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此何为?
正式开讲之前,我要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来此何为?”大家是否清楚,来到这个讲堂、跨进寺院山门的目的是什么?不论是从长远的目的也好,还是从当下的发心也好,每一个人的学佛动机非常重要。
六祖慧能祖师原来跟诸位一样也是在家信徒,听闻一位长者诵《金刚经》,就发起了出家意愿,从广东跑到湖北的黄梅四祖寺弘忍禅师那里。当他徒行到四祖寺的时候,五祖弘忍问他,“尔这阁僚来此何为”?大家知道六祖怎么回答吗?“唯求作佛,不求余物”。那今天诸位来此求什么?(众答:作佛,开智慧。)六祖因有这样一个心胸,才成就了他后来一生的修行、弘法、度生的事业。
所以当我回想起这句话的时候,感触非常深刻。六祖讲“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是佛教当中最为究竟的法义,每个人的内心当中都有与佛无二的真如佛性,只要我们能够深自观照,佛性的光明就得以呈现,所以修行的用功点就在于观心。同时,六祖的教诫也说明一个问题:一个生命能否趋向于觉醒、能否成就于究竟的解脱,来自于我们每一个人对自我生命的担当。“唯求作佛,不求余物”,那是一种何等的担当?有了这样一种担当,我们就可以克服修道当中出现的任何障缘;有了这样一种担当,我们的生命归途才是坚定不移的。
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清楚“来此何为”?等你有了这样一种生命担当以后,我们才有可能进行下面的学习。
二、般若名义与意趣
“般若”,梵文叫作prajna,翻译成为中文的话叫作“智慧”,同时它有很多不同的名字,有的时候叫明、智、慧、正见、正观、毗婆舍那。我们虽然把般若翻译成为“智慧”,但它无法诠释般若的真实含义,在《大智度论》翻译做智慧。这种智慧是“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
佛法的智慧,尤其是大乘佛法所讲的般若智慧,是世间的世智辩聪无法比拟的。世间的“智慧”没有办法令我们的身心获得安顿,也没有办法破解我们内在的烦恼,反而会把我们的生命引向烦恼,引领我们的生命在六道轮回中不断流转。而佛法的智慧就是从世间的世智辩聪中跳跃出来,全面地、深刻地审视生命的真相,由此破解世间的烦恼。尤其是,大乘佛法的般若,它是既超越于世间的世智辩聪、也超越于声闻、缘觉二乘只求自己解脱的智慧,是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有胜者。
智慧象征着佛教的见地,见地不到位,修行不要谈。有了见地就好象我们长了一双眼睛一样,能够洞察身心的如实,观照世间的真相。我时常会开玩笑地说,我们虽然长了一双肉眼,但是比较“缺心眼”,为什么这样讲?我们这一双眼睛只看外在的世界,从来不观照自己的身心,所以就比较无明。
那么大乘佛法里面所讲的般若波罗蜜,它到底为谁讲的?我们来看一段经文,《摩诃般若钞经·道行品第》卷第一:“欲学声闻地道,当闻般若波罗蜜,当学当持当守。欲学辟支佛地道,当闻般若波罗蜜,当学当持当守。欲学菩萨地道,当闻般若波罗蜜,当学当持当守。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法甚深广大故,菩萨摩诃萨所学。”不论你是学声闻、辟支还是菩萨,你必须要闻、学、持、守般若法,我们才有可能获得解脱。后面提到“菩萨摩诃萨所学”是很关键的一点,摩诃般若波罗蜜,这种所谓的大智慧、究竟到彼岸的这种法,佛陀为什么人而讲?为我们来讲吗?是吗?假如你有担当,佛陀就是为你讲的;你没有担当,那就不是为你而讲的。玄奘法师翻译过六百卷的《大般若经》,这里面的大般若法,不是为声闻、辟支佛讲的,他是专门为菩萨而讲。
为何为菩萨而讲?因为菩萨有那种生命的担当,他的生命可以承受般若法义的灌溉、加持。如果你不是菩萨的发心,菩萨的担当,佛陀给你讲般若法,破除一切空,很多人听到一切法空的道理就害怕得不得了,这个佛没办法学了,一切空了我可怎么办?没办法活了。那就说明你的担当不行,你还不知道佛陀讲一切法空、讲般若波罗蜜的原因。
智慧一般来讲有三种分类:第一种是闻慧、思慧和修慧;第二种是作世俗谛慧、胜义谛慧和饶益有情慧;第三种是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和方便般若。我们侧重于第三种分类的四种般若为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文字般若,就是说语言、文字可以启发我们的智慧,能够诠释世间、生命的真相;观照般若,是证悟实相的一种修持法,《瑜伽师地论》里面讲,修观照般若要“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返照自身自心。
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很好理解,第三个实相般若很难理解,因为它超越我们每个人的经验范畴。“离文字相、离语言相、离心缘相”(《大乘起信论》),“是离诸戏论唯证相应。”你只有去体证,才能感受得到什么叫做实相。《法华经》里面叫作“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的这种智慧,是你能够洞察到的一种智慧。所以经典讲实相的智慧是“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
第四个方便般若。方便般若是由证得实相般若以后的一种用。《般若经》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这是讲实相般若的意思;“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是讲已经证得究竟的空性智慧以后,去做庄严佛土、度化有情的善巧智慧,叫做方便般若。
这四种般若,实相般若为体,方便般若、观照般若为用,文字般若为相。从我们众生修学的角度来讲,是先从文字入手,闻思;有了闻思以后,我们起观照;有了观照以后,我们不断地去证得实相;由证得实相之后,去起度化众生的智慧之用
。如果从诸佛菩萨角度讲,他是有了般若之体,然后起用、显相。三、般若是正法眼
般若是一切佛法的眼目,没有般若,三藏十二部,都不成为佛法;有般若贯穿佛陀一代时教当中,我们才有可能感受到佛法的特质。
佛法跟世间哲学以及宗教的最大区别就是有般若智慧的洞见,佛教特别把般若智慧树立在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这个叫做“正法眼”。有此“正法眼”我们才有可能辨别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的真实相,我们分三个方面具体来学习一下:
般若是大乘道体、般若在佛法中的地位、般若的譬喻。
(一)般若是大乘道体
“深观诸法毕竟空,从无碍般若波罗蜜多生起大悲、方便力,起诸功德力,严土熟生,广利群迷。”(《大智度论》)一个菩萨行者,如何才能生起无尽的大悲心,也就是所谓的菩提心?
菩提心是面向一切有情,没有任何的抉择、分别。将菩提心、菩萨行落实在修道上,需要有般若智慧做指导。没有般若智慧做指导,你发起的那个菩提心,就没有办法成为胜义菩提心,它属于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从某种角度来讲它是不究竟的。大家有没有发现,当我们的内在缺乏般若智慧引导的时候,我们就无法平等的将菩提心呈现在每一个时空、每一个众生身上,我们所发起的那个菩提心就都是有抉择、有分别的,如果我们去修道就会感到内在动力不足。假如没有智慧的人让他去持戒,那简直是一种痛苦;没有智慧的人去布施,也是非常痛苦的——因为我们的起点就已经有一个设定、抉择一个对象,然后把这个布施出去,你自认为在修菩萨行、发菩提心,其实跟菩提心一点边儿都没沾上。真正的菩提心是在般若智慧空观的状态下,没有任何的抉择、贪着、局限,是深广无边的。
(二)般若在佛法中的地位
佛陀一生讲法四十九年,而般若法就讲了二十二年,在佛陀一代教法当中它是核心的法义。
《大智度论》讲:“一切所有善法、助道法
、若声闻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萨法、若佛法,是一切法皆摄入般若波罗蜜中。”这是讲世出世间的一切善法,皆摄入在般若波罗蜜里面。
《金刚经》里面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这是告诉我们一切诸佛及诸佛所修的善法功德,都是来自于般若法。
《心经》里面讲道:“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众生、菩萨想要成就究竟的佛道,必须要有般若作为引导。你想让世间的善法成为出世间的解脱之因,你也必须有般若。有了般若见,在世间上所做的一切善行,都可以升华到一种菩萨行的修行高度。所以,菩萨的修持要“善用其心”,只有善用其心,我们才有可能转化我们每日、每时、每刻的所缘境,成为一种修道的契机。
正如般若经所讲,“五度如盲,般若如导。”没有了般若智慧,你所修的其他五度都是缺一双眼睛。缺了一双眼睛的人,即使他的行持动机很好,但结果可能挺可悲。如果把一个行者的修行比喻成走路的话,他虽然在走,但是眼睛没有办法去看外在的世界,结果会怎样?不是绊倒就是摔倒,不管走多久、走多远,他都无法走到目的地。
(三)般若之喻
正是般若的这样一个重要性,所以在《心经》里面,有一个比喻,说般若“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般若是咒语吗?(众答:不是。)那为什么又被比喻成一种咒语呢?那是因为众生的喜好。我们每个人,从骨子里面都希望有一种咒语,非常厉害的,你念一下,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烦恼没了、成佛了。所以根据众生的喜好,佛陀把般若智慧比喻成为大神咒、大明咒。大神咒具备无限的力量,大明咒具备无限的光明,“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呀。当烦恼来临的时候,你稍加提醒自己:噢,烦恼生起了,我这个时候要观照自己,烦恼当下就会化解掉。这就叫“能除一切苦”啊。所以佛陀在经典里面讲“般若如大火炬,四边皆不可触”,就好象大火一样,任何的烦恼来临,只要般若的火焰一燃烧,烦恼都彻底被瓦解。(《大智度论》“般若如大火炬,四边皆不可触,触之为火所烧。”)
四、般若的见地与修道
现在我们要进入这一堂讲座的核心点:般若的见地与修道。我们分五点说明:
(一)用般若智透视人类心灵问题
佛陀讲经说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解决人类心灵的问题。
只要有人在,就有烦恼在,就需要佛法。无量无边的众生沉没在生死海中,这个世间如此的不安,众生病在何处?其实,人类虽然有很多的问题,小到每个人心灵的不健康,大到这个世界的战争与毁灭,若从般若智慧的角度来看,这么多病究其根源,不出我、法二执。有了我执就产生了烦恼障,有了法执就产生了所知障,断我执证涅槃,断法执证菩提。
(二)如何修学般若波罗蜜
般若既然那么重要,那到底我们要怎样去学?
首先一点,还是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般若波罗蜜这样一个法门,你没有办法修。
《金刚经》里讲到,“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解深密经》里也讲到“唯为发趣修大乘者说”。所有大乘的般若法,都是为菩萨而讲,发大乘心者就是菩萨。有了坚固的菩提心,可以面对所有的一切。发了菩提心以后,具体要如何修习这个般若?在《发菩提心论》般若品里讲到有二十个方面,有二十种发心:
这二十种实际上可以总结为六点:
第一点发菩提心。第二点要亲近善知识。佛法讲,万善根本从师出,我们想要获得般若智,你同样要亲近善知识。这里面主要讲的是师徒传承的问题。
第三点是多闻法义,多听闻佛法。人的一生好多的烦恼,都是来自于自我的无明跟无知。有人跟我说他掉了东西、把花瓶摔破了,说这个不好可怎么办呢?我就跟他讲:“你生命的当下少了观照,就会发生很多的事情,没有观照的生命之下所发生的事情,你都会感到很奇怪。”很多学佛的人都变得神经质,就是因为少听闻佛法的原因。不闻佛法呀,你就不了解佛法在讲什么,然后把佛教神秘化、鬼神化。其实很多的问题,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无知。在经典里面讲,“多闻舍无益,多闻得涅槃”。(《瑜伽师地论》卷十九)你经常来寺庙来上我们培训的课程,上完两期我看你还有没有,有的话,你再过来跟我讲。
第四点,如理作意。听闻到法以后,还要如理思惟。很多人学了佛以后,觉得佛法特别好,但好在哪里他讲不出来,这就是缺乏思惟的原因。通过思惟,我们把佛法进行贯穿、系统,在思惟的过程中转变我们的内心世界,转化我们内在的种子,时常思惟,佛法的力量就会发生作用。
第五点就叫恒常现观。如理思惟以后,进入实践的阶段,在你的生活当中,时刻要将佛法的这种观照精神落实在生命的每一个时刻,不断地去起观照。首先,烦恼起来的时候起观照,第一时间觉察到烦恼的生起,体认烦恼的存在;其次你要如实观察烦恼生起、灭去的感受,你只要观察它就会发现,烦恼的力量不断地在削弱、削弱、削弱……一观察烦恼就没了,修行有时候就是这么一点点地下功夫。所以佛陀在经典里面讲,“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覆轮回”。(《心地观经》)
第六点证真实相:在禅宗里面讲顿悟,在刹那之间,观察、洞照生命的真实,所谓的明心见性,是明了本心,见自本性,在刹那之间,而这个刹那之间境界的呈现,是来自于你恒常修持般若的观照,你才有可能证得究竟的诸法实相。到时候就不需要讲了,相视一笑,就好像佛陀拈花示众,只有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法是传递生命觉醒的信息,你生命觉醒了,圣者跟你示笑一下,这个信息传出去,你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假如你的生命是暗钝的,他怎么传,这个无线电波都达不到你那里。所以你必须要有亲证,要有修行,自己有修持以后,这个法传出去,你马上就可以接收得到,原来佛法如此而已。
(三)证真实以脱生死
我们修这个般若智慧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一证真实以脱生死。众生因为无明,执这个五蕴的色身为自我,起惑造业,轮回生死。那么如何来突破这个生死的轮回?《心经》里面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你要观照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虚妄性、不真实性,它是属于生灭缘起的。
我执是怎么产生的?贪欲是怎么产生的?我执的产生,就是执着这个色身为我、执着感受为我、执着思想为我、执着“我的东西”为我,这就叫执着色、受、想、行、识五法为我,实际上五蕴里面哪里有所谓的我呢?你所谓的我,都是你的意识流里面创造出来的;同时这也是人类共同的无明,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到今天,我们的问题都一样。你之所以有生死轮回,就是执着五蕴的色身为我,一旦执着了以后,你就要有占有、欲望等等五欲、六尘所有的东西都出来了,所以你会执着,流浪于生死。般若智慧的观照就是要突破原有的这种虚妄执着,让五蕴呈现出它真实的面貌,你所有的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四)导万行以入智海
第二是导万行以入智海。这里面就涉及一个菩萨行处的问题了。
大乘的般若,不仅是为个人的解脱而服务,同时是侧重于利他的万行。般若综合了智行与悲行,以空慧得解脱,以大悲为本的无所得为方便,策导万行、普度众生,以此万行的因华,庄严无上的佛果。要通达法性空,方能摄导所修的大行而成佛。这里面就告诉我们,菩萨道任何的修持,都必须以般若作为指导,没有般若的指导,其他的五度就不能够到彼岸,这在《大智度论》讲没有般若的摄持只能成为福田,有了般若的摄持跟指导,其他的五度才有可能到波罗蜜。
拿布施波罗蜜来讲,没有般若智慧的观照,我们布施供养的任何一点点,都会执着“这是我的,我要供养某个人,这是我在供养”,有执着就会有痛苦、不究竟。信徒有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蛮严重的:他经常会来寺庙里面供养,对法师特别好。但这样的人有时候有情执,一开始他是出于法、出于尊重来供养你,接触你久了以后,他就会产生一种执着。然后有一天当他发现你旁边有一个其他信徒在的时候,他就会排挤。有的时候你对他不关心,他又会怨恨。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你来寺院修供养、修布施,不要带有任何的情执,带着情执来你会痛苦的,因为你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五)得十种大自在
依般若智慧指导五度的修持可得十种殊胜自在果报,佛陀在《华严经》、《菩萨璎珞本业经》、《十善业道经》、《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还有《显扬圣教论》等很多的经论都提到,依据般若来修持六度就可以获得十种自在。
所谓命自在,就是寿命可以自由的延续长短。根据佛经里面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寿命,可以久住世间一个大劫,他之所以八十岁的时候就离开,是因为他已经观察到能够度化的众生已经都度化了,其他未度的都已经种下了得度的因缘,他继续留在这个世间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因此他就离开了。
所谓的心自在,就是他的生死可以来去自由,可以进入甚深的禅昧。《法华经》里面经常有讲,诸佛菩萨一下子就进入种种三昧,这就是心自在。其他的自在,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们就不一一的解释,大家可以去读其他的经论。
五、结语
我们做一个结语:诸佛菩萨,知诸法空无所得,不厌不离,而恒修菩萨行;知无有众生可度,而恒行大悲心;虽恒常行菩萨道,而不执着二边,如空中映像,水中显月,随缘应现,湛然不动。
这就是实相般若智慧的一个究竟呈现,虽然知道众生不可得、不可度,但还是发起了大悲心;虽然知道六度万行是空不可得,但还是要发起菩提心行菩萨道,来实践菩萨行,度化众生,成就自他的圆满。这个就是般若。
轮回是战场,菩萨是勇士。在这个生死轮回的战场上,你想成为勇士,还是继续轮回?我希望每一个人,都是这个轮回战场中的一名勇士,可以突破我们的无明、可以庄严我们的生命、可以成就我们的圣道,同时也可以将佛法自利利他的智慧散播于人间。
最后,我就用这两句来与大家共勉——“愿持一片光明种,散作人间无尽灯”。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