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中,惠能自述其祖籍为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 其父亲卢行瑫贬官于岭南后早逝。高士涛认为惠能是北州望族范阳卢氏的后裔,而孙昌武根据王维所撰《六祖能禅师碑铭》中“不生族姓之家”的内容,推断惠能肯定不会是世家巨族的范阳卢氏,孙昌武进一步指出《坛经》所表达的观念主张佛性人人本具,这与氏族等级观念正相矛盾,关于惠能出身范阳卢氏的说法,无论根据如何,都反映了旧的门第观念痕迹。母李氏,惠能自幼以卖柴为生。但是五祖弘忍戏称他为“獦獠”(未开化的蛮人),惠能也自称“语音不正”。
惠能父亲早亡,家境贫穷以卖柴为生。一次,惠能卖柴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便萌生学习佛法之念。他去黄梅山拜谒五祖弘忍,由此开始了学佛生涯。
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检验他们的修炼水平。神秀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
惠能听后亦诵一偈,请人代劳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后,招惠能登堂入室为其宣讲《金刚经》,并传衣钵,定为传人。此时六祖,受命南归。
神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偈(其他版本)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假拂尘埃。
惠能归岭南后,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在该寺内讲《涅槃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若惊。知惠能得黄梅弘忍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剃度。
仪凤二年(677年),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率同僚入山请惠能入城,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兼授无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
惠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弘扬禅宗,主张“顿悟”,影响华南诸宗派,人称“南宗”,在此传法长达37年之久。当时,六祖惠能的同门师兄神秀,主张“渐悟”,在华北势力颇盛,号称“北宗”。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和唐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寺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以惠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
唐玄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河南滑台(今滑县)的无遮大会上,惠能弟子荷泽神会辩倒了神秀门人崇远、普寂,使得“南宗”成为中国禅宗正统。
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门人建报恩塔。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唐宪宗谥号大鉴禅师。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被运回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其门人裹综涂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真身塑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奉在六祖殿中。
柳州刺史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碑并序》。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因曹溪僧道琳之请,撰《曹溪大师第二碑》。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