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金刚经网

少林寺的“十八罗汉”

发布时间:2024-12-31 02:19:53作者:久久金刚经网
少林寺的“十八罗汉”

木鱼是用来做什么的

木鱼是佛教的另外一种常见法器,共分两种,最常见的一种是圆形木鱼,表面刻成鱼纹状,大小不等,大者置于佛殿,小者置于佛案。二者均使用硬木制成,中心挖空,和尚诵经时用木锤敲击它,便发出清脆的声音。其用途是便于掌握诵经节奏与调整音节。其实,和尚敲木鱼除了这种用途外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就如下边所提到的这个故事一样,叫做“自警”

。因为“鱼昼夜未尝合

目,亦欲修行者昼夜忘寐,以至于道”。这里说得十分明白,佛教徒在修行中的这种“警众”与“自警”(即不寐),就是他们之所以敲木鱼的宗教内涵。

相传,曾经有个好事之人问一位有修养的高僧:“木鱼是用来做什么的?”,那位高僧回答道:“是用来召集众僧的。”那人又问:“为什么又非把它刻成鱼形呢,其他动物的形状不行吗?”那位高僧却回答不上来了。于是,这位高僧便又去询问他当年的师傅。他的师傅告诉他:鱼是从来不合眼的,只所以把它做成鱼形,就是为了启示我们出家人要像昼夜不眠的鱼一样,专心于佛道修行。又因为鱼生活在水中,不可能时时见到、想到,所以又用木锤敲击鱼身,让僧尼能够听到声音,以起到督促的作用。

另一种木鱼,经常悬挂在寺院斋堂附近,呈直鱼形,扁平而中空,又称着梆”,敲击声十分响亮,是作为通知僧众进斋饭的信号之用的。这种木鱼大都是吊在檐廊的木梁下,悬吊的方向也很有讲究。按佛门规矩,一般寺院只许鱼头朝寺内方向,只有十方丛林方可鱼头朝外。

少林寺十八罗汉分别是什么

十八尊罗汉是根据身全修行形象特征命名的,不是正规佛称,指降龙、伏虎、笑狮、骑象、坐鹿、布袋、芭蕉、长眉、欢喜、沉思、过江、探手、托塔、挖耳、看门、开心、举钵、静坐。

降龙罗汉:庆友尊者,传说曾降伏恶龙。

伏虎罗汉:宾头卢尊者,曾降伏过猛虎。

笑狮罗汉:罗弗多尊者,原为猎人,因学佛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

骑象罗汉: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驯象师。

坐鹿罗汉:宾罗跋罗多尊者,曾乘鹿人皇宫劝喻国王学佛修行。

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开。

芭蕉罗汉: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后常在芭蕉树下修行用功。

长眉罗汉:阿氏多尊者,传琐生时就有两条长眉。

欢喜罗汉:迦诺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

沉思罗汉:罗怙罗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过江罗汉:跋陀罗尊者,过江似蜻蜓点水。

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常只手举起伸懒腰,而得此名。

托塔罗汉:苏频陀,是佛陀所收最后一名弟子,他因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挖耳罗汉:那迦犀那尊者,以论“耳根清净”闻名,故称挖耳罗汉。

看门罗汉:注茶半托迦尊者,为人尽忠职守。

开心罗汉:戍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觉知佛于心中。

举钵罗汉:迦诺迦跋厘隋阁,是一位托钵化缘的行者。

静坐罗汉:诺距罗尊者,又为大力罗汉,因过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无穷。

道教是怎样发展和演变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正式形成于东汉的后期,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它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家的修炼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有组织的宗教。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玉皇大帝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道教最初形成的教团组织有五斗米道和太平道。魏晋以后,道学者葛洪著《抱朴子内篇》,为道教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隋唐北宋时期,官方道教兴盛发达。著名道人有王重阳、马钰、丘处机等。道教在明清时期趋于衰落,社会地位逐渐下降。至清末民国时期,道教虽已非常衰微,但作为一种传统宗教信仰,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仍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如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

道教的四大名山都在哪里

道教的四大名山包括:

①鹤鸣山,位于四川大邑县西北处的鹤鸣乡,属岷山山脉一支。东汉永寿二年(156年)曾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的张道陵弃官后在鹤鸣山创立道教。因此鹤鸣山始终称为道教圣地。

②武当山,在湖北丹江口市汉江南岸,有72峰、36岩等景点,山中道教宫观始建于唐代,武当山还是我国武术“武当派”的发源地,在海内外享有盛名。

③龙虎山,位于江西贵溪县西南。西晋永嘉年间,张道陵四代孙张盛将道教祖庭由鹤鸣山移至此山。龙虎山不仅人文景观丰富,自然风光十分秀丽,上清河绵延十余千米,两岸山势奇丽,碧水丹崖,有“小桂林”美称。

④终南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相传为太上老君(老子)教授道德经之处,被认为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终南山北麓的楼观台相传为西周时始建,被誉为“中国第一观”。观中供奉太上老君像,观中存有唐玄宗、李白、苏轼、米芾、赵孟等名家题刻。现在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来到楼观台,游客们都能观看到钟鼓齐吗的道教斋醮仪式。

何为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是在先秦方仙道和黄老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古代巴蜀地区的民族信仰,由东汉顺帝时期的张陵所创立的一个道教早期教派。

张陵(34-156),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相传是汉朝开国功臣张良的后代,东汉顺帝时入蜀,在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学道,并造做道书(或称符书),说自己是“天人下降",特地来给百姓们传授“正一盟威之道”,以为人治病为名开始传教。因那些想要入道和请求治病的人要先交五斗米作为“信米”,故俗称“五斗米道”。又因太上老君还降命他“天师”的称号,所以又叫“天师道”。

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续传道。衡殁,孙张鲁继之。祖孙三代,世人统称“三张”,儿子张衡为“嗣天师”,孙子张鲁为“系天师”。后来,“天师”也就成了对少数道士的尊称。

张鲁当政时,自号师君,他教人民诚信不欺诈,特设“静室”,宣称有病的人去静室里“思过修善”,病就可以不治而愈,还专门设立了“鬼吏”为病人祷告。

张鲁还在汉中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雄踞巴汉近30年。至建安二十午(215年),曹操攻汉中,张鲁降曹,而五斗米道也随之传往北方中原地区,成为魏晋时期的主要道教流派。大书法家王羲之父子,就曾加入五斗米道。

后来,南朝刘宋时期的陆静修、北魏时期的寇谦之在士族所信奉的五斗米道基础上发展创立了南天师道和北天师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派净明道、灵宝派等合流,元朝以后都归于一道。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