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金刚经网

借茶献佛,中国茶道起源与佛教的那些事

发布时间:2024-03-23 02:17:44作者:久久金刚经网
借茶献佛,中国茶道起源与佛教的那些事

公元前6——前5世纪,佛教创立于古印度,主张清心寡欲、六根清静。佛教传于中国在两汉之际,南北朝时,佛教达到了第一次巅峰,有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个时期,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达摩,一苇渡江,其创立的中土禅宗对后世影响深远。

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喝茶成为了修行法门,使茶道有了思想内涵。“梵我一如”和“天人和一”,佛道两家的哲学和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古人常说“茶如隐逸,酒如豪士”,佛教认为茶有三德:(一)坐禅时可以通宵不眠;(二)满腹时,帮助消化;(三)茶为不发之药(抑制性欲)。于是喝茶就成为佛教僧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之事。

大唐贡茶院

茶兴于唐、盛于宋。陆羽是公认的中国茶文化的开创者,而陆羽的一生就是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公元733年,湖北天门龙盖寺的住持智积禅师,在湖滨捡到一个弃儿。在禅寺的暮鼓晨钟中,这个孩子慢慢长大,他以《周易》的《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为自己起名陆羽,字鸿渐。生活成长在禅寺的陆羽,虽然深受佛家思想的熏陶,但并没有成为一个出世的僧人,相反,年少时的陆羽,偏重儒学,渴望入世。

少年陆羽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繁荣昌盛的大唐由盛而衰,连年不歇的战乱打断了陆羽的入世梦想,他不得不渡江南下,躲避战火。在24岁时,陆羽来到湖州妙西的苕溪之畔,结庐隐居,成为一名隐士。陆羽在这里,陆羽写出了彪炳千秋的《茶经》。

陆羽为撰写《茶经》,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茶的品种、器具的分类、烹煮的方法、饮茶的步骤,乃至古人的评述,陆羽将茶的秘密最终都凝练在了7000余字的《茶经》里。陆羽一生命运坎坷,既无亲人,又逢战乱。在历经人生甘苦之后,陆羽在茶水中看到了浮云青萍,看到了人生无常。“啜苦咽甘,茶也。”陆羽在《茶经》里写下了这句千古名言。

啜苦咽甘,禅茶一味也。

其一曰“苦”

释迦牟尼成佛后,第一次讲法,谈的就是“苦、集、灭、道”,“四谛”之理。“四谛”以苦为首,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何谓佛法,佛法求的是看破生死观、大彻大悟,脱离苦海。茶性,苦也,但是茶苦尽甘来的特性,可以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佛教主静,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悟出。静坐静虑是历代禅们参悟佛理的重要修行。茶的特点是“清”,古人说它是“清虚之物”,而把品饮茶的嗜好称为“清尚”。饮茶可以很好的缓解睡意、提神益思,内核相似,效用明显,茶仿佛就是赠于佛最好的礼物。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就是欲,欲就是“放不下”。放下身心,放下一节,换一个心境看世界。品茶也强调“放”,偷得浮生,放松自己,也得放过自己。演仁居士有诗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

自古名山多名寺,自古名寺出名茶。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名山、名寺、名茶,真正的茶与禅都在感悟之中,“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在如此匆忙的世界,我们可以找个时间,作个无事人,约三两知己,饮一杯清茶,善否?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久久金刚经网