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金刚经网

佛教中的相

发布时间:2024-01-24 02:19:30作者:久久金刚经网
佛教中的相

佛教中讲到相比较多,如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等;有“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等;有“有相、知相、识相、缘相、增上相、因相、果相等。佛教中相的梵语为laks!an!a,是指物质的形相或状态之意,相是对于物质的性质、本体来说的,即指诸法之形像状态。

佛教中的相有无、有区别。“无相”就是外离一切相意思,因为原始佛教是讲“无常”,“无我”,“无常”是说明世界上一起物质都是变化着的,没有永恒不变的物质。“无我”是就是连我自己的身体,也是五蕴和合的暂时现象,人的生、老、病、死也是变化的,就不能执着个我字,要无我,无我等于无相。所以要外离一切法相。如能在起心动念之中排除一切杂念并且不执着于一切法想而离相,这就是“无相”。“无相”也叫“实相般若”禅宗六祖慧能法师说:“外离一切相,是名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

。此是以无相为体”,这就是法体的“实相般若”。《金刚经》上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可见,无相即是实相。实相真如无相,佛性无相,自我本心也无相。只是你后天有个执着的我,才会生出种种烦恼、欢喜和痛苦。在智慧修养上离开了我才是“无相”,也就是“涅槃”,“涅槃”不是指人的生命结束,而是智慧修养上的升华,佛教讲是般若,即大智慧。所以在小乘佛教上讲就是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这就是“无相”的道理。

《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里这个相从文字解释是形状,从思想心理上讲是观念,形状上虽然有你、我、他,但是,佛教认为思想上观念上不要存在有你、我、他的区别,这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就是《金刚经》上讲到的10种众生,众生有外众生和内众生区别,外众生有胎、卵、生、化众生,叫胎因情有,男女有爱情才会十月怀胎;卵因想生,如母鸡孵蛋,是一天到晚想着出来的;化以离合,蚕变蝶,老鼠变蝙蝠,苍蝇变虫子等;湿以合惑,有湿热气候合成的生命,如鱼,青蛙等,必须在水里合成。除了这卵、胎、生、化众生以外还有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等。若有色,如萤火虫等。若无色,指旋风等,是没有形状的;若有想,指怪兽、精灵;若无想,精神化成的东西,如“望夫石”“观音跳”等;若非有想,这叫异质相成与相似,《诗经 小雅 小苑》有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螟蛉者,桑上小青虫也,其色青而细小,又叫青桑虫。蜾蠃,土蜂也,似蜂而小腰,也叫细腰蜂,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七日而化为其子。”《诗经》所据的民间传说,是说蜾蠃——这种细腰蜂——有雄无雌无法生殖,所以就捕获“螟蛉”的幼虫,将它哺育长大,以此传宗接代。因此“螟蛉”在古代汉语里成为养子的代称。这就是异质相成,非想有想而成。非无想,这一类是怀怨、抱恨而来的,如猫头鹰是不吉利的鸟,又称不孝鸟,这就是十类外众生。内众生就是自己,叫自己不要执着自己,老是想着一个我,我的利益,我的喜、怒、哀、乐。也不要去执着其他的外众生,事物总是在变化的,佛教讲是无所住,寿者相就是众生的生、老、病、死的前后不同成为寿命,叫寿者相,生、老、病、死你也不值得人去执着,也要想得开,这叫无寿者相。“无相”就是一个人成佛的高度修养,你要成佛,首先要降服自心,做到明心见性,如何降服自心呢?就是没有我和一切私心杂念的平静和安定,不去迷惑自然界的一切,回到你本来我这个性情上来。就象婴儿的原始性情,没有主观的喜、怒、哀、乐。所以不着相才能够真正成佛。

有相是无相的并称,即有形相者,称为有相,有相也是指物与物之间的形状区别。佛学大词典上说:有相,语sa^ka^ra。有形相之意。为“无相”之对称。有相,又称有为法。《金刚经》中讲到佛有三十二相,这三十二相就是“有相”,也叫有相佛。佛有三身,即报身,化身,法身,这三十二相就是报身。有相也就是指肉身,这个形状毕竟显现在我们面前,就象《金刚经》第一品:“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就是展现佛的“有相”。就象我们一般人的相貌,各长各的不一样。

随着佛教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有早期的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发展,小乘佛教一般主张 “法有我无”,只否定了“人无我”,而不否定“法无我”。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什么是“人无我”和“法无我”呢?

“人无我”,是说一般人都会执着一个我,我的身体,我的感觉,我的一切,小乘佛教认为执着我就是烦恼根源,人是五蕴诸法所成,所谓“五蕴和合,假名为人”。我是虚妄不实的,如房屋有梁柱瓦椽形成,离开梁柱瓦椽,无房屋可称。有情众生也一样,只是五蕴诸法所成,只是假名而已,没有一定的实体,故说“人无我”。

“法无我”,是说世间上一切事事物物都是依靠因缘和合而成,空无自性,如幻如梦,因此叫法无我。 诸法无我,一切有为、无为法并没有独立的,不变的我这个实体,一切法都是依因缘而生,彼此相互依存,并无我的恒常不变的实体与自我主宰的功能,。因为一切法无我,所以无自性,无自性即“缘起性空”,要正确的了解佛法,必须明白诸法无我的道理。

大乘佛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大乘佛教对“法无我”的理论分析,也形成两大派:一是初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在我国称为大乘空宗)。它主要阐发诸法“性空假有”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诸法)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而起,是无自性的,因而是空。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的,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假名”而已。龙树、提婆认为,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诸法,既不着有(实有),也不着空(虚无的空),这就是所谓的“中道观”,也叫“看空不空”。二为中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由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国称为大乘有宗)。它主要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第八识,藏识等,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八识。)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

一切万法以其各自之性,形成宇宙中森罗万象之形状,这就是“有相”,因其生灭变化无常,本质为空,故非实有,这就是“无相”。如果不执着有形的境界,就可入涅盘的无相境界。如果以般若智慧观照实相的真理者,则可超越有相、无相之别,真正达到佛的境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