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看佛法开示,总会听到一些让自己全身毛骨悚然的内容,比如这个有情世间的可怕,比如有意无业造作的恶业果报,比如各种日常修行中没有注意而产生的各种过失,以及,有的法门此处可用他处不可用,有的信了功德极大而不信则会下堕等等,这时总是觉得很迷茫、很无助也很害怕,有段时间甚至会起一个念头——看吧,不知道佛法还能“正常”过日子,了解得越多越缩手缩脚,越不像“正常人”了。
笔者也曾经就这些问题向一些大德、前辈师兄请教过,非常感恩他们作为修行仁者给予的各种解答。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有许多情况与疑问都得到了开解。今天,笔者以个人的浅见,描述一下学佛过程中让自己感到恐惧的两个原因,知见不正之处,烦请大德同修们批评指正。
(一)有一些恐惧来自于不圆融的知见
知见,简单说是知识和见解,也代表真知灼见。(见《佛学常见辞汇》)由这个名词解释我们便知道,知识的不全面或见解的不正确,就容易出现问题。修行人常因为各种不同的说法,引起很大的烦恼心
。比如把蚂蚁踩死了,会不会造下地狱之因?(关于下地狱的许多说法都有人在不停争议)
比如人世无常皆苦,那证到果位的人是不是就要无情无义舍弃一切迅速入灭?
比如经书不可以放床头,洗手间不可念咒,佛像不能放在卧室?
比如皈依三宝,是不是就一定要吃素,不可拜祖先,不能看电视娱乐节目?
比如念一些经书,会有某些无形众来听,修某些法门,要找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来观想?
比如某些情况下,护法神会生气?等等许多类似的问题。
由于千人千见,现在的学佛环境也较前人方便许多,所以各种资讯汇集在一起,很多修行人的心、意、识很乱,遇到上述的情况,有的人会抓狂,有的人会自我安慰,有的人会赶紧“寻找依靠”,有的人甚至退失初心。
如何破解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参考以下几种做法:
1、基础不乱。
佛陀讲法的顺序是先讲端正法,再说正法要。所以修行人千万不要贪多喜大或求快求全,这很容易出现情况。修行是一步一步来的,无论有多少慧根福报,智慧功德,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
所以,一些基础的常识,最原始的佛法教义,佛陀的修行经历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确认自己身心已经端正,能接受进一步的法了,再继续往前走,心若不惊可往前行,心若惊走容易迷路;
2、正见为准。
不论是以三法印(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或一实相印为准则,还是三时教、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义不依语)为准则,都可以树立正见。
佛陀留下的这些准则是通宗通用的,没有一个佛教的宗派会否认这些,如果修行人发现所知的内容与此有较大的出入而且没有任何深度的解释,建议可以暂停;
3、常观内心。
闻思任何教义,作用都在自己的心上,修行人要时刻观察自己的内心,开发自己的明觉力才有办法让智慧来作主,对外境的判断才能客观真实。
所有的语言、文字、声音、视频,感受、思维都是六根在抓取作用,所以一旦有问题,要仔细观察自己的内心,虽然暂时此心是妄,但也可以通过观察对治,了解自己心的变化造作特点,有利于学法;
常观内心(资料图)
4、依善知识。
实际上这一点应该放在第一位,但今人思绪较多,很多时候善知识在眼前也不一定理解、接受,所以笔者斗胆将其放在此处,也相信:如果上述三点都能做到位的话,在遇到善知识的时候,更容易猛勇精进地修行;
5、方便究竟。
这个是笔者观察到的最多人不理解的地方,把这两个搞错的修行人很容易内外冲突。
不同的众生有不同的根基,有的以方便进入(大部分),有的求究竟进入,这是说法不同的原因之一。比如有些法师,为了让修行者能够有所自我约束,会将一些果报开示得明显(有如《地藏菩萨本愿经》将地狱果报讲得清楚的原因);有的开示,是为了建立听法者的信心、恭敬心和自净其意的基础;有的棒喝,是为了破修行者的执着。
而对于不同的听法众来说,在时空因缘等方面也有一些相关的考虑(比如初学者,应以建立信心,明白基础为主;在某些主题阶段,可能也有一些法门的倾向等)。所以,如果没有具备“如是我闻”的基础,要懂得“谨供参考”的明了与取舍。
(二)有一些恐惧来自于修行人的分别念头
很多修行人都知道人的烦恼从分别念而起,却没有如实观察到分别其实也是一种智慧,也有必要性。如果过分强调不分别,其实也是法执,也很痛苦。
举个例子:有的同修常持念的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有的同修持念是“南无观世音菩萨”,有的持念其他圣号各各不同,这种情况在佛弟子中很常见。
有分别的烦恼就是在比较:到底念一个比较“厉害”?比较“好”?;要念“多少”遍比较“灵”?为什么他念“这个”而他念“那个”?我如果不念某个,会不会有事啊?(姑且把这种反应叫“无明苦受”)
强调不分别的意识就是:学佛的都一样啦,不要太注重这些形式啦,这是外相啦,修行人不要有分别心啦。(姑且把这种反应叫“执明不苦不乐受”)
那如如何“正确分别”呢?
如实觉察:人家对你念一句阿弥陀佛问好,咱们也可以欢喜回应阿弥陀佛;专注随喜:人家讲持念的缘起与功德,咱们也可以随喜赞叹;善分别论:若就持念而论法,对方智慧见解超过我们,则欢喜学习;若各有执持,保留观点,可各自精进体悟后再论;若能确知我们见解较圆融,则慈悲欢喜告诉对方,等等。
整个过程下来,内心没有贪嗔痴慢在烦恼,也能随顺因缘而精进。(姑且把这些反应叫“持明正受”)
由此可见:分别的主要功能应该趋向于“起妙用”而不是“起烦恼”,要真正做到智慧的“无分别”,免不了一个思维的“常分别”的过程。关于讲与分别有关的智慧,在《楞严经》中这个词总共出现51次(网查,待考细),同修们也可以去了解一下。
终上所述,笔者以修行者自身的角度初步分析了两个看法,谈一点个人的愚见。事实上,可能给学佛者带来恐惧感的还有很多因素,比如误解布施就是要不停地掏钱,比如出家人头上为什么要烫九个孔,比如佛经里讲的燃指供佛等等之类的,限于篇幅原因,就不赘述了。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