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到6月,末学有幸参加了在北京通州举办为期三个月的《弟子规》践行学习班,师资核心由杨淑芬老师、北大法律硕士生导师李毅多老师以及虞向阳老师组成。教学核心目标是依据《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规范自己的言行,以此来长养一个人的孝心爱心和定心。课程设置了太极、传统文化经典和书法三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在三个月的学习中,结合田园菜地劳作、厨房帮厨、卫生内务等方面倡导身体力行,体验隐藏在平凡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真理。
说到《弟子规》,在几年前就有朋友向末学推荐了,当时看了一眼封面,顺手翻了一下,认为那只是幼儿启蒙教育的书籍,没有兴趣再深入。这一成见,让自己在圣贤的门外多徘徊了很久,几年时光就这样荒芜在圣贤文化的润泽之外,也由此随波逐流,做了许多违背仁义之事,实在是可惜可叹。直到听了净空老和尚一席话,他老人家说学习大乘佛法而没有根基是不能成功的,小乘佛法是根基,儒家的文化也是根基,《弟子规》就是根基。这才改变心境重新去认识《弟子规》。
这一次学习共有来自海内外以及全国各地的同学72人,其中包括马来西亚和台湾的各一名同学。学员年龄差距也大,20岁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到花甲之年的长辈共聚一堂,共同学习和实践。
学习之前,以为只要一个人的心好,就可以算是有道德的人了,但是具体在生活中怎样体现,却没有一个具体可行的标准,常常很多做了错事、坏事的人,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学后方知,自然规律为道,循道而行是德。宇宙中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从容有序,丝毫不乱,这是天道;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也有必须遵循的伦理规律,五伦关系就是人类文明运行的正常轨迹,是人类社会的道,不可丝毫紊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在各自的岗位上能有所作为,首先是修身,传统文化的学习就是认知这个道理,并依据先哲在岁月的长河中淘洗出来的金子般的生活智慧,来反观自己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是否偏离了自然的轨道。圣贤们总结出来的智慧,就浓缩在《弟子规》、《三字经》、《孝经》等看似简单的儿童启蒙经典中。
在三个月的学习生活中,主要还是根据《弟子规》来践行,学习《孝经》、《论语》等典籍来明义。比如《弟子规》“入则孝”篇章里“冬则温、夏则凊,晨则醒、昏则定”那份对父母细致呵护的存心,《论语》中“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学习之后末学感到惭愧万分,原来仅仅把钱物交给父母以维持生活而没有发自内心恭敬的态度,和养宠物没有任何差别!难怪从前把钱给了母亲之后,常常还能看到她充满期待的眼光,可是,又有多少人才如末学此时一样,又陷入“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懊恼之中呢?
一个人从小到大,会养成很多言行习惯,大多数人是坏习惯多,好习惯少,还有很多人认为一些行为习惯是无伤大雅的,不会给人带来伤害,比如坐的时候喜欢架脚、斜靠,这样的小毛病在家里或许不会觉得怎样,但习惯养成了,坐着不架脚就会浑身不舒服,所以我们就会在候车厅、候诊室等公共场合看到一大群东倒西歪的人在漫不经心地打发等待的时光,这个场景如果移到国门之外,会让很外国朋友对“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这句话心存怀疑,而那些习惯架脚坐着的人,也许事业有成并且心地善良,却不小心成了让人不喜欢的人而不自知,甚至让人误以为现在的中国人都是这样。也许他们的父母在家里就是这样的坐姿,现在他们还会继续把姿势传给孩子。末学也曾是这样的人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