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南无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居士慈悲!今天是2013年12月1日,在这个吉祥的日子里,沙门释清净非常欢喜和大家共同学习无比殊胜的《圆觉经》。《圆觉经》全称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其义理渊深澄澈,文辞优美酣畅,对中国佛教影响极大。此经的内容,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全经分作序、正、流通三分,我们将次第展开,逐一修学。
我们这次共修《圆觉经》,主要以白话讲述、引申,使之进一步通俗化、明朗化,适应初学者的需要。此次学习为僧团四众弟子和合共修,本人所述错谬和不当之处,亦请大众批评指正。
请大众双手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人类文明的终极目的,不可能从穷究物质、征服自然的二元论的外向途径中得到解决,向外追逐的结果必然是人类的自我毁灭。置身在物欲横流、感性泛滥的社会,人们在觊觎一切物质享受和奢华的同时,深深渴望得到一副清凉剂,来安抚浮躁、迷茫的心灵,享受灵魂深处的宁静与安详。
至圆至顿的《圆觉经》之“圆觉”,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具足“真、善、美、慧”的本有特质,无需造作,本来如是。“圆觉”的终极内涵就是:修行不是创造完美,或者增加完美,而是发现完美——因为,完美本来具足。
充分挖掘和发扬佛教圆觉思想,对于解决当代社会空虚、抑郁的精神现状,创造幸福、健康、文明的和谐社会,复兴伟大的中国梦,具有无与伦比的现实意义。
佛教的圆觉思想源自古印度文明,是佛教精髓文化与中华传统文明融合后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巅峰。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将此表述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和“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禅宗是圆觉思想的集大成者,经由菩提达摩祖师从印度传入中土,他于公元527年到达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
圆觉思想传入中国主要经由两条渠道:
一是从汉地由达摩祖师传入;
二是从藏地传入,通过莲花生大士的大圆满教法和玛尔巴大师的大手印教法传入。
《圆觉经》是了义经,即直接、完全彰显佛法的经典,是在第一义谛的立场上所说。《圆觉经》讲一乘圆教,没有大乘小乘之分,只有见性成佛,是无所偏的圆教。太虚大师《圆觉经略释》谓《圆觉经》“托本在佛”,是解读《圆觉经》第一重应知之义。他经立说,或依于心,或依众生、五阴、六尘,乃至般若,此经则依于佛地心境,以佛果境界作为经义的根据。
《圆觉经》以其大乘了义,深刻地影响了禅宗思想、禅悟思维。作为禅悟载体的禅宗诗歌,在运思方式、取象特点等诸多方面,也深受其影响,流漾着圆觉了义不二圆融、玲珑剔透的意趣,形成了独特的美感特质。
大乘佛法义理分为三大思想体系,即唯识、中观、如来藏,这是对真如从体、相、用三个角度的分别表述。《圆觉经》是属于侧重宣说如来藏体系的经典。如来藏的教法认为如来藏本有,曾经被民国时期几位居士佛学研究者批评为等同印度外道的梵我见。也就是说,他们否定这类经典是佛法,也认为是后期大乘佛教论师所说,原因是如来藏经典的广为流传比较后期。可是,中国佛教的历代禅宗祖师,最推崇如来藏的教法;藏传佛教的教派中,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觉囊派的修行者,都推崇以如来藏的见解为显密二宗最了义的见解。对此争议我们只作一个简单的了解。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
“大方广”,又名大方等,方是方正的意思,广是广大的意思,是诸大乘经的通名。大,是本体。方,指万物存在之形态。广,作用。
“大”是当体得名,常遍为义。一切法中,哪一法最大呢?就是真心,它竖无初际、横绝边涯。竖,没有初际、后际,是无始无终、常住不灭的;横,没有边涯,无内无外,遍在一切处。所以心性本体是常遍的,称为大。
六祖惠能大师说:“菩提心量广大,好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也没有方圆大小、青黄赤白、上下长短、瞋怒喜乐、是非善恶、头尾等对待分别。一切诸佛国土,都如同虚空一样。世人的灵妙真如本来是空,并无一法可得;诸法自性本来空寂,也是如此。”
“方”是从法得名,以轨持为义。心性体上本具恒河沙数自性功德,摄持而永不损减漏失,叫做方。
“广”,从用得名,包博为义。包是包含一切;博是广博无边。由于体是常遍、相是无量,体上遍含一切作用。
“大、方、广”并非指其它,正是直说一念心性,也就是真如佛性的体、相、用。
“圆觉”是人人本具的真心,又叫做无上觉。功德具足叫做圆,照破无明叫做觉。“圆觉”指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圆觉”二字,也称作大圆满觉、妙觉明心、一真法界、如来藏清净真心。永明延寿大师云:“是以千途异说,随顺机宜,无不指归一法而已。故《般若》唯言无二,《法华》但说一乘,《思益》平等如如,《华严》纯真法界,《圆觉》建立一切,《楞严》含裹十方,《大集》染净融通,《宝积》根尘泯合,《涅槃》咸安秘藏,《净名》无非道场,统摄包含事无不尽,笼罗该括理无不归。”千经万论,指归一如;体称虽多,总是圆觉妙心。唯此一心,乃十法界凡圣迷悟依正因果之本。为诸佛之本源,号为法身;为众生之心地,故名佛性。一切诸法,都依此心建立,故本经单以法为名。
“修多罗”是梵语,意为契经。凡是佛所说之经,通名契经,也就是契理契机之教。
“了义”,应机有大小。为小乘人说者,名不了义经;为大乘人说者,名了义经。在经名中申明“了义”二字,也就是指此经为究竟之极谈,乃经藏中了义之经。
“经”者,无上的路径,拔一切众生苦本,使法界同归一乘佛法,同圆佛道,是为“经”,途径之意,贯穿之意。
【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
其翻译的时间主要有两个说法:一为唐高宗永徽六年(665)由北印罽宾僧人佛陀多罗在白马寺译出(《佛祖统记》卷三十九);二是唐武则天长寿二年(693)佛陀多罗持梵本在白马寺译《圆觉经》二卷(《道论法师疏》)。
《圆觉经》译出后,因其结构严谨,义理圆融,文辞典雅流畅,十二菩萨所问,各得其玄,很快就得到当时僧学两界、政要文人的喜爱,注家蜂起,迅速流传。在众多的注疏者中对《圆觉经》的诠解、传播做出卓越贡献的,当首推唐长安佛教代表性人物之一的宗密大师。宗密大师自称:“禅遇南宗,教逢圆觉。一言之下,心地开通。一轴之中,义天朗耀。”并著有《圆觉经疏》等一系列著作,裴休为序,“一字一义,耸动人天”,影响极大。
本经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所显示的修行途径,将禅法表述的淋漓尽致。“圆觉”是人人本具的圆满觉悟之心,背之则凡,顺之则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
以下内容,是我阿难亲耳听佛说的。有一次,佛陀显现出法报化三身同体之功德,进入了法性本有的神通大光明宝藏,安住于空明平等的三昧正定。此三昧由一切如来的心性光明,共同庄严而成就。它也正是一切众生本来清净的觉性之地。在此境界当中,身体形相和心念都归于本来的寂灭,本性无边际的广大平等得以呈现,它圆满地遍布十方法界,并自然地随顺于空有不二的妙性。在这个空有不二的妙性当中,世尊化现出了清净的国土,并且与大菩萨十万多人共聚一处。
此段经文为本经的序分,叙述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诸佛众生清净寂灭平等圆满不二所现净土,有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为上首的十万大菩萨众,皆入此三昧住于如来平等法会。
“如是我闻”,由阿难尊者结集经典时所说,为佛经开卷语。“如是”,指佛经经文内容如此;“我闻”,阿难自称我闻之于佛。意思是“这是我亲自听佛所说”。《佛地经论》:“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 本师释迦牟尼佛入大般涅槃前,曾嘱咐弟子四件事:
(1)佛弟子应依“波罗提木叉”(戒律)为师;
(2)佛弟子应依“四念处”为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3)集结经文之首应冠以“如是我闻”;
(4)对待恶性比丘应用“默摈”为之。
“山僧讲经”的故事:
有一位出家人在山上茅棚修行,有位居士几十年如一日的供养护持他。这位师父,普普通通、老老实实,天天受持《法华经》。有一天,师父对居士说,过几天我就要走了,就要往生了,临走前给你讲一次《法华经》,报答你多年的护法之恩。哦?没想到自己护持的师父竟然有了大成就,预知时至,居士又惊又喜,就按照吩咐准备好了法座。到了那一天,这个出家人搭衣持具,礼完佛就上座了,居士一家恭恭敬敬地合掌等着,希望能听到从来没有听过的妙法。师父说:注意,我现在要把《法华经》的奥秘告诉你们,注意听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说完“啪”一拍桌子,坐脱立亡,就地圆寂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空间取当体,时间取当下,正是《法华经》《圆觉经》及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的奥秘所在。
“如是我闻”又作“我闻如是”,我所闻见,本来如此;诸佛实相,众生本具;世间幻象,事理圆融。
“一时佛在”,一时一切时,佛性不生灭,不来亦不去,生死大涅槃。原来佛陀早就把宇宙时空、生死涅槃的真如实相放在每部佛经的开头,开宗明义,和盘托出。
《如来藏经》云:“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华严经》云:“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一时婆伽婆,入于”,也就是佛经中常见的“一时佛在”的意思,宣明“时间、人物、地点”。
“婆伽婆”乃佛之果号,此号有多义,故不翻译。婆伽婆具有六种含义,皆称佛德: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
佛经不记载佛是在哪一年哪一天说的,只用一个笼统的名词‘一时’代表尽了。不管过去千年万代、未来千年万代,就是‘一时’,没有过去,亦无未来,只有当下,也就是“时间取当下”。因为时间是相对的,没有固定的。地球的时间不是月球的时间,月球的时间不是太阳系统的时间。过去已去皆空,未来没来是空,现在当下空。因此“一时”即是“一切时”,《金刚经》之“无寿者相”即是“轮回涅槃不二,过去现在一如”的时间无分别之义。
“佛”者觉悟也,“住”者常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如麦之因,麦之果,麦之性不改。《华严经》云:“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坐。”《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在《华严经》中,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可以以神通把时间和空间任运整合,把刹那化作一大劫,把未来搬运至当下,一芥子可纳三千大千世界,世界不小,芥子不增。《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智者大师诵《法华经》至“药王品”时,忽然入定,在定中到达灵鹫山,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出定后告诉门人“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这一会还没有散”。近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令好莱坞导演们拍出大量关于“时空隧道”、“时间飞船”的电影,主人翁自由穿梭于过去现在未来。众生念阿弥陀佛可以求生于极乐世界,如若称念释迦牟尼佛圣号,发愿求生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以期在佛前听法,也完全可以如愿往生。
佛法的解释分为俗谛解经和真谛解经。俗谛为以文解字,真谛为以理证义。“一时佛在”俗谛解释为“那个时间佛住在……”;真谛即为“时间空间皆幻化,常乐我净无生灭”之义。
“神通大光明藏”,“神通”含有变化莫测、自由自在,没有障碍的意思。“大光明藏”就是圆满的心智。因为圆满的心智具有广大、光明、隐藏、奥妙的意思,所以用“大光明藏”这四个字来形容。
“三昧”,古时多译为三摩提、三摩帝、三昧。现在有人译为定、正定、息虑凝心。三昧就是心专注于某一件事物,而不会产生散乱的现象。“正受”,正定中受用。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一切如来——其实众生本体亦是如来。众生迷惑于这种业流,或者说被业流所左右,不能自制,不能超越无记、掉举、昏沉,就会堕于所谓的业流之中,不能得以庄严住持。这种庄严与光严的住持,正是一切如来的再现。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一切众生本来清净,但以妄想执着,丧失清净法益,分别取着,种种熏染,流转于六道,乃至出离于圣道,辗转于轮回。
禅宗四祖道信初参僧璨大师时,他说:“愿和尚慈悲,开示我解脱法门!”僧璨大师反问:“谁缚住你了?”是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束缚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束缚还须自己解脱。我们能心无所缘,自然无碍。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佛住寂光真境,是法性身,本无身心之相,称为寂灭。寂灭,不生不灭的意思。既无生灭,自然平等一相,复归本源,实际理地,诸佛与众生,事实上从来未曾离开此大光明藏一分一毫。此大光明藏圆满周遍,含裹十方,广大无外。
“不二随顺”有二种含义:
一、体用不二,用随体遍,体用一致,故曰不二;
二、谓身土、圣凡、自他、动静,一一皆是一真法界。身土圆融,圣凡不隔,自他平等,动静一如,随顺一真,无有二相,是为随顺不二。因此于一真不二境中,现诸净土。
“不二境”,即寂灭真境,诸佛自受法乐之地。“现诸净土”,正显从自受用身土,现出他受用身土,为十二位法身大士,说此圆满修多罗教。
根据大乘佛法说,诸佛都在常寂光土。此种光明净土,没有无常的物质与身心等变化,所以称为“常寂”。“寂”是寂静不动的意思。也就是一般大乘经典所说,唯有佛在这寂灭光明净土中。然而《圆觉经》说此光明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所以经中说“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意思是说,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光明庄严、清净圆觉的本质。
不二境就是没有差别相的境界。本经说“现诸净土”,也称作密严净土,或者称为庄严境界。即告诉我们,佛在众生生灭的世界中安住涅槃,而众生则是在诸佛涅槃的世界中体验生灭。以放映电影比喻:放映机的灯光,透过影片的底片,射到银幕上,就看到电影在开演。如果以光明来看,是光明照射透过底片而产生影像,但是在电影观众看来,那是一出起伏多变,悲欢离合,情节多变的戏,原因是观众只看透过底片射到银幕上的光影,没理会射到底片之前的光。其实光是不二的,底片后的光只是被底片过滤了形成光影。我们身心世界有如光影,但是在佛的智慧来看,那是光明的显现如幻境界,里面并没有众生与世间,此光明显现于众生前,被其六根过滤而形成他所倾情投入和体验的身心世界。
“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如此法会,如来宣化,一切众生、一切与法会诸有缘者,各个得平等真实究竟圆满的利益、无差别的利益。所谓“平等法会”。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其中有: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为诸位大菩萨之上首。他们率领各自的眷属,都进入了三昧正定,共同安住于如来化现的平等法会。
祖师解释说:“十二菩萨,以文殊为首,根本不能离般若,先悟得根本智,是为正因,悟后方入正修分,故次为普贤,所以表行也,前为知,此为行,合之即知行合一。但法眼不开,惑根不断,宜普照洞明,故次普眼。由体起用而大之,金刚宝藏之体方露,故次金刚藏。惟破相归性,色空不二,根本智仍随识而转,破识即是转智,明相即可见性,故次弥勒。及至性相融通,入于不二,自然断惑证真,慧目清净,故次清净慧。由此*轮无尽,入于微妙,得大自在,威德无上,故次威德自在。惟至微者音,难辨者微,三种微妙法门,或止观,或禅那,先后应有所择,或单修,或齐修,根器各有不同,不当其机,难期精进,故次辨音。因文殊而明般若之体,因普贤至辨音而起般若之用,根本已明,大事已辨,然而业障未除,欲期障尽明现,应彻了妄相缘起之根,我相为业障之祖,一破一切破,一净一切净,故此净诸业障。我见虽空,尚未空空,微细之我,乃系于法,法见未净,不名普觉,故次普觉。及至人法双忘,方入三昧大光明藏,一身清净,多身至多世界,一一清净,通百千世界,十方遍满,乃名圆觉,故次圆觉。如是正因正修,入于正觉,盛德巍巍,亚于佛位,贤位中首,故次贤善首。菩萨名号,本以表法,此则合于修行过程,十二菩萨,合德为一,亦表其至德而已。”
十二菩萨,由高见到低行,依次展开,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理事严密,滴水不漏。
本经的会场是在佛所显现的光明净土,听法众是大菩萨与其眷属,并且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如此胜会境界,阿罗汉也无法体验,凡夫更不用说了。而我们今天有幸在人间得闻此经,实在是殊胜难得,必会法喜充满,教益无穷!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