘掉,你别再卡住。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解决完了就是完了,这就叫“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内见自性,就是觉知到我们显发万有的空性如来藏是如如不动的,如来藏外幻化万有,而内如如不动。你要了知天地万物等一切现象都是如来藏的妙用显发,所以一切山河大地即是诸佛的妙用,一切山河大地也即是诸佛的化身。了知这个的时候,你即刻能生出对天地万物、芸芸众生的无限敬畏之心。了知他们都源自如来藏,同我也是一体不二。
所以,我们要对这个如幻的世界没有任何意见,不抱怨,也无需推诿。古往今来发生的这一切,敢于承担完全责任。爱这一切,看似复杂,却有条不紊,徐徐运作,如水月无痕。花开花谢,丰富而优雅;云卷云舒,和谐而安祥。似动而静,润物无声,处处禅定;似静而动,不离自性,时时般若。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什么叫作“禅定”呢?外离一切相叫作禅,内心不乱叫作定。若在外境上著相,内心就会散乱;若能外离一切相,内心就不会散乱。自心本性原是清净安定的,只因遇境起念,所以内心就乱了。如果见一切境而内心不乱的话,这才是真定。
禅是佛教的教义核心,它是佛说一切教法之大总持法门。这正是《华严经》所说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在开悟的人看起来,所谓头头是道,法法皆真。真是见色闻声,无非这个,扬眉瞬目,尽是玄机。可是对于迷昧的人看起来,所谓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真是迷头认影,当面错过,翳眼空华,无中生有。我们要知道,开悟的人,所悟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禅。迷昧的人,所迷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禅。这样看来佛教的禅的的确确是一切法门的大总持法门了。也就是我们信仰佛教,发心修行的善男子、善女人,最后所要达到的唯一目的。
我们的本性本来是清净的,本来就是从来没有动摇过的,我们产生万物的能量源,那个本体,从来没有动摇过。为什么我们现在感觉心里乱糟糟呢?是因为我们把关注点没有放在自性上,全放在了假相上,全放在了如梦幻泡影的现象上,所以我们的心被这些乱相所牵动。如果我们见到这些境界,心不被它牵动,不乱,这是真正的禅定。
对上根利智者而言,禅定并无一定之形式。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十字街头好参禅”“如来于二六时中常起观照”,只要念念觉照,当下“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时时刻刻保持,修无修修,行无行行,修一切善而不执著所修之善,断一切恶且故不为一切恶所缚,当下这念心便是归于中道,安于禅定。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善知识!外离诸相就是禅,内心不乱就是定,外禅内定,就叫作禅定。《菩萨戒经》说:“我人的自心本性原本清净。”善知识!在念念之中,得见自己的本性清净,精进修持实践,自然能够成就佛道。
《菩萨戒经》说,我本性,我们的佛性原有状态就是本来清净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生灭变化的是外相,如如不动的是本性,本性从未动摇过,从未变化过,它与十方诸佛没有任何的差别。你了解它就知道自己与诸佛境界无二,你卡在外面,就是与一切凡夫纠缠不休。超越于假相,透过现象体悟本质,就是涅槃解脱;卡在现象,迷失现象背后的本性,就是苦难轮回。学习过“沟通之道”的人,能透过语言的假相知道对方在表达什么。同样,我们学习了“解脱之道”,就要透过这个世间的假相,看清世界的实相,“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
世界如此圆满:该去的去了,该来的来了,该发生的发生了,不该有的都没有。一切都是刚刚好,多一点则偏,少一点则不圆。云在青天,水在瓶里,眉毛在上,鼻孔朝下,饥了有饭,困了能眠。
世界因我而存在,我为世界而觉醒。缘起如梦,无常幻化。地水火风空,工农商学兵。人人为我梦碌碌,我为人人幻悠悠。十方如来,同一慈力,一切众生,共一悲仰。
山河大地,即是如来妙用;天地万物,即为法身显现;芸芸众生,尽显妙思纷纭;古往今来,无非前尘影事。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过去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
参禅,究竟是坐呢?还是卧呢?还是站呢?六祖大师说,禅非坐卧;坐、卧、立都不是禅。所以,六祖大师曾对志诚禅师说:“住心观静是病,不是禅。”
那么,如何才是禅呢?紫柏大师曾经这样说过: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禅不是闭眼打坐,闭眼打坐只是进入禅的方法之一。如南岳怀让禅师问:“譬如牛拉车,车子不走,是打车子呢?还是打牛呢?”
打车子没有用。参禅,要紧的是观心、用心。你要想明心见性,光是用身体打坐,并不一定有很大的效果。所以,参禅打坐,用心第一。当然不能否认打坐是初学参禅的人应有的必经过程。
真正的参禅,也重在作务,重在生活。百丈禅师说:“搬柴运水,无非是禅;扬眉瞬目,无非是道。”因此,真正的禅是什么?搬柴运水是禅,腰石舂米是禅,犁田锄草是禅,早耕晚课是禅,忍耐慈悲是禅,劳苦牺牲是禅,方便灵巧是禅,棒喝教化是禅。禅,是人间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是智能,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来面目,是人类共有的宝藏。有了禅以后,我们在世间上没有恐惧,即使面对生死,也不畏惧。有了禅,心中就有了定,就有了力量。
佛陀曾说:“坐禅能得现法乐住。”所谓现法乐就是禅定之乐,这是一种从寂静心中所产生的美妙快乐,绝非世间五欲之乐可比,勤于禅坐的人,可得此禅悦之乐。
因此,虽然禅不是坐,也不是卧,当然更不是立,不过,如果我们想体验禅悦的妙味,应该实地去打坐。依《天台小止观》说,初学坐禅,当调五事:调食、调睡、调身、调息、调心。
关于调身方面,“毗卢七支坐法”是坐禅调身的最佳姿势,分为七个要点:
1.端坐盘腿,跏趺而坐;
2.背脊竖直,不可靠壁;
3.安手结印,置于膝上;
4.头面要正,颈靠衣领;
5.双肩应平,轻松自然;
6.敛目平视,观照自心;
7.嘴唇抿合,舌抵上颚。
打坐经验久的人,不管林下水边、岩洞塚间,都能够安然入定;但是初学的人,最好选择在室内,远离吵杂的地方,比较能够收到效果。室内的灯光不可太亮,以免刺眼;也不可太暗,以防昏睡。最好能摆设佛像,燃香供佛,以摄心提念。坐禅的位置,避免直接通风,以免引起伤风的毛病。
除了环境之外,饮食、衣著也要注意。吃完饭一小时之内,不好打坐,因为此时血液都集中于肠胃,此时打坐,既不合乎生理卫生,而且容易昏沉。饮食不可过饱,也不可太饿,最好七八分饱。穿著以宽松、舒适、柔软的衣服为宜,一切束缚身体的物件,如手表、眼镜等,皆须松开,以免妨碍血液循环。睡眠要充足,以免昏沉入睡,浪费宝贵时间。
其他坐禅应注意的事项,例如:
1.坐时:双手先将衣服稍稍撩起,名曰“提半把”,以免衣服紧迫颈部,造成不适。
2.静坐时尽量避免在冷气口或电风扇下打坐。最好以毛巾包著膝盖,以防风湿。
3.静坐的地方以干燥木板或榻榻米为宜,但仍需敷陈厚软适度的坐垫。
4.坐垫随个人身体需求而异,以能坐得竖直平稳,不阻塞气脉为妥当。
5.初学静坐者,一定要由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以防偏差。
6.初学静坐时,多半无法双盘,则以单盘为宜;不要勉强坐太久,以时间短、次数多为宜。
禅的精神,并不局限于打坐的禅堂,在二十四小时之中,举手投足,扬眉瞬目,都充满了禅的妙趣;禅的消息,并不仅仅在敛目观心的禅定中,日常的著衣吃饭、走路睡觉,都透露著禅的妙机。生活中的禅,是将寂静的禅定功夫摄入日常的劳动之中,而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禅,是从琐碎的事事物物中,以整个身心去参透宇宙的无限奥妙,是伟大于平凡,化高深于平淡的修持。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无一不是明心见性的方便。
永嘉大师说:“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对真正的禅者而言,在日常生活中,禅是触目即是,无所不在。
如此之禅修,也可以和净土法门结合来修。《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经由三宝的加持,我们通过禅观,将了悟一切现象的真实自性,就是本然的清净。但为何我们和一切众生,仍在六道轮回中被无尽痛苦折磨?这是因为,我们不能认知一切事物本来清净的缘故。本来清净,才是一切现象的真实状态。我们惯常的不净认知,全是错的,妄念一点也不真实,就好像误认一条绳子为蛇,或把沙漠中的海市蜃楼错认为是远处发亮的水光。
因此,上师瑜伽的作用是让我们觉知每件事的本然清净。藉由阿弥陀佛身的加持,我们将领悟整个宇宙就是本尊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藉由阿弥陀佛语的加持,我们将领悟宇宙中的一切音声——水声、火声、风声、野兽吼叫声、人声等,都是六字圣号的回声;藉由阿弥陀佛意的加持,我们将体悟一切念头都是觉性的展现;藉由阿弥陀佛身、语、意的共同加持,我们将了悟在实相中,身、语、意,不是三个分别的存在,而是阿弥陀佛空悲不二的同一自性。
我、阿弥陀佛,及天地万物,所示现的各种形相,不管是在报身或化身的层次,皆是从法身的基础而产生。法身是究竟的法界,超越了任何智识的造作,在其本性中涵摄了一切佛果的证悟功德。他是无始以来即与我们在一起的本初智慧。此俱生智,可透过“止、观”的禅修来悟得。“止”能使混乱的心平静下来,而“观”则展开甚深了悟和光明觉知。当“止、观”无别地融合为一时,即是法身的证悟。
释迦牟尼佛,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之一;佛法,指引我们何者当避免,何者该培养,全都完美地包含在阿弥陀佛六字圣号中;僧伽,是在道上帮助我们的菩萨,也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所以,阿弥陀佛是三宝的合一。正如一座蓄水池,收集了无数雨滴般,阿弥陀佛也涵盖了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大势至菩萨的喜舍、文殊菩萨的智慧、普贤菩萨的精进、地藏菩萨的大愿、弥勒菩萨的喜乐和韦陀菩萨的力量。就是此一本尊、一圣号、一修法,我们就能成就一切。
许多本尊有无数的形相:喜乐、寂静或愤怒相,一头、三头或多头,有二、四、六或更多手臂……每一种都象征不同的功德。然而,我们相信他们全都涵摄于阿弥陀佛一身。同样的,既然其他无量咒语的一切利益都涵摄于六字洪名中,我们可以全心全意的只持诵此圣号。我们的身、语、意与阿弥陀佛证悟的身、语、意,本质相同,这是我们应该了知的修行精髓。
同时,在成佛之道上,一切通往究竟目标的方法中,最重要的便是:持续保持并增长广大的菩提心。先接受“究竟菩提心”——心的本性之教授,然后我们再培养“相对菩提心”——对一切众生的悲心。
流转的念头在实相上是无生的,既不住也不灭。如果没有这样的认知,要控制狂野的心是很困难的。以这种了知,当念头产生时,不去追逐它,安住在心的本然相续状态中,即所谓的“究竟菩提心”。一旦我们以此方式瞥见了心的本性,我们对“究竟菩提心”的了悟,会因两种“相对菩提心”的修持而加深:即为了一切众生之故而成就佛果的愿菩提,以及真正将此愿付诸实行的行菩提。如前所述,只许愿帮助他人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像阿弥陀佛一样,真正力行利益一切众生。为了达成此目标,我们观想阿弥陀佛,持诵其圣号,禅修其智慧本性。当我们以此方式持续修行,妄念会愈来愈少。当智慧在我们身上盛开时,就能使我们圆满“自、他”此刻与究竟的需求。
生起次第的主要修行是:观想自己和一切众生都是本尊,宇宙是坛城或净土。现今的人们智能有限,生命短暂,精进不力,要精通《观无量寿佛经》十六种细密的观想非常困难。我们可以尝试这些复杂的修行,也可以藉着专注于阿弥陀佛的详尽专修,将可明白一切诸佛的智慧和慈悲。
《观无量寿佛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在这个法门上,我们可以观想自己是阿弥陀佛,或观想阿弥陀佛在我们头上,和根本上师无二无别,是我们最具虔诚心的根本上师。他的身色是光明的,像雪山顶峰十万个太阳反射出的璀璨光明,驱除了寰宇的黑暗。他有一个头,代表究竟本性的唯一;有二臂,象征慈悲、智慧;两腿跏趺金刚座,表示轮涅不二;他坐在千瓣莲花上,象征慈悲,花上月轮,则象征空性。
一双手结定印,持金刚莲台,代表慈悲接引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全身散发光明,象征无尽的慈悲,不间断地融入每位众生的心间;莲花象征智慧恒常纯净,绽放于轮回的泥沼上。同时,莲台也代表方便智慧的善巧,莲花则象征空性智慧的证悟。
如同上述的观想法,以这些观想修持生起次第是为了开展净观。也就是说,把自己及一切众生都看成智慧本尊,所处的环境就是佛的净土,听到的一切声响都是圣号,并了悟一切思想都是觉性的展现。这个净观,并不是我们造作一些清净概念来加诸于一切现象之上,而是认知一切现象确实本来清净,透过各种不同的禅定修持法,可以逐渐圆满净观。刚开始,我们可能无法清楚观想整个阿弥陀佛,所以先观想他的脸:黑白分明的双眼,慈悲地凝视一切众生;美好弯曲的眉形,高挺的鼻梁和灿烂的微笑。接着再慢慢扩展到整个头部的观想:圆满的头形和完美发髻。渐渐的,再向下观想身体其他部分和各种装饰。以这种方式,慢慢一样一样的,详细观想,渐渐的,我们就能观想得很完整。
然后,观想阿弥陀佛身上的每个毛孔内皆有一净土。在这万亿的每一净土中,都有一尊佛对其声闻、缘觉和菩萨的眷众大转*轮。这些佛所传的大乘见、修、行,都是以六字洪名的妙法为基础。缘于其传法的深广,连一个单字,如“阿”字,历经数劫也阐释不完其意义。在这些净土中,无一事不纯净;没有对敌人的怨恨,也没有对朋友的爱执;所有男众都是阿弥陀佛,所有女众都是观世音菩萨。这些净土都是阿弥陀佛的幻网所化现,即空悲无别的展现。
除了观想我们的身体就是阿弥陀佛的金刚身,也必须观想外在环境转变为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净土,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庄严。如七宝池、八功德水、罗网行树、虚空飘下的曼陀罗花,都散发出光明;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共命之鸟出和雅音,皆是弥陀圣号的音声在各处回响,“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观想本尊的金刚身时,我们不能认为他是由血、骨、肉等实物所构成,而是像彩虹一般灿烂、光彩、明晰,却毫无实质。这即是阿弥陀佛本性的空相,没有不净和实质成分;阿弥陀佛完全不受五蕴(色受想行识)所染污。五蕴的汇集,即是自我(我法二执)概念的源起。
开始时,无论我们如何精进,都可能会发现:要掌握所有细节的观想颇为困难。若是如此,只要我们生起“我们就是阿弥陀佛”的明确信念——不是心理造作的结果,而是本来如此。如果我们观想阿弥陀佛在我们头顶上,只要有信心他就在那里,清楚觉知他的存在,假以时日,一次又一次的专注于每个细节,我们会渐渐熟悉整个观想,直到它变得相当自然,好像一个我们曾经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地方,所有细节都能完整地在我们心中显现。
当我们对阿弥陀佛的观想变得清楚稳定时,再观想他的身体放光到十方,护念无量国土中的一切众生。这些光回返,带回所有众生的祈求,融入阿弥陀佛,使其变得更加慈悲伟大,灿烂光辉。他再次放光,照向一切众生,遣除他们的痛苦,将其安置在大乐的智慧中,并转化他们为菩萨,整个宇宙变成完美净土。
当我们在禅观阿弥陀佛时,俗念将止息,心会安住在宁静上,喜悦、慈悲和高尚。接着,如果我们注视心的本性,就会开始明白:本尊和空性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样的了解,将扩展为对一切现象本性皆空、故全然纯净的了悟。一直保持这样的了悟,即是所谓无尽清净的生起次第。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