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金刚经网

唐太宗“贞观之治”与佛教密切相关

发布时间:2024-08-14 02:21:06作者:久久金刚经网

唐太宗.jpg

唐太宗

  1、深刻的烙印,特殊的关系

  唐太宗的少年时代,佛教的影响已经广泛地渗入到各阶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李氏这个大贵族家庭也不例外。公元六0六年,九岁的李世民患目疾,他的父亲李渊曾亲自到长安草堂寺拜佛,以求保佑。李世民疾愈后,李渊即造石佛一尊,送入寺内供奉。这些在李世民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烙印,后来他始终念念不忘儿时的这段经历,曾亲自撰诗赞颂草堂寺祖师鸠摩罗什,表达对前代高僧的崇敬和追念。  李世民在参与其父建立唐朝的过程中又得到佛教的支持。在围攻据各阳的王世充这一关键战役中,嵩山少林寺僧志操、慧 、昙宗等主动协助破城。这种特殊关系,加深了他对佛教的感情。由此可见,他在登位之前就和佛教僧侣交往密切,视其为师友。  2、共法鼓而同宣,与梵音而俱远  唐太宗虽然也提倡道教,但他曾多次表白自己对佛教的信仰。自称"皇帝菩萨戒弟子",发誓"惟以丹诚皈依三宝"。表示自己平生的终极信仰是"愿心悟无为,神迁妙喜,策绀马以入香城,蹑金阶而宝殿。(以"策绀马"、"蹑金阶"比喻入世法,以"入香城"、"升宝殿"喻为出世间游玩法乐,逍遥净土。永荫法云,尝餐甘露。疾证菩提,早登正觉"。又自称是"金轮天王"的化身,而今降生帝王之家,是要普度众生。"云和之乐,共法鼓而同宣;雅颂之声,与梵音而俱远"。"希声旦发,键槌夕震,莫不倾耳以证无生,入神而登正觉"。  唐太宗不但如是说、如是写,而且如是做,可谓"信"、"愿"、"行"俱足。他继位后,立即宣布废止限制佛教发展的诏令,开始"度僧立寺,广事弘持",为佛教振兴颇费心血。贞观三年,为报母恩,舍旧宅通义宫为尼寺,以后又陆续修建了不少佛寺。同年下令恢复隋朝设在大兴善寺的译场,命印度和尚波颇主持译经。中国沙门十九人助译,命大臣房玄龄、杜正伦、萧累等监护勘定,此外,太宗又在宫廷内外大兴佛事,或为超度祖先和陈亡将士孤魂,或因风雨失时,命僧尼诵经行道。事后都要大量布施。并先后为皇后六宫授戒。贞观六年。太宗诏请华严宗初杜顺进宫。下殿亲迎。赐号"帝心"。宫廷上下对杜顺礼敬如佛。  3、礼敬玄奘,相见恨晚。  贞观十九年正月初七日,玄奘大师由印度求法归来,抵在长安。太宗与之"谈叙时俗。从卯到酉(早上五时到晚七时)不觉时延"。玄奘条陈所需优给。甚至对大功臣尉迟敬德的爱子窥基。也应玄奘的请求,特赐其出家。跟随玄奘学佛译经。窥基由被迫出家到最终成为玄奘的得意门生。并和玄奘一起创立了唯识宗。太宗还延请全国高僧数人,征集缀文、字学、证梵学者和笔受、书手以及一些大臣等。在玄奘所住弘福寺内建立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国立译场。所译之佛经"展转流通。使率土之人同禀未闻之义"。又亲撰佛教《大唐三藏圣教序》。称颂佛教"微言广被。拯含灵于三途;遗训避宣。导群生于十地"。以后太宗对佛教愈发护持情深。应玄奘之请。一次就度僧尼一万八千五百余人。为长孙皇后新建慈恩寺。请高僧五十人入住。别造译经院。玄奘移住之日。太宗及皇太子、后妃等于安德门楼亲执香炉临送。仪式非常隆重。观者数万人。唐太宗直到临终仍和玄奘谈论佛法。问因果报应及西域先圣遗迹。深以"相见之晚。不得广兴佛事"为叹。  4、佛教的兴盛,带来了国丰民安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对佛教的信仰和扶持政策。开创了中国佛教的兴盛时期。贞观年间。全国寺数已达三千七百十六所。"天下僧尼。数盈十万"。佛经翻译规模宏大。佛教宗派相继创立。佛教兴盛之因。结出了"贞观之治"之果。为官的信奉佛教、深信因果而勤于政治、廉洁奉公;对民众轻摇薄赋。休养生息。客观上安定了社会秩序。缓和国内外阶级矛盾。公元六三年。全国处死刑的不过二十九人。朝野上下政治清明、民风淳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八方来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正如《大乘无量寿经》所述:"佛所行处

。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 。无有冤枉。加不凌弱。各得其所。"这也是佛门弟子之理想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