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发现了人生规律—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他自己遵循这一规律而成佛,又向世人揭示出这一人生规律,劝喻世人遵循这一规律,皆可成佛。
一、佛教的根本是佛法,佛教大乘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若就凡夫来说,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唯此心法每人本自现成。所谓心法,即吾人现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动),所以佛法实为心法。吾人信仰佛教、皈依佛教,理应明白、明了此理,并且要以明了此理为前提、为根本。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而能生万法。所谓法,即事物。万法虽多,可以“十法界”统括无遗。所谓“法界”,即是事物的界限或范畴。六祖大师所说心性本自清净等,即是真如。真故,不虚假;如故,常不变。心性即是真如,若能觉悟,那十法界的万法即是“一真法界”。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能生“十法界”万法,究竟如何生起?这现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动)的道理,究竟为何?这便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及一切诸佛之所觉悟者。梵语“佛陀”,华译“觉者”,觉,即觉悟,如睡梦觉醒。对凡夫来说,便是不觉,凡夫虽然不觉,而心性(精神)与诸佛未尝稍异。佛与众生之觉性,喻如水的湿性与波浪,实非二物。故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
那么,佛陀觉悟了什么?若以通俗语言来说,便是觉悟亘古以来乃至尽未来际永恒不可改易的众生现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动)的客观规律。这一永恒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便是我们所说的“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之铁律。
吾人于日常生活中,一念心生起(精神活动),则必定为“十法界”的万法之因,是即“缘起”,缘起即是因,因如种子,必定感果。俗语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相招,法尔必然,这一规律不以任何主观力量为转移,故曰“性空”,或名“无我”。所谓“性空”,所谓“无我”,皆言“法无自性,唯念所宗”。无我、无自性,譬如一张白纸;唯念所宗,譬如你在白纸上写字作画,写个什么就是什么,画个什么就是什么。
如《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 夜摩宫中偈赞品· 觉林菩萨偈》)
又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夜摩宫中偈赞品·觉林菩萨偈》)
如是心性法则,为诸佛所觉,以之教化众生,使之驾驭这一法则,返妄归真,转染成净,断除三惑(见思、尘沙、无明),成就三德(般若、解脱、法身),圆证三身(法、报、化)。本师释迦牟尼佛及一切诸佛,正是遵循这一法则,实践这一法则,而成就佛道。
这一法则(梵称曰“达磨”)不是诸佛所创造,更不是上帝、梵天等所能创造,这一法尔如是、不可改易的法则—“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一切诸佛亦不能改易,不过是为诸佛所发现、所觉悟、所遵行,所以能够“转凡成圣”而已。所以,佛陀经常向弟子们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又说“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等。佛所说法及诸祖立宗,无非是为了令沉湎在烦恼惑业苦海当中的众生,用此方法有效地驾驭“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规律,而达到出染还净、超凡入圣直至成就无上佛道而已!
由此可见,吾人信佛,不过是信仰佛陀因其觉悟而发现的真理(亦称真谛)而已,此真理亦即亘三际(过去、现在、未来)、历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却颠扑不破、不可改易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法则、谛理)被佛陀发现了、觉悟了,并亲身躬行实践证明了,然后为我们揭示出来。你接受不接受,相信不相信,完全由你,佛陀亦不能强迫你。因此,佛教主张智信,即理智的信仰,明白其中道理的信仰,反对盲从的迷信。
二、一念心性,人人具足,缘起性空(无我)而因果相续,这是法尔如是的客观规律(法则),它不被吾人的意志所左右,不会因为你信或不信这个道理而改变其存在的事实。明白了这个意义,信仰佛教其实是信仰自心、信仰自己,不过是以佛陀为模范、为导师而已。正如有知识者谓“佛教是无神论者”,其实是有根据、有道理的。
缘起性空(无我)而因果相续,是即本文开头提到的一心能生万法。万法虽多,归纳为“十法界”,即十个范畴。人道众生仅为其中之一,即“人法界”,尚有“九法界”的事理,吾人可从佛经中得知其详。“十法界”为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以及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
前四(佛、菩萨、缘觉、声闻)为四圣法界,后六为六凡法界。以修学戒、定、慧的力量,断除见思惑(烦恼),超脱六道轮回的分段生死,是谓超凡入圣,须证得声闻法界最高位的第四果(阿罗汉)。分段生死,即轮回中的众生,其一期期生命由生至死,不能自主,因业受报,轮回于六道,如果不遇佛法,不肯遵循“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的法则,努力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则久经长劫,莫由出离。
吾人属“人法界”有情(众生),对于“人法界”以外事物,不堪(即无力,即使会用科技手段,终亦有限)涉及,因缘果报,法尔如是。所以,除非信从佛经所说,否则便难承认或相信“人法界”范畴以外的“法界”事物了;哪里会知道“人法界”以外,尚有“九法界”的事物存在呢?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上一般人(芸芸众生)的识见了,甚至误解佛为某种神灵,或认为佛教是迷信了。
一心为因,十法界为果。十法界唯一心所造,所造者即吾人日常行为(行为名之曰业,是根据梵文“羯磨”翻译的)。发端(造作)于一心,表现于身、口,心念即意;所以每一个人的行为造作,不外乎身口意三业。身的行为造作有三种业:曰杀、曰盗、曰淫;口的行为造作有四种业:曰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妄言即欺骗、虚假的语言;绮语即低级趣味、黄色歌曲等;恶口即粗暴骂詈;两舌即挑唆是非、离间人际关系);意的行为造作有三种业:曰贪欲、瞋恚、愚痴(贪,主要为贪色、财、名等;瞋恚,于人或事,轻则不悦,乃至忿恨;愚痴并非指没有文化、没有学问,而是指不明善恶,不信过去、未来、现在之三世因果,不信佛、法、僧三宝等)。
应注意,所谓善恶的区分,就在于这身三业、口四业和意三业,犯之曰十恶业,守之曰十善业。吾人心念复杂多端,造作行为千差万别,几乎无一相同,如同天下人之貌相无一全同者,即使是双胞胎,亦不全同。将人们造作行为统括分之,善业方面分作上中下之三品,恶业方面亦分作上中下之三品。上品十善为因,报感“天道”—“天法界”为果;中品十善为因,报感“人道”—“人法界”为果;下品十善为因,报感“阿修罗道”—“阿修罗法界”为果。梵语阿修罗,亦音译为阿素罗,此云无端正(男貌丑、女貌美),亦云无酒,此道众生,具有一定福报而瞋恨心重,好斗争,散在天、人、畜、鬼道中,所以有些佛教典籍中,亦有不另立此道而言五道众生者。以上为三善道。恶业方面,违犯程度较轻者,为下品十恶业,以此为因,报感“畜生道”—“畜生法界”为果;违犯十恶业程度严重者,为中品十恶业,以此为因,报感“饿鬼道”—“饿鬼法界”为果;违犯十恶业极其严重者,为上品十恶业,以此为因,报感“地狱道”—“地狱法界” 为果。是为三恶道。
三、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梦东禅师(公元1741~1810年)说:“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三乘即声闻、缘觉为小乘,菩萨为大乘,佛为无上乘—印注),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畜、鬼、狱)。不念鬼畜,便念地狱。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以无念心体,唯佛独证。自等觉(等觉去佛一等,为仅次于佛的大菩萨)已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